惯子如杀子!有远见的父母,都舍得让孩子吃这3种苦

发布于 2021-09-14 17:55

家长圈里流行一句话:“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或许是现在的生活环境好了,孩子真正吃苦的机会不多。


可那些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也依然懂得“为之计深远”的道理。
作家屠格涅夫也曾说过:


“想成为幸福的人,首先就要学会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

一个人的苦难是有定数的,现在不吃苦,将来准辛苦。


人生的路总要自己走,作为父母最难的不是帮助孩子长大,而是陪伴孩子成长。


每一个孩子都是爸妈的宝贝,但有远见的父母总能培养孩子独自面对风雨的勇气和闯荡世界的能力。


为了孩子的未来,先让他吃过这三种苦,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才是父母更负责任的爱。


读书的苦


读书,应该算得上是孩子出生以来面临的最大考验了。


虽然长大后,我们常常会说上学是最幸福的时光,但是寒窗苦熬十几年,也并非轻而易举的事。


读书,不仅能帮助孩子增长知识,开拓思维,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学会坚持。


但生活中很多父母并不是很在意这点,孩子有点小的头疼脑热,再一撒娇,父母就会同意孩子不去上学的请求。


学历虽然不是评判一个人的唯一标准,但如果让孩子养成了随心所欲的坏习惯,对他以后做任何事都是不利的。


再者,读书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孩子究竟付出了多少汗水,成绩自会给出答案。


也许看到这,有父母会说现在这个社会,就算考上了大学,甚至研究生又怎样,出来还不是给别人打工。


这种想法,未免有些片面,当孩子进入了高等学府,他所接触的人,圈层都会与之前有很大不同,眼界也会变得更开阔。


而且现实点来说,读书无用论,其实是生活中最大的谎言。


席席老师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东莞中学高薪招聘的新闻,当时给出的条件确实丰厚:


安家费10-60万,提供一套住房免费居住,年薪20-50万不等......


然而,正如茨威格那句经典名言所说:

“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这样丰厚的就职条件,就要求应聘者学历最低也得是硕士研究生。


因此,有格局的父母,舍得让孩子吃读书的苦,因为这些苦终会成为孩子不断向上攀登的底气。


生活的苦


湖南卫视有一档综艺叫《少年说》,有一期节目来了一位上初一的女孩子。孩子站在高处对爸爸喊道:“你真的太狠心了。”


原来,张锦彦的爸爸在暑期给孩子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军事训练:


早上五点半起床,进行晨跑2000米。跑步结束后,还要投球和跳绳,一项都不能少。


家里的早饭也由张锦彦承包,要求至少是两菜一汤,连中午的午餐也由她来做。


当爸爸问她:“学习苦还是军事训练苦?”

女儿回答:“学习一点也不苦,军训才苦。”

父亲笑了,说希望女儿能坚持这样做三年,今后再坚持三十年。


后来在访谈中,大家才知道这位父亲的深刻用意:


在暑期制定这样的计划,是为了希望让孩子知道跟其他相比,学习不是最苦的。让孩子操练,是为了增强孩子的体魄,让孩子学着做饭,是为了让孩子体会父母的不易。


无外如是,想让孩子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就一定要”狠点心”。


老话经常讲:“人这一辈子,吃多少苦,享多少福。”不舍得让年幼的孩子吃苦,那么将来世界就会让他更苦。


《警世贤文 · 勤奋篇》中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剑的锐利刀锋是由不断磨砺而来的,梅花熬过了漫长寒冷的冬季才更加飘香。没有经过千锤百炼,美好的结局又从何获得呢?


独立的苦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这段路走完,就要各奔东西,各奔前程。


就算是最亲近的父母,也没有办法永远陪伴孩子,所以学会独立是人生的必修课。


在我看来,独立,也是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孩子不一定非要当第一,不一定要飞黄腾达,但必须学会独立自主地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上生存下去。


很多父母在孩子长大后,会时常感叹,孩子没有独立的能力,很多事都还需要自己操心。


但回想一下,可以发现,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是我们主动放弃了很多能让孩子独立的机会,甚至单单把重点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那个名叫“魏永康”的神童:


他2岁时即识得上千个汉字,从小到大奖状拿到手软。


13岁的时候已经考上重点大学,17岁就进入中科大少年班开始硕博连读。


然而,这样一位“天之骄子”,在20岁的时候被中科院无情劝退,理由是:生活不能自理。


原来,魏永康的母亲从不让孩子做学习以外的事,甚至到了高中都还喂饭给儿子吃。


就这样,这位高智商“神童”,完完全全变成了生活上的低能儿。


在生活中,更多的父母习惯了帮孩子做这做那,以致于孩子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在节目《少年说》中,有一位男生吐槽道:


母亲不在家的一个月,父亲没有给他做过一顿饭。


虽然母亲对此也表示很惊讶,但她同时也意识到一个问题,反问儿子:


爸爸不给你做饭,你为什么没有想到给爸爸做?


父母如果总是因为舍不得孩子,就帮他做好所有的事,那孩子长大没有独立的能力,也在情理之中,更不要谈反哺父母了。


因此,即使独立是苦的,作为父母,我们也要狠心,该让孩子自己做的,就及时放手,让他自己去做。


成长之路,没有捷径


父母终将退出孩子的生活,那些没有受苦便得到的甜,总有一天要还回去的。


在孩子年纪还小时,让他们适当经历挫折和磨难,加快孩子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这样才会让孩子的成长更有意义。


当然,值得赞美的,其实并不是吃苦本身,而是吃苦后给孩子带来的成长变化。


让孩子拥有战胜困难的能力,也拥有战胜困难后的幸福感。


别舍不得让孩子吃苦,那是他们早晚要走的路。


被“抱着”的孩子,永远都不会走路。


试着放开手,让自己狠下心,为了孩子的成长,忍着内心的担忧,让孩子成为能够承载自己生命责任的人,他才能走得更远。

-end-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