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校园里那棵树的名字,你知道吗?
发布于 2021-09-15 04:45
我刚到这个学校就有一个想法,让生物或科学老师带着孩子们把校园里各种树木的名字都查出来,像森林公园一样,按照生物学的规范,做一个小牌子,写上相关的介绍,挂到树干上,让老师和同学们能够进一步地了解这些每天和我们朝夕相处的伙伴儿。可这是一个大工程,需要的支持条件较多,只是想想就放下了。
身处在校园里的老师,真的能认识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吗?认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真的有必要去认识这些花草树木吗?答案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校园是师生们学习和生活的地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应该和师生们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不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只可惜,现在学生似乎除了学习,所会的东西已经不多(玩手机游戏除外)。他们很少有时间去接触大自然,即便是生活在农村里的孩子,也很少再有种植、养殖的经历。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对于这一切更是无比陌生。
回想我的学生时代,学习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倍受重视。上下学没有人接送,写不写作业没人催促。夏天,顺着村边的小河,一路逆流而上,蹚着河水,抓着小鱼,有时手里还会拿着枝条或木棍挥舞着,不知不觉就到学校了。而学校里哪棵树上有鸟窝,哪个树下有老鼠洞,哪个季节树枝可以扯下来,编帽子,做笛哨儿,哪个季节,树上会有果子,等等这些,几乎每个学生都清清楚楚。到了秋天,学校要求勤工俭学,我们要上交猪草,每个人都要准备,自己或者家里人就会到附近的山上去割,然后凑够规定的数量交到学校里来。那几天,漫山遍野的叫喊声,笑闹声。
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单位就在一座小山脚下,那是一个农村教学点(因为年级不全)教室后面的围墙很矮,翻过去就是一条小河。这个教学点里,教师和学生加一起不过百十来人,我是五年级的班主任。由于刚毕业,热情似火,跟一个大孩子一般无二。学校里科任课经常是被占用的,语文数学课经常是连着上两节,讲完就考试,结束后进行一次休息大课间。在休息的许多时候,我索性带着孩子们翻过围墙,到达一个更广阔世界里。孩子们一下子就沸腾了,趟河的,爬山的,上树的,尽情地玩耍起来。他们顽皮得很,男生们抓鱼,抓蚂蚱,抓蛐蛐,抓蚯蚓。女生们采野花,编装蝈蝈或蛐蛐用的草笼子,或者扭成一个草帽或花环,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之后,我把手一挥,和学生一起翻墙回到教室,他们的那些成果,就纷纷摆到讲台边上,放学后自己来认领。但是,偶有蛐蛐、蝈蝈类的鸣叫声,和其他一些小虫子在草笼里的蹦跳声。不过好像并没有对我们接下来讲课学习造成太大的干扰。
到了城里工作后,仿佛与大自然的距离一下子拉远了。即使是走进学校,树木都显得是那样规整,花草多是在一个园子里,被各种栏杆围起来,虽然也可以说是充满生机,但总感觉缺少了些许讲不清楚的味道。
如果提到课程,许多人一下子想到的就是学科,就是书本,如果仅仅这样认为,那说明你急需学习了,因为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已然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显得落后。当然,如果是按现代的课程观来进行分类,即便是教师有时也会眼花缭乱。比如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有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有核心课程和外围课程;有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有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等等。
如果我们仔细品位上面的课程分类,我们会发现,让学生给校园里的花草树林找名字、动手劳动、种植花草树木甚至蔬菜作物、养殖小动物等等,这些已然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一部分,这样的课程是校本的、实践的、显性与隐性兼具的课程,其作用绝不比学科类课程逊色。
一所优秀的学校,应该是个处处有故事的地方,那是用师生的爱与汗水浇灌出来的。自己动手去亲近校园,去建设校园,去美化校园,这本身就是对生活的理解,对世界的感知,会让师生们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审美意识等等诸多方面得以提升。教育如果脱离了生活而存在,是教育的悲哀,也是生活的悲哀。唯有以扎扎实实的生活为基础,生命才能得到更高更远更好的发展。
试想,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在一所校园里,不时地种下一棵树木,立上一块石头,开辟一片花园,埋下一粒粒种子……让无数的后来者欣赏着,同时延续着这种美好,该是多么令人欣慰的画面。就如同无论毕业多少年,武大的学生一定会记起珞珈山的璎花,华南师大的学生也一定会记起石牌校区的美丽异木棉……因为那花香或叶片里都记录着他们的故事,永远在他们每个人的生命里时隐时现!
声明:图片来自网络,若侵必删。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