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错题本:最好用的进步神器你有吗?/阅读理解能力决定人可以走多远

发布于 2021-09-21 11:05

这节课我给大家介绍两个成长的秘密武器:错事本错话本
可能大家在上学的时候,听的最多的就是错题本,那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本子,每次做错题目之后,都要把错题给抄下来,用来避免在考试的时候再出错。
如果你想好好学习,没有错题本是不可能的,只能说我们在总结错题的时候,方式不大一样。
比如有的人是抄下来,有的人是在错题上做标记,有的人是剪下来贴到本子上。总之,这些错题是一定要特别对待,要经常看,不然你就会一错再错。 
可以说,错题本就是我们当年学习的时候,一个最重要的工具。
上学的时候知道,为了避免错题,用一个错题本,但是现在为人处事,我们几乎每天都在犯错误,会说错话,会做错事,为什么没有一个错话本和错事本呢?
我刚开始使用错话本,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因为高中毕业之后,我发现我这个人就是别人眼中的那种学霸,不大会说话,很多方面很欠缺,尤其是为人处事方面,我根本就不知道怎么跟别人对话,而且经常出口会得罪人。
为了纠正自己这方面的问题,我花了半年的时间,来记录自己说错的话,做错的事,并且会想出对应的办法。 
就这样高速的训练,很快就有人开始说:「你这个人情商挺高的。」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评价的时候,还记到了我的错事本和错话本上。
这也就是我为什么经常说:「情商低的人不是笨就是懒,因为情商高是可以学习的。」
如果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还经常跟别人说:「我这个人说话很直,很容易得罪别人,你们都别介意。」
说话总是容易得罪别人,说明什么呢?如果你 20 岁,这么说我可以原谅,如果你 50 岁了,还这么说,就说明你根本没有把别人放在心上。
因为这是个完全可以改掉的事情,但是你没有改,一直拿性格作掩护。
还有一些人,他知道自己在工作上有很多问题,但是一个都没有改过,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一直在努力,却没有进步。
很多人一辈子可能都是在一个坑里摔跟头,摔了无数次,但就是改不掉,很可惜。
错事本和错话本真的太重要,对我来说,我在学习进步当中,全程都是依赖这两个本子。
为什么一定得有这两个本子呢?
首先,像我们上面说的,其实生活当中,我们经常说错话、办错事,就相当于我们上学时候做错题一样。 
如果你要是没有错事本和错题本,就等于是在裸奔,你的错误会一直暴露在你人生的各个阶段,暴露在各种人面前。
如果可以避免错误,人生可以少走好多弯路,而且错误率低,是一个巨大的竞争优势。
你想想看,如果你身边有个人从来不说错话、不办错事,即便他的能力、学历没有那么好,我们仍然会喜欢他、相信他,因为太靠谱了。
我有个朋友高考的时候,数学最后一道大题几乎没有做,但是稳稳考上了北大的计算机系。
他的策略是这样的,他在复习的时候,就把最后一道大题给放弃了。他说自己虽然最后有一道大题没做,但是可以保证做过的题一道都不错。
最后还是可以考了 140 多分,他不是班上学习最好的,但是全班错误率最低的,所以还是考上了北大,这就是零错误率的优势。
必须使用错话本跟错事本的第二个原因,是错误本身特别顽固。
我们公司有个做新媒体的员工,经常在发布文章的时候出错,今天标题掉个字,明天忘了添加语音等等。
他要是一拍大脑,说「我下次一定注意」,那他只会继续错下去,根本改不掉,或者改掉的速度非常慢。
很多错误不是临时发生的,它是我们思维跟做事习惯导致的。也就是说,根本就不可能通过口头提醒自己「你要认真,你不要犯错」,不可能通过这样的口头提醒改过来。
必须使用错话本和措施本的第三个原因,错误是顽固的,但是对应来说,我们的忘性很大。
你会发现,我们都是对最近发生的事情,通常印象深刻,较早的事情很容易忘,这就是近因效应。
比如最近可能中国的股市涨得很好,很多人就不记得几年前跌得不行的状态,也忘了中国股市本身就是牛短熊长,总之,就会把眼前这个事,当成他对这个事的全部记忆。
再比如,明明觉得这个人特别渣,很坏,很爱伤害你,但是他最近做了一件对你好的事,或者最近一段时间,对你还不错,你就很容易原谅他,你好像会把以前他对你的那些事都忘掉。
其实不是因为你傻,这就是近因效应,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把说错的话跟做错的事记下来的原因,这样才能克服近因效应。 
最后一个原因,为什么非得使用这两个本?
