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到底差在哪?这四位大佬的看法值得深思

发布于 2021-09-14 19:50


让孩子从小就走国际教育路线,送孩子出国留学...
 
现在的家长聊得最多的,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在我接触的家长中,每10个家长就有7个表示,只要有条件,就会让孩子以后出国留学。
 
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为了逃避应试教育、为了培养全球视野、为了回国后找份好工作……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席、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曾在演讲中说起教育,他认为教育不仅仅关乎教育,更关乎国家软实力。
 
他提及澳大利亚一家报社曾发表的一篇文章说,暂且不要讨论中国的经济总量什么时候能够超过美国,先问问另外三个“什么时候”:
 
▲何时全球的精英会把孩子送到中国留学?
▲何时全球年轻人会最欣赏中国的电影文化书籍?
▲何时全球消费者在选产品时会首选中国的品牌?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9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70.35万人,较上一年度增加4.14万人,增长6.25%。
 
同时,新东方《2021中国留学白皮书》数据也证明,即便在疫情影响下、各国的留学政策都在不断变动,但91%的人群表示仍考虑留学计划。
 
到底是中国家长太过焦虑、盲目跟风,还是国内的体制教育实在不尽如人意?我们一起来看看几位大佬的看法。
 
龙永图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席
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
 
“教育不仅仅关乎教育,还关乎国家竞争力”
 
我原来一直不太同意我们送自己的孩子到美国去接受教育,我曾成功地阻止了我的女儿去美国留学,但二十年后,我的外孙女已经在美国了,那种内在的力量是我们都抗拒不了的。
 
我从多年的工作经历中也确实感觉到,教育关乎整个国家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如经济转型、创新、建立正常的政商关系等,教育发挥根本性作用;
 
▲在提高国家软实力方面,教育也大有作为。
 
我们过去没有话语权,首先是因为观念有问题。
过去,我们从短期的利益出发表达观点,话语权越多,对国家的形象和名声造成的损失越大。
 
所以增强软实力的核心在于,要以怎样的观点来看待世界、看待自己。
 
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我想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特别强调几点:
 
▲培养孩子的诚信;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这是培养优秀社会公民最核心的问题。
 
作为一个搞经济的人,我从以上角度来看待好的教育对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对社会长治久安的基本意义。
 
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竟有那么多人离开自己的国家,那么多家庭付出沉重的代价,只为孩子出国留学。
 
所以教育问题涉及很多人、很多方面,甚至涉及国家的未来。真正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很不容易,希望更多的人去探索、去努力。
 
秦朔
秦朔朋友圈创始人
 
“出国读书应是孩子的选择,而不是为了逃避压力”
 
这些年随着城市化发展,中国的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稀缺。
 
中国家长的传统观点是孩子上不了好学校将来就没有好出路,所以纷纷将孩子送出国。
 
同时,国内的教育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题海战术和淘汰制让题目越来越难。
 
放眼全球,中国学生的学习质量是不错的,但自我接受度和满意度非常糟糕,自卑度很高。而这又加剧了家长的慌乱,于是选择让孩子出国逃离。
 
但家长一窝蜂地将孩子送出国存在很多问题,孩子本身不一定适合,要看他们的自理能力、社会化程度、抗挫能力等。
 
也有的留学生在国外呆了好几年,回来后发现英文还是一塌糊涂。另外,在美国等国拿工作签证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对于这些问题,中国的家长并没有进行深度思考,如果仅是为了躲避眼前的困难,很有可能制造出更多长远的困难。
 
针对目前的现状,有以下方式可以改善:
 
从政府角度看:马太效应的局面是不行的,教育要普惠要公平。允许好的私立学校扩大办学,对于国际教育、民办教育,都应大量鼓励和倡导;
 
从教育理念看:应该从应试转向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尝试多元化教育和考核方式,让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有一技之长,而不是唯有考试分数高;
 
