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混合研究方法的基本路径
发布于 2021-09-15 00:36
作者简介:杨立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与环境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社会研究方法;李凯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与环境治理、社会研究方法。
混合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将定量与定性研究的方法、技术和其他因素等混合在一起,[1]以获得更有广度和深度的研究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譹?訛[2]混合研究方法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很多学科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有学者通过对4种聚焦混合研究方法的期刊进行文献计量发现,混合研究方法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在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中都出现了适用混合研究方法研究的众多案例,[3]而且无论应用的数量还是广度都在逐年增加。我们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上以Mixed Methods Research进行标题检索也发现,近年来应用混合研究方法的文章逐年上升。例如,2009年以前混合研究的年发文数量只有几百篇甚至几十篇;但从2009年开始,混合研究的年发文量在1000篇的基础上稳步上升,到2015年已突破3000篇,到2018年更是高达4583篇。可以说,混合研究方法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就国内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而言,不要说混合研究方法了,就是真正有效的实证研究也非常短缺。例如,通过对1995—2005年间的行政学研究进行评估,何艳玲指出,我国行政学实证研究严重短缺,并导致了行政学研究成果的结构性失衡。[8]吕方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发表于2001—2013年间的多数公共行政学论文,主要采用文献收集的方法获取资料,只有24.3%的论文采用了实证研究。[9]但是,一项对2001—2010年间4份顶尖国际期刊发表的1605篇论文的研究综述却发现,在国际公共管理研究中,73%的为实证研究,27%的为理论研究。[10]因此,与国际进展相比,中国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发展仍然相对迟缓,在方法的应用方面还很欠缺。[11]具体到混合研究方法的使用来说,在CSSCI数据库以“混合研究方法”和“混合方法”进行篇名检索,我们发现真正研究和使用混合研究方法的仅有22篇文献。而且,这些为数不多的混合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学领域,之后是语言学、图书馆学和政治学领域,就是体育学也有所涉及,但在公共管理学科和研究领域却较少有明确使用。同时,这些关于混合研究方法的研究和使用也有两个明显的不足:首先,就聚焦于介绍或研究混合研究方法本身的论文而言,大都偏向于对该方法的理论与价值进行介绍和分析,而对如何使用该方法语焉不详,缺乏必要的操作性。其次,就具体使用混合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论文而言,则存在着各种错用、误用和不规范、不科学的问题;即使有很多论文事实上使用了混合研究方法,但作者本身却并没有意识到在使用混合研究方法,也没有遵从必要的规范和程序,使得研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大大降低;甚至在很多时候,人们也往往将混合研究方法看作是定量和定性研究的简单相加,缺乏对方法规范性的基本认识。所有这些都说明,在当下进一步加强对混合研究方法的操作性和规范性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构建公共管理混合研究的基本路径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在操作性和规范性两个基本标准的考量下,基于文献分析与整合,本研究希望提供一个有关公共管理混合研究方法的基本路径,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认识和具体使用混合研究方法,并推动公共管理混合研究方法使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主要考虑这样一些问题:(1)什么情况下适合使用混合研究方法?(2)确定使用混合研究方法之后应当选择哪种方法类型?(3)如何进行混合研究设计?(4)研究设计完成之后应当如何操作与实施?(5)操作实施的混合研究的质量应当如何保证?
一般来说,在如图1所示的几种情况下适合使用混合研究方法。
1.解释过于复杂的研究问题。如果需要解释的现象过于复杂,需要大量的数据,而只有定量或者定性数据并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这时候就需要考虑使用混合研究方法。[12]单一的定量数据分析或许能反映大样本案例的内在联系,但是由于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定量分析的结果需要更为详细具体的访谈等定性数据进行辅助解释;同样地,单一的定性数据或许能够对问题原因进行解释,但是定性数据的主观性较大,并不具备良好的客观性,定性分析结果的外部效度也相对较差,因此需要用定量的方法对定性的推论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验证。在公共管理领域,对一些组织结构复杂的研究来说,单一层次的数据收集和方法分析往往难以全面解释研究的问题,同时对一些敏感性问题来说,也常常难以搜集到大量的定量数据,对这些问题就可以使用混合研究方法。例如,一项关于国际公务员所面临的利益冲突的研究,由于定量研究很难证实研究假设,研究者便通过对一组调查对象的半结构式访谈,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13]在这类研究中,定量数据及其分析是对研究问题的一般性解释,访谈等定性数据的分析则是对定量研究结果的细化,两种方法的混合用于解释复杂的研究问题。
