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与埃及突袭以色列却被反攻,结果如何,美苏又持怎样态度?

发布于 2021-09-15 03:17

引言

十月三日,梅厄夫人从奥地利返回以色列。同一天,萨达特通知苏联,他打算十月六日发动进攻。于是,苏联人四日撤走了苏联驻埃人员的家属。这时,以色列人才开始发现局势有点严重,同时宣布“C”级战备,即取消军人休假。以色列害怕美国作出反应,因此取消了发动一次试探性进攻的主张。

第二天即十月五日是犹太圣节“赎罪日”斋戒开始,后备役的官兵分散到各处,以致很难接到返回兵营的命令。据本·波拉特、艾坦·哈贝尔和其他一些以色列人集体合写的一本关于犹太教赎罪日的书说,当阿拉伯人发起进攻时,在扼守苏伊士运河东岸的巴列夫防线上,有一半防御工事里空无一人。因此,埃及的进攻使以色列人实在感到意外。

萨达特和阿萨德正是利用以色列人在“赎罪日”思想上的松懈和后备役官兵的分散来发动这次猝不及防的进攻的。以色列果然未能对埃及的进攻作出迅速反应。以色列后备役官兵在返回营地途中又遇上交通阻塞,更加延缓了结集的时间。

在数千辆坦九、数百架飞机和强大炮兵以及苏联人提供的、以色列歼击机无对付的萨姆一6导弹的掩护下,叙利亚军队在几小时内就收复了戈兰高地的绝大部分地区,埃及军队也强渡了一直被人认为是固若金汤的防线——苏伊士运河。

战争爆发后四十八小时,以色列军队已处于极其危急的境地。但是,埃及军队的指挥部似乎对如何发挥自己部队的长处表现犹豫不决,没有乘胜控制扼守通往西奈半岛的三个山口。空军也没有继续向前推进,而萨姆-6导弹的射程又不超过十五公里,因此轰炸不到以色列领土。以色列后备役官兵终于返回了部队。

很明显,克里姆林宫在这个问题上有它自己的打算。它拒不向阿拉伯友好国家提供能使他们与以色列空军的歼击机匹敌的米格-23飞机,绝非偶然,因为美国说过,它不允许别人摧毁以色列。因此,萨达特和阿萨德两人所能达到的结果,不过是夺回一些领土,赢得一场消耗战的胜利以迫使以色列进行谈判。

以色列军队的指挥官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中,得到了全体以色列人民的支持。这再次显示了以色列人的应变能力和临危不惧的美德。按照常规,以色列首先打击的是最薄弱的对手叙利亚。它派飞机轰炸叙首都大马士革、发电站和炼油厂。

三天残酷的战争把叙利亚二十年来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就都化为灰烬。尽管苏联通过空中桥梁给叙利亚运送了大批武器,尽管阿萨德的将士们十分英勇,也尽管援军摩洛哥士兵表现出无畏的牺牲精神,叙利亚军队最后还是被击退,撤回到原来的阵地,而且在很长时期内无力再发动进攻。

约旦是叙利亚和埃及的正式盟友,但它同时也是美国和英国的盟固,因而约且参批只尼象征性的。达扬不顾东线,铤而走险,调兵遣将,从戈兰高地撤下部队全速加强西奈一线。在西奈发生了坦克战。双方参战的坦克数量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激烈的战役还多。

不久,局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沙龙将军重新创造了拿破仑当年在大圣贝尔纳山口取得的战绩,他选择了一条难以通行、无人把守的道路,突然插入敌人背后。他率部从两支埃及部队的夹继中穿过,然后又用木筏载着装甲车在夜幕的掩护下突击渡过苏伊士运河流经的茫茫的阿米尔湖。他在苏伊士运河西岸选择的登陆点正好在德维斯瓦。以色列部队很快就登上了西岸。

埃及部署在运河对岸的萨姆-6导弹基地很快被摧毁了三分之一。这些导弹是为了防止以色列空军偷袭的。以色列的卜伦师越过了突破口,向苏伊士运河迅速推进,给埃及的第三军布下了天罗地网。埃及的第三军对以色列军队这一包围的严重性迟迟未能明白过来,以致未能冲出包围圈,数万士兵在烈日炎炎的沙漠中随时有可能渴死和饿死。