从家长的角度看:要花更多时间去沟通,帮助孩子培养学习习惯。家长对孩子最大的投资,不应是金钱,而是时间和耐心。让出国读书成为孩子自然真实的选择,而不是变成让孩子逃避压力、为家长脸上贴金的一件事。

 
魏英杰
专栏作家、时事评论员
 
“目前趋势难以逆转,除非国内环境得到改观”
 
富裕阶层送孩子出国就不说了,因为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但对许多中产阶层来说,是有经济压力的。
许多人甚至在孩子读小学初中时就开始筹钱或送到国际学校准备。支付孩子教育的经费占据中产阶层收入很大的比例。
 
这些中产阶层拼了命要把孩子送出国读书,背后反映他们对国内教育的不满,也有教育以外的原因,例如对国内的环境包括食品安全、人文环境、竞争环境等感到不满。
用更直白的话来讲,一方面是对未来有更高的期待,一方面是对国内环境的不满。
 
因此不得不回到教育改革的问题,我们当前各阶段的教育都不能让人满意。应试教育一定要改革。但是怎么改,往哪条路走?
 
现在实际上在走回头路,在拼命地往应试靠。比如以减轻课业负担的名义,取消了很多考试,但因为高考没有做出根本的变革,导致小孩的负担反而加重。
 
必须把教育从应试转变到培养人本身来,这方面国外有很多好经验,但是国内行不通或者不能去实行。
 
家长纷纷送孩子出国这个趋势短时间内很难扭转,只有到了教育有根本性扭转,社会、环境有很大改观后,总之社会要变得让人觉得更有希望、有期待、有未来,那么人才往外走的趋势才会慢慢改善,趋于正常化。
 

郝景芳
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
国际科幻大奖雨果奖获得者
2018年世界青年领袖
 
解决世界的问题,是在我看来教育唯一真正的目标。

中国的教育,并不利于资质较高的孩子。教育系统均值比较高,最终学生的差异不大,即使是最好的学生,一生的成就也就考试好。
 
我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常常距离真实世界很远,以至于学生常有“为什么学”的困惑。
 
这主要的原因是:教育眼界太窄。从老师到家长都相信,教育就是学好课内知识,考试考好,上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有余力,想要扩大学习范围,唯一能想到的方向就是提前学高年级的课本。也就是说,缺少广度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就是在单线上赶进度。
 
中国教育系统的另一项缺失:过于注重纸面上的标准化题目,缺乏学习真实世界。
 
我们特别重视考试的记忆和技巧,但周围的世界什么样?孩子不知道,父母和老师也不重视。
 
我们常有一种“高考之前,活在真空里”的感觉,对大世界没感觉,也不知道时代面临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做什么。这让我们在各种竞赛中领先,但却茫然无措踏入职业选择。
 
解决世界的问题,是在我看来教育唯一真正的目标。
 
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具备:
 
▲宏观思想
让孩子看得再远一些,想得再大一点,以思想引领行动。希望他们不仅具备优秀技能,更能从宏观大局的角度选择方向,让优秀技能得到智慧的指引。
 
▲国际视野
让孩子理解世界、理解古今,具备思考人类问题的意识,未来做好准备走入国际舞台,让中国思考贡献到整个人类文明,成为人类历史真正的杰出者。
 
▲问题思维
让孩子了解真实世界的图景,理解当前社会和未来世界的科技、文明与困境,学会思考问题。通过未来反推现在,通过对真实职业的理解,制定个人成长计划。
 
▲跨界联系
让孩子能从生活具体的事物出发,超越学科界限,多角度理解事物,具有多方位联结、以小见大的洞察,能将生活具体事物与所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我们希望孩子能够从广阔、真实的世界舞台出发,带着思考走入日常学习。
 
我们希望孩子能真正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星空是脚步的理由。
 
----------

我是格瑞,一个有移民行业经验的教育媒体人,国际学校择校、身份办理问题可以问我。

三只小象部落
介绍国际教育信息,分享国际学校和海外学校申请攻略。
31篇原创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