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朝的神秘部门“钦天监”,到底是干嘛的?
发布于 2021-09-21 00:14

均可添加:龙虎山 天师府 杨越居士微信:450679500
导语:杨越先生家学渊源,出身风水世家,祖父、外祖均为广东地区著名风水师,自幼嫡潜心传研习杨氏风水学派十余载,是杨公徒裔嫡系传人,后又师从鬼谷学派第七十三代嫡系传人林老师,成为鬼谷风水学派嫡系传人,也是广东最具实战经验的风水学,命理学专家。
杨越先生以“断事、兴造、调整”为核心,秉承“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由少积多,由微至著”的核心理念,为您指点迷津,趋吉避凶
钦天监,是官署名,职能为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秦、汉至南朝,太常所属有太史令掌天时星历。隋秘书省所属有太史曹,炀帝改曹为监。唐初,改太史监为太史局,嗣曾数度改称秘书阁、浑天监察院、浑仪监,或属秘书省。开元十四年(726),复为太史局,属秘书省。乾元元年(758),改称司天台。五代与宋初称司天监,元丰改制后改太史局。辽南面官有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属秘书监。元有太史院,明时沿用司天监,后期改为钦天监,至清朝时官职沿明制,仍属钦天监。
各朝代“钦天监”的名人各个朝代都有专事观测的人。据《史记。天官书》记载:在上古,高辛氏以前有天文官重和黎,尧、舜、禹时期有羲氏与和氏;夏朝有昆吾;商朝有巫咸;周代王室有史佚和苌弘,各诸侯国也都有自己的天文官,他们往往兼有神职,是帝王的特殊顾问。东汉时期,最高级别的天文官员称作太史令,管辖天文台和明堂两个部门。具体主持天文台工作的是灵台丞,灵台丞手下有四十二个助手,其中十四人观测恒星,二人观测太阳,三人测风向,十二人测晴雨,三人测时间,七人校验钟声,还有一人叫做“舍人”,管一些杂事。总之,分工十分细致。元代以前天文机构的人员配制大体如此。元代的天文机构叫太史院。太史院下设三个局:推算局、测验局和漏刻局,共七十人。
明初的天文机构下设两个分机构:司天监和回回司天监,後来司天监改称钦天监,内设天文、漏刻、大统历和回回历四科,回回历科不管编制回回历法,而是把观测推算结果提供给大统历。回回司天监也改称回回钦天监。在南京也有司天监和回回司天监,作为故都,人员和仪器配制与北京完全相同。钦天监的权利中国古代的天文机构具有皇家性质,太史令等天文官员,常常由皇帝亲自任命。由於编制历法和为皇帝占星是天文机构的两项主要任务,所以天文学家和占星家有时就是一回事。也正因如此,天文官享有很多特权,比如清代的法律特别规定,钦天监官员犯罪要从轻判处。天文观测的历史古代的人们相信,凡是将要在人间发生的灾难,上天都会通过天象的变化提前示警。从人类社会开始的那天起,就有了对天体现象的观测。古代埃及人是根据太阳和天狼星同时在地平线上的升起,来确定尼罗河的汛期;两河流域即今日伊拉克境内最壮观的建筑物是观察天象的塔台即天文台;而中国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象图。因而,中国从夏、商、周一直到明清,都设有观察天象、预测上天意志的部门和人员。各代的钦天监钦天监,为中国官署名,掌天文、气象、历法、推步诸事,占候日月星辰之变与风云气色之异。自唐以後,名称屡易。唐代秘书省设秘书监,其下有二局:一曰着作局,一曰太史局,太史局即钦天监之前身也。周武后久视元年(西元七零零),改太史局为浑仪监。唐睿宗景云元年(七一零),又改为太史监,嗣复称太史局。至肃宗乾元元年(七五八)三月十九日,勒改太史局为司天台,是为单独设制之始。并将台址由长安子城秘书省西,迁至永宁坊东南。自此以後,置官较多,规模日增。设监一人,官秩为从三品(新唐书谓为正三品,中国过去官品有正从,犹言正副也),少监二人,灵台郎二人,挈壶正二人,并设春、夏、秋、中五官正五人,皆为正五品,全台正九品以上之官员,不下六十余人。
钦天监使用的仪器宋时设司天监,仍袭前代旧制。元至正二十七年(一三六七),改称为太史院。明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复称司天监。三年,改司天监为钦天监,钦天监之名自此始。官秩及组织,微有变更,职掌与唐宋二代无异。十四年,复改钦天监主管为正五品,设令一人,丞一人。二十二年,又改令为监正,丞为监副,以迄於清。中国天文历象之改进,甚得力於西方教士之来华,东来教士,多以天文学见称於世。崇祯二年(一六二九),采用西法开历局於北京东长安街,以徐光启督其事,西人邓玉函、龙华民、罗雅谷等协同修历,精密正确,所测无不合。迨清人入关,续采西法,颁行天下,并任命汤若望、南怀仁入钦天监为官。南氏殁後,西方教士供职於钦天监者颇多,清代钦天监监正二人,常为满人、西人各一,皆为正五品。