叙—埃的联合行动是否就要变成一场灾难呢?一九六七年苏联未能为它的阿拉伯保护国助一臂之力,使它们不得不在绝望中同意将停火线划在以色列军队已达到的前沿而不是在它的出发地点。如果苏联再次让自己的朋友吃亏,它就会使自己的威信扫地。

尼克松和基辛格属于了解苏联的人之列。他们都极赞同肯尼迪对古巴导弹危机的观点,即无论是在冷战时期,还是在缓和时期,为了不把对手逼上绝路,就要给他留点面子。此外,尼克松和基辛格谨慎从事还有一个原因:如果他们过分支持以色列,就会失去他们在阿拉伯世界的朋友,特别是那些海湾的君主。正是为了由止认色列取胜,这些海得石油国才首大下法心使用石油武播的。

最初,美国的态度是按兵不动。基辛格说过:“让他们先打一阵子吧!”基辛格喜欢说:危机的急剧爆发往往最能解决棘手问息。他预料这场战争最多打上三、四天,将以埃及和叙利亚全军覆没而告终。

到了十月十日,基辛格发觉自己的估计不对,赶紧同军人们一起着手建立通过亚速尔群岛直达以色列的空中桥梁,以此同苏联抗衡。十九日,勃列日涅夫看到事态发展十分严重,建议尼克松派基辛格到莫斯科商谈。次日,基辛格抵达莫斯科。二十一日,苏美双方达成一项协议。该协议包括埃以双方在各自占据的阵地上立即停火,呼吁实施二四二号决议以及有关各方进行谈判,为持久解决中东问题奠定基础。

二十二日,联合国安理会顺利地通过了这个文件。但是,以色列人觉得自己不但有能力把叙利亚军队击溃,而且也能把埃及军队击溃,因而不急于停火,常常借口对方破坏停火而加强进攻。一九六七年以色列就是这么干的,在被迫停火之前争取尽量多占几块地方。美苏领导人之间的热线联系频繁。苏联人最后宣称,再不停火,就要直接进行干涉了。

这一次,莫斯科向美国建议,苏美两国军队采取联合行动,使阿以军队脱离接触以确保和平。尼克松断然拒绝了苏联的建议,因为他并不愿让苏联军队驻扎到苏伊士运河附近去。二十五日凌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得到消息说,苏联正在准备单方面干预:七个空降师已处于戒备状态。

勃列日涅夫用难听的口气回答白宫提出的澄清情况的要求。因而美国军队进入了“三号”戒备状态,基辛格向报界发表谈话时还向苏联发出了警告。但是,他留后路,提出派遣与大国无关的联合国部队进驻中东战场。

当晚,安理会通过了基辛格提出的这个建议。十月三十日,埃及和以色列的一些军官自一九四八年以来第一次在开罗一苏伊上运河公路上的一百零一公里处会面,就地讨论停火问题。观察家们印象最深的是,在这次奇特的会晤中双方都没有怨恨的表示。应该说,在十九天的战事中,散对双方的宣传机器都从来没有使用过巴勒斯坦前领导人舒凯里过去曾说的要把犹太人扔进大海那样的仇恨语言。

人们往往对美苏之间真正打起来的可能性表示怀疑。若说莫斯科从来没有想过要进行干预,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它所做的战备姿态不过是装装样子,其目的在于使阿拉伯人明白,单方面的行动太危险,使不得。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苏联以威胁采取单方面行动来摸尼克松的底。

苏联人思忖着,尼克松大概被越南战争和刚揭出来的水门事件搞得焦头烂额,因而只求缓和而不敢采取冒险行动了。这就是尼克松十月二十四日向勃列日涅夫发警告时的语调。这个警告的内容长期未公布,后来在尼克松的回忆录中披露出来。苏联领导人当时向他暗示,苏联的干预可能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

紧张局面过去了,大家重新露出了笑容,似乎忘记了留在战场的成千上万具尸体和化为灰烬的多年的劳动成果。但有一件事是大家都清楚的:过去的事不应该重演了。以色列这回几乎一败涂地,今后量它不敢再把自己对和平的理解强加给它的邻国了。

结语

阿拉伯国家在战争初期取得的胜利已洗刷了他们的自尊心过去蒙受的耻辱。特别是石油生产国发现了石油武器的威力,使富裕世界终于明白,今后它要为石油付出更高的代价了,而在过去二十年中是廉价的石油使西方富国迅速繁荣起来的。在十月战争中引起的各种意想不到的事件中,石油武器的发明的确不是一件小事。

来源:沁心文史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