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胆小,是真的吗?你家孩子胆小吗?
发布于 2021-09-15 03:17
家庭教育针对更多的是家庭中、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行为。更多的是对这些行为背后原因的一种探索,一种揭秘,一种揭示,揭示出来的目的就是我们应该有正确的应对方式。
孩子胆小是怎么回事儿?
这个的思考方向是孩子是生理的,还是心里的胆小呢?
生理上来讲,我们确实有胆。通常说的肝胆相照,指的就是人类肝是处理血液的,是对人的血液进行过滤,进行清洁消毒,让血液中增加一些对我们整个的身体的各个器官,更有用的内容加进去。胆是分泌一定的胆汁,一定的内容也是到肝的。肝和胆互相是支持的。
但其实还会对我们的胃有作用,对我们的胃的消化食品,也有不同的作用。
心理上来讲,一个人表现得孤独、害怕、担忧可真不是他不是生理的胆小,没有人去测量过,你的胆是大还是胆是小。我们测量过脑袋的大小,可真没有测量过胆的大小。
胆小其实说得更多的是心理,而一切的心理都来源于孩子成长期间与成人之间的互动过程。
儿童是一个生命体,他是活的,最重要的是他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周围大人与他之间的关系,以及大人的表现。他就开始复制,它是一种主动加被动的复制过程,有的时候是主动学你。他看着好奇,他主动模仿你,有的时候不是,有的时候是他身体真正感受到一件事的时候,不知不觉的复制。
比如说妈妈在厨房里突然尖叫一声。这个时候孩子会跑过来看妈妈怎么了。妈妈看到的是地上的蟑螂,然后非常惊恐的面目表情和四肢夸张的动作。
这个时候孩子立刻就觉得很恐慌,因为妈妈是孩子安全的保障。如果这件事让妈妈害怕了,孩子自己就会更害怕。自己的保障可能已经控制不住自己了,那自己不知道该靠谁了,他就会更害怕,于是他就复制了一个害怕的源,那就是蟑螂。
如果爸爸妈妈怕蟑螂,并且做出过这样的表现,尖叫、恐惧,然后害怕,面手发抖,面目僵硬,他就复制了,以后他也会害怕这个。这告诉我们一条,孩子的情感的外向和内向,镇定和恐慌,实际上是对爸爸妈妈的复制。如果妈妈带孩子过程中不镇定,什么事儿都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然后什么事儿都是立刻出现变化,不跟孩子做解释,孩子就会一直处在慌乱之中。
恐惧感来自哪里?
下面请你看看这道恐惧感哪里来的题。你的想法是什么呢?
孩子到了三四岁,开始去幼儿园了,一些明显的特点就表现出来了,有的孩子外向,见到生人照样表现自如。有的孩子更加内向,不敢说话,不敢表现自己,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被别的小朋友拿走了自己的东西,也不吱声等。这种情况,很多父母说,这孩子胆小。如下四个都是孩子胆小背后的原因,那么幼儿园里表现出来的内向,以及独处、沉默的原因是什么呢?
A、从小没有独自睡一个床过
B、爸妈出门上班前从来没有提前解释过
C、夜晚睡觉太黑了,没有夜明灯
D、学走路时,经常摔倒或者小时候从床上滚落到地上过
思考题的正确选项应该是B,爸爸妈妈出门上班前从来没有提前向孩子解释过。
爸爸要去上班,我会离开你一段时间。妈妈这会儿要出门,两个小时后会回来。这样说孩子可能只有一岁,他不懂。他是不懂,只不过是不会反馈给你。
只要说了,他不用有任何的反馈,你说了他就知道会发生一些事情。然后看你可以走了。
可能他会不高兴,但是他发现你又回来了,他就开始理解了你之前说的是怎么回事儿了。只要坚持这样做,孩子就会好,会安定。这个做法关键的核心就是交流,你只要跟他说话,不要在乎孩子是否立刻反应。
过度保护与交流欠缺
我们的爸爸妈妈们对自己的孩子施加的教育。总喜欢看他反应,他没反应,就认为是无效的。其实不是的。
恐惧感是哪里来的,叫场景的骤变。
孩子实际上是左前叶大脑没有发育,也就是说没有连续性场景的认识。
不具备由一个场景过渡到另一个场景的逻辑连续性。于是现在眼前正在玩着一样东西,突然被叫去吃饭。
过度保护也会造成恐惧。因为过度保护是他什么都还没做呢,还没来得及自己消化眼前这种变化的时候,你马上就抱住他了,马上就哄他了。这种做法就忽视了他自己安定性的理解,也就是说你没有给他去消化眼前的情景,自己内心做出解释。
如果没有机会,自己内心做出解释,情感和心理就是脆弱和单薄的,而对他进行交流,任何事情提前都会跟他说。
比如说像打针,看医生,去幼儿园都是要提前跟他说的,提前一个星期每天都说他消化着消化着的渐渐就懂了。
安全感是什么?