左、右监副二人,尽用西人,官秩为正六品。五官正五人,从六品,皆为汉人。钦天监至民国始废,其执掌由中央观象台司其事。清朝钦天监名人汤若望汤若望是继利玛窦之後又一个明清之际的着名传教士。他是德国人,受葡萄牙耶酥会的派遣到中国传教,明天启二年(一六二)进入中国,取汉名汤若望。他有天文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崇祯三年(一六三零),徐光启预备修订新历,将汤若望从西安调到北京,进入历局成为徐光启的助手。他不仅是天文学家,在机械制造方面也十分在行,帮助祟桢皇帝制造出威力强大的“红夷大炮”,在对抗清军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使得明、清双方都将他当成不可多得的全能人才。崇祯十七年(一六四四),他在改朝换代的大动荡中坚持留在北京。六月,多尔衮率清军进入北京城,命令城内居民搬出城外以安置大军,汤若望上书请求保护,获得清政府的优礼,他的教堂、三千卷书籍和为祟祯皇帝修订的《崇祯历书》刻板得到妥善安置。清政府上台,一项重要的工作是编制新历法颁行天下,代替前王朝的日历。多尔衮命令钦天监官员负责新历法的修订。当时钦天监官员使用中国传统的大统历和回回历,推算出天文现象出现的时间与实际发生时间差距较大,影响到新王朝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多尔衮对此十分不满,召见汤若望询问有关技术问题。
通过同年八月对日食时间的测定,三种历法优劣顿现,汉、回历法分别相差二刻、四刻,而“西洋新法”的测算结果丝毫不差。清政府当即宜布采用西洋新法,将新历书赐名《时宪历》,不久汤若望接任钦天监正,相当於国家天文台的台长。能推算历法的人在被当时被认为懂占星术,受到官员和民众的崇拜。自汤若望以後,直到清道光年间,钦天监官员都用西方传教士担当。
在一些明清电视剧中,经常出现钦天监这个词语,什么预测天气、占卜吉凶、识人断命、解释异象,几乎没有什么是钦天监不会的,由于钦天监经常与玄学连在一起,显得尤为神秘,让人觉得钦天监大概就是一个遍布神棍的地方,而历史中真实的“钦天监”到底干嘛的呢?
1、 历史发展
钦天监作为官署名,主要职责是观察天象、编制节气、推算历法等,差不多就是现在国家天文台和气象局的工作。
中国古代几乎历朝历代都有职能相似的部门,但是钦天监这个名称一直到明朝才确定下来,而在此之前它的名称经历了数次变化。
上图_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早在周朝时期就有非常多的文献记载天气和气候,《诗经幽风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bì)发,二之日栗(lì)烈”讲的就是天气变化,而记录气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就是钦天监的工作,可见在中国古代就有专职天文历法的国家部门。
据传夏商已经有了太史这个官职,《吕氏春秋·先识览》:“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
而周朝的太史同时还承担史官、秘书和掌管典籍的职责,属于实权官职。
太史这个官名从西周一直到春秋战国仍沿用,到了秦汉,太常所设太史令,代替太史;至魏晋,继续沿用太史令这个称呼,但是剥离了修史职责,只掌管天文历法;到了隋代,改称太史监;唐代又多次改名,用过太史局、浑天监、司天台等;五代沿用司天台这个称呼;宋代为司天监、天文院等,同时期辽称为称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到了元代,又改称为太史院;明清,终于尘埃落定,统称为钦天监。
上图_ 古代的天文图
2、职能变化在钦天监的历史发展中,变化的不仅是名称,还有职能。
在西周和春秋时,太史的职责主要分为四方面:
第一、担任国君的秘书,掌管文书的起草,还能决策和任命诸侯卿大夫;
第二需要记载历史,编写史书,这一点符合现代人普遍对太史的理解;
第三要兼管国家典籍,在书籍知识非常珍贵的古代,掌管国家典籍并不仅仅是国家图书馆长,还意味着知识的垄断;
第四才是后世钦天监的主要工作,观察天象、推算历法、祭祀等,在那个时期,太史是可与卿大夫并列的权臣。
到秦汉时期,太史的权利进一步被削减,职位降低,基本只负责编写史书和推算天文历法的职责,魏晋时期,记录历史编写史书的职能被分流给著作郎,从此以后的各朝各代,基本上只负责天象历法、天文地动、风云气色、律历卜筮。
从最初西周时期的权利部门到后来的“清水衙门”,从起草命令的统治者秘书到国家图书馆馆长再到史官再到天文官,太史令逐渐变成远离权利核心部门的技术类职业。
上图_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 ,字子长
