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吃月饼,你知道吗?
发布于 2021-09-20 23:15
青年人文


Mid-Autumn
Festival
人间天上,歌起舞飞旋
平分秋色一轮满
波涌万种缠绵,海底倒映天
仲秋初月
天涯海角共赏
桂花美酒一壶
幽幽的夜色是张幕
我的星愿不可数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缘起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有“八月十五中秋节”。《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帝京景物略》:“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故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Mid-Autumn
Festival
人间天上,歌起舞飞旋
平分秋色一轮满
波涌万种缠绵,海底倒映天
仲秋初月
天涯海角共赏
桂花美酒一壶
幽幽的夜色是张幕
我的星愿不可数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缘起
中秋节的神话传说及其演变
中国人对月亮怀着特有的文化心理,它是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的一种元素。这种元素,或说基因,在远古的神话传说中就已萌发。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念奴娇·中秋对月
(明)文征明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
(清)查慎行
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
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在此
小鱼儿祝大家
中秋快乐!阖家团圆!
图文编辑|李芊
资料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王雪瑶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