大家一定要知道育儿是科学,但是这科学的核心是什么?科学的核心就是因和果,孩子内心形成的那些东西都是果,而因是什么?不是他天生的胆,长得大还是小。不是他天生爱笑和天生爱哭,都是我们大人对他的响应形成的一个规律模式。
孩子认为是这样的,安全感是变化中不感到惊恐,外界的变化与我无关。当外界发生任何变化,他眼前的事儿照做不误,这种感受就是一种安全感,就是一种安定的感觉。
1.多变的妈妈。
定海神针指的是外界再怎么变,波涛汹涌,风起云涌,风暴骤降,照样定在那个位置上。
而谁是孩子安全感的定海神针呢?是妈妈。
孩子眼前的一切的感受的建立,都取决于多变的妈妈。
所谓多变,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高兴,一会儿声音音量高,一会儿音量低。
什么事情的音量都要控制在标准稳定的情绪下,任何突发事件都让自己冷静。
2.惊恐的反应。
任何爸爸妈妈看到蟑螂,看到外界的惊恐的响应,如发出声,提高音量,面目表情的变化。孩子都学的快。孩子学骂人学的快,就是这个原理,因为骂人的时候声音有抑扬顿挫,起伏,有表情配合,又有当时的事件。
3.变化无预告。
你的恐惧孩子一下就会学会,复制的极快。尤其是惊恐的反应,复制的更快。所有爸爸妈妈会有变化而无预告。这是跟大家讲的基本原理。
我们很多爸爸妈妈谈孩子的安全感,那到底什么是安全?
安全感是他内心对自己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事情的时候,不在乎外界变化。
我讲了原理和作用机制。那么具体的做法是什么?
给孩子一个寄托物。
给他一个寄托物的原因是什么?你一定发现你家孩子喜欢枕头,或者喜欢被子等等,那就是他的安全感的寄托物。
应该孩子一个能能带着走的这样的东西,像小朋友的半个身体那么大或者三分之一身体那么大。
当你给他这个的时候,爸爸妈妈们说它陪伴着你,它就是我,就像我会陪伴着你,它就是我,我也喜欢它。
它也是我喜欢的东西,这叫我的情感寄托物,爸爸妈妈也有情感寄托物。这时候如果他喜欢它。上幼儿园就让他带着,给孩子说,你带着它,就如同妈妈在你身边。想妈妈了,难受了,看一下它,抱抱它,妈妈就知道了,妈妈也会通过它抱抱你。然后你在孩子面前抱着这个,抱到自己的胸前,亲近它,再亲近孩子,这就叫一个情感寄托物,也叫情感镇定剂。
如果孩子在0到3岁前,你没有对孩子的哭声做正确的响应,到四岁孩子很喜欢哭。你仍然要用我教你的方法,方法是没有错误的,上篇给大家讲了。一个是“看”,当他的哭的时候走到到他跟前,让他意识到你已经有了响应了,看着他。
只有哭声停止,你再说说,就是“猜”。当孩子大了,你不用猜,你猜给出选项就可以,让他说出来是什么,他一旦说出来是什么,不要行动。跟他说下回不哭,把你的要求说一遍,现在让他就要复述。说完了以后,你说你能帮着做,但是下次你要自己做,说好时候可以做。
要说一个时间段,要给出条件。比如明天可以,两个小时后可以,或者给出地点条件或者时间条件。
你如果不能做,那要说这个时间不行,这个地点不行。这就是我教你渐渐恢复孩子大脑自己调理清楚,控制外界,而不靠哭声,控制外界的一个矫正的过程,就看你是否能坚持下来。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