3、历任大佬虽然从秦汉时期,掌管天文历法兼史官的太史令职位已降低不少,但是在历史长河中,能做到这个职位无不是身怀异材之辈,并且“钦天监”的工作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有较高要求,因此涌现了非常多的大佬,在历史中留下了赫赫威名。
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曾任太史令,留《史记》传世,今人只知司马迁是著名的史学家,却不知道司马迁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天文学家,他的天文学造诣主要收录在《天官书》、《律书》、《历书》这三篇文章中,在《天官书》中,司马迁将天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
上图_ 东汉科学家张衡创造的“地动仪”,此图为米尔恩对张衡地动仪的复制图
西汉之后东汉的太史令张衡,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更是大佬级人物。他被后世所知主要是因为发明了地动仪,但实际上张衡是全才,堪比西方的“达芬奇”,他不仅是发明家,同时还是天文学家、数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绘画家、思想家、机械家,可惜张衡不管是文学作品、绘画作品亦或是机械作品,皆湮灭于历史长河中,只能从古代典籍中略窥一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何承天曾任太子率更令,掌管漏刻,他通史精律,编写《元嘉历》,对后世历法影响很大,此外还是个思想超前的坚定无神论者。
唐代最出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是李淳风,他于唐太宗时期入职太史局,后升任太史令。在职期间,不仅是为风定级的古代第一人,还改进浑天仪,编写《天文》、《律历》、《五行》三志,推算出《麟德历》,最为后人所知的大概就是传闻《推背图》为他和袁天罡所作,《推背图》号称中国古代第一奇书,据传是为唐太宗推算国运所作,推算至唐后2000年。
上图_ 《推背图》是中华道家预言第一奇书
北宋时期的太史令沈括是继张衡之后的又一全才,他精通于天文学和数学,发明的隙积术让中国古代数学达到了高阶等差级数求和的新阶段,会圆术则促进了平面几何的发展;他还记录了人工磁化的方法,推进物理学;通过观察实验,对小孔成像、凹面镜成像进行记录,涉及光学实验,除此之外,沈括还精通地理学、地图学、水利学,对化学和声学也多有研究。
元代的太史令郭守敬除了天文学和数学外,还是著名的水利专家,并创造性的提出了海拔的概念。
明代的钦天监最出名的为刘伯温,到了清朝,钦天监监正多为外国人,出名的有汤若望、南怀仁等人。
上图_ 汤若望(1592年—1666年),字道未,神圣罗马帝国科隆(今德国科隆)人
4、部门设置历朝历代的天文气象部门,虽然掌管国家天文历法的机构名称不同,但部门设置基本围绕四个方面:天文、推算、测验、漏刻。
天文局负责观察天象、推算局负责制定历法和四时、测验局用于各种测绘及实验,漏刻局制定时间,除此之外,各种民间异像、风云地动、祭祀占卜也都是这个部门负责。
如唐乾元元年(758)设置司天台,其中博士一人,教授历法;天文博士,教授天文气象;漏刻博士六人教授计时技术。
宋、元两朝有司天监,元代又设太史院,下设三个局:推算局、测验局、漏刻局。
上图_ 清朝官员利用比较先进的古代,勘探天文学
明、清两代钦天监,设监正、监副、五官正等。
牛顿曾说:我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纵观中国5000年古史,有才文人和厉害武将不少,科学系人才却凤毛麟角,出名的太史令基本上都是历史上非常牛逼的科技大佬,他们没有巨人可站,但是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了古代科技史上的巨人。
倘若他们生活在今天,将会实现怎样的成就啊!
参考资料:《史记》《后汉书》《宋史》
读者朋友们如果想知道自己未来的人生运程,不妨寻求有道命理师批八字做出准确判断和调理,方可无忧。命由天定,运由人为,如果你有什么困惑可以私我或是下方评论,我是职业命理师!
温馨提示:任何理论都有使用条件,实际预测中要考虑八字组合形态,五行生克制化,大运与流年的变化等。八字组合千态万状,人的命运也是千姿百态各不同。要想了解自己命运,最好寻求杨老师帮你预测,了解己命,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幸福,打造自己的美丽人生!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