2.发展新的测量方法或者理论模型[14]。如果一项研究想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操作方法的创新,那么就可以考虑使用另外一种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两种研究方法的对比,可以验证新的测量方法是否有效。新的理论模型的构建也需要混合研究方法的使用,一般来说,新的理论模型的构建都需要进行实证的检验。在文献整合、案例分析等定性研究基础上提出的新的公共管理测量方法或理论模型在定性分析中或许是成立的,但是仍需要运用定量研究进行大样本的数据验证。如果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仍然能得出相同的研究结果,那么这一新的测量方法或理论模型才有可能是正确的。举例来说,在公共管理领域,探索社会治理模式或者构建新的绩效评估体系的研究可以使用混合研究方法。为了探索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或者构建新的绩效评估体系,研究者可以先使用定性研究方法,根据理论和经验构建出新的模式或体系,然后再使用定量研究方法对这一模式或体系进行验证和修正。例如,公共管理领域的经典著作《规则、博弈与公共池塘资源》一书,奥斯特罗姆先是做了文献和理论研究,构建出了研究的模型及分析框架,然后利用制度分析和多层次分析等方法分析构建的模型,对模型进行实证性的验证。[15]
3.解释或深化已有的结果[16]。如果一项研究的初步结果需要进一步解释,可以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混合可以用新的研究方法对已经取得的初步结果进行解释,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再研究,从而获得更加全面和更加深入的研究结果。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定量研究可以帮助梳理复杂社会问题中的相关关系,例如,研究者可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公众对政府信任程度的影响因素,但是具体为什么这些因素对信任程度有影响,就需要使用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进行具体的解释;同样地,如果在定性研究中发现公众的受教育程度可以影响其对政府的信任程度,那么也可以用大样本的定量数据分析来验证并深化定性研究结果。举例来说,在公共管理中,对绩效问题、政策有效性问题以及社会问题等公共管理问题的研究,不仅需要探究不同因素之间的联系,还需要明确这种联系的具体作用方式及其原因,此种情况就需要使用混合研究方法。例如,一项关于绩效系统和新公共管理经验批判的研究,研究者先用行政数据建立了一个模型,通过这个模型探求供应商的绩效压力和对客户制裁的关系,然后再对具体案例进行访谈研究,从而解释这两个因素的关系,并阐明这个模型的内在机制。[17]与绩效问题不同,政策有效性问题的因果推论是相对笼统的,因此需要对特定的政策执行过程进行具体描述。例如,一项关于组织多样性政策能否提高少数民族在组织中代表性的研究,研究先根据年度报告的定量数据建立回归模型,但是回归模型并不能描述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因此研究又利用定性研究方法,对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分析。[18]相比于绩效问题和政策有效性问题,社会问题的研究有更多的干扰因素,需要用混合研究方法明确不同因素间的关系。例如,一项关于中国食品安全监管资源与公众认知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者先使用了多元回归分析,阐明省级和市级监管资源对居民食品安全担忧的影响,然后通过对监管人员和消费者的深入访谈,厘清监管资源与公众认知缺失之间的关系。[19]由此可见,研究可以利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的混合,加深对研究结果的诠释。
4.推广已有的研究发现。为了证明一项研究发现的可推广程度和适用性,可以使用混合研究方法。如果一项研究在一种研究方法下的正确性已经得到验证,那么将其进行推广将是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如果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仍然能得到相同的结果,那么研究结果的适用性就得到了推广。案例研究作为一种定性研究方法是公共管理领域很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使用案例研究方法得出的研究结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案例研究的研究结果是否具有普适性,能否广泛应用到公共管理领域当中?这就需要搜集更多案例,使用定量分析对定性结果进行验证。如果定量研究不能证明案例研究的结果,并不是说案例研究的研究是错误的,只是这种研究结果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混合研究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研究结果的外部性问题,从而推广已有的研究发现。例如,一项关于环境冲突的研究,研究者在第一阶段对不同地区的环境冲突采用了访谈、观察等定性研究方法,分析学者在环境冲突解决中的作用;研究的第二阶段则对跨越时间和地理位置的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对定性资料的编码,实现定性资料的定量分析,从而验证学者在环境冲突解决中的重要作用,[20]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推广已有的研究结果。
三、混合研究方法的分类
对混合研究方法的分类,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最简单的一种分类就是将混合研究方法看作是定性和定量的简单重叠,[21]并以两种方法的不同比例为依据进行划分。这种分类方法把混合研究方法分为“定性为主的混合”“均衡状态”和“定量为主的混合”,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混合研究方法进行区分,但过于笼统。巴顿将设计维度(自然主义式调查/实验式研究设计)、测量维度(定性资料收集/定量资料收集)和分析维度(内容分析/统计分析)进行整合,获得了四种不同的混合路径[22]:自然主义式调查下的收集定性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的混合路径、收集定量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的混合路径;实验式研究设计下的收集定性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的混合路径、收集定量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的混合路径(图2)。不管是自然主义式调查和实验式研究设计,在公共管理研究中都很常见,因此,这里简要介绍巴顿对混合研究方法的分类。在设计维度中,自然主义式调查主要是指归纳总结类的探索式研究,这种研究多使用访谈、观察等定性研究方法;实验式研究设计主要指假设检验类的解释性研究,这种研究多使用建模、回归等定量研究方法。当设计维度、测量维度和分析维度出现交叉,便不同于传统的定量路径或定性路径,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路径,也就是这里所说的混合范式。
改编自:阿巴斯·塔沙克里.混合方法论:定性和定量方法的结合[M].唐海华,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54.
资料来源:陈向明编.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392~395;
伯克·约翰逊.教育研究:定性、定量和混合研究方法[M].马健生等译,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260.
4.分析数据。混合研究方法的数据分析是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方法数据分析的整合,既可以分别进行分析,在解释过程中整合,也可以在分析和解释过程中都进行整合。[47]混合数据的分析可以从数据类型和分析类型两个维度进行考虑。数据类型可以分为定性数据、定量数据以及定性和定量数据;分析类型包括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以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由此可组合出七种混合数据分析策略(如表4)。在数据的混合分析策略中,定性和定量数据可以转换成量化或质化的数据类型来进行分析。[48]数据的混合分析策略多用于嵌入式混合设计以及多层次混合设计。在常用的混合研究设计中,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比较常见,例如,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处于同等地位的混合研究设计就不涉及到数据的混合分析策略,而只是两种研究方法的混合。仍以中国食品安全监管资源与公众认知之间关系的研究为例,该研究既有定量数据又有定性数据,分析类型也是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分析,但是两种分析过程是互为独立的。问卷数据仅做定量分析,访谈数据只做了定性分析,属于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的简单组合分析。学者在环境冲突中的作用这个研究中,研究者先对定性资料进行量化,然后进行定量分析,属于定性数据的定量分析策略。
混合研究方法已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第三种范式,是定性和定量方法的可替代方案。[49]混合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在掌握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严格遵循混合研究方法的设计标准。混合研究方法的质量保证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完善混合研究设计。每项研究都需要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与完善,混合研究方法亦是如此。研究过程中可能会有新的发现,这些新的发现会对混合研究设计提出新的要求;研究过程中也可能出现问题,研究者需要在解决问题中完善原有的混合研究设计,实现研究目的。不管是研究过程中有新的发现,还是研究过程出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确认操作无误的同时,都需要考虑混合研究设计的修正。
2.正确进行数据转换分析。混合研究方法有多种研究类型和设计,不同的研究设计对数据分析的要求也不同。对于主从类设计和顺序型设计来说,数据分析方法跟单一研究方法并没有区别;但是对于嵌套类研究设计而言,就不得不考虑数据的转换。虽然定量和定性数据可以进行相应的质化或量化,但是转化过程本身也是个数据处理过程,既可能出现工作失误,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操作不当可能得到错误的结果,过度的主观性则可能会出现“钓鱼分析”,为了得到预设的结果而刻意为之。因此数据的转换分析必须严格操作,避免研究者主观性的干扰,确保数据转换分析的客观性。
3.认真分析研究结果的不一致。出现结果不一致的状况需要做如下考虑:如果是操作问题就需要及时修正混合研究设计;如果结果无误,则需要考虑结果是否具有互补性,是否为新的研究发现。如果定量的数据分析无法证明定性研究的推论,那么在确定定量分析无误的情况下,定性研究的推论可能并不具有良好的外部性;如果定性研究的深入访谈无法佐证定量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那么就要考虑定量研究中的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或者研究是否出现了统计效度问题。因此,研究结果不一致并一定就是混合研究方法的自相矛盾或者操作失误。正确解决结果不一致问题,不仅能够增强研究的稳健性,而且能够得到超越单一方法的研究结果,证明混合研究设计的优越性。[50]总而言之,只有认真分析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才能确保研究的准确性,甚至有意想不到的发现。为了结果一致性而主观干预研究过程,属于严重的学术不端,坚决不可取。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公共管理混合研究方法的清晰的操作指南。公共管理研究的是社会问题,但囿于社会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单一的定性或定量方法并不能完全满足研究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混合研究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混合研究应特别注意效度问题。使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本是为了扬长避短,但如果出现效度问题,也可能适得其反。如果出现两种研究方法结果不一致的情况,也需要慎重分析,考虑结果是否具有互补性,是否为新的研究发现。虽然本文对混合研究方法的有效性、操作流程和质量保证等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但是这种介绍只是对已有研究的一种凝练,任何研究方法都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革新的,需要研究者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摸索、创新与求证。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