其实按照一个人的性格和习惯,能够犯的错误类型,固定就那么几种,说错的话、做错的事就那么几个类型,这也就是为什么错话本和错事本会有效,因为只要把这几个类型消灭就可以了。记录到最后,你会发现自己一直都在重复其中的一些错误。
如果一个普通人错十次,可能经历一个很大的变故,才能改掉一个错误,那么你通过记录,错个三五次就改掉了,这就是效率。
应该怎么设计跟使用这个错话本和错事本?
我当年做错题本的时候,发现错误基本上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错误,因为你不知道这个点,你不会;还有一类错误,因为你马虎,你习惯性地出错了。
一般,分析一个错误,可以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核对答案。
第二步,核对完答案之后,你发现错了,就要去回顾整个做题的过程。 
第三步,你必须找到错误的原因。如果因为某个知识点忘记了,你不知道这个知识点导致错误的话,你就需要把这个知识点给找到。如果是因为马虎错了,那你必须得把马虎的原因给找到,比如你是抄错答案了,还是看串题了,你要找到消灭马虎的办法。
这就叫做找到消灭错误的方法,然后你得把这个方法记录下来,这样一个错误就被总结完毕了,
下一次,等你再总结新的错题的时候,如果你发现是同一个错误原因,比如还是因为这个点马虎的,还是因为这个知识点不会,导致错误的,你就没有必要重新记录。你只要去复习一下以前记录的知识点和马虎的原因就好了,这样就不可能再错了。
关于错话本跟错事本,其实记录的框架跟步骤也类似,我们平时需要记录的错误分为两种:一种就是马虎,习惯、不认真、疏忽,导致自己弄错了。
这个底下就包括:第一,自己说错的和自己做错的,自己做错了,自己说错了,肯定是要记下来的。
但是我再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就是记录别人对你做的错事,和对你说的错话。
其实有的时候,自己做错了,那个判断不见得是准确的,比如你说了一句话,你觉得自己伤害了别人,但其实可能并没有,是你敏感了。反过来,一句话有没有伤害到你,自己很清楚。
所以你一定要记住那些你觉得别人做错的事情,这种事情更有价值。
王小波就说过,中国人、外国人都是人,是人就共通之处。所以你记录这个点,既然伤害到了你,也可能伤害到别人。
除了记录自己做错的,跟别人做错的之外,还需要记录你不知道的。你不知道的也分两种:
一种,是你以前不知道自己错了,比如我最近才学会一个知识点,以前都不知道,就是说服别人的时候,不要去否定别人的心理认知,大家用什么词形容都可以。
我给你举个例子,就清楚了,比如你喜欢的那个人,他不喜欢你,跟你说:「不好意思,我不喜欢你这种泼辣的,我比较喜欢温柔的姑娘,咱俩可以做兄妹,我很喜欢泼辣的妹妹。」
你拼命的跟人家说:「我们这种泼辣的也挺好,我们这样好、那样好...」有用吗?没有用,因为你等于是在否定他的出发点。
如果你想让他接受你,这时候你不应该马上否定他主观上的一些认知,而是应该去表现自己温柔的一面。
这个是我以前没有注意过的点,就是你应该觉察到这个人说话时候的心理出发点是什么,你不要去冒犯他这个方面,因为这个方面是没有办法讨论的。 
除了记录自己不知道的错误之外,还要记录的就是自己不知道的对的事情。是不是所有做对的事情,都要记录?并不是。
我们需要记录的,是那些不知道的,比如之前忽略的,昨天我跟人一起出差,从机场摆渡车下来的时候,我的小伙伴就在我前面,他先下车,自己没有拎箱子,但是他下车的时候,顺手就把我的箱子给提下去了。
我当时就觉得这个人太好了,这个动作太让人觉得温暖了,但是我自己其实会经常忽略这种点。
我回来之后,把这个事情写到我的本子上,因为我以前不会这么做,记录下来之后,以后就会这么做。
所以我们需要记录的一种是错的,因为马虎、习惯错的,包括自己说错的、做错的和别人说错的、做错的。还要记录不知道的,包括自己做错不知道的,和别人做对但是自己不知道的,自己以前没做过的,主要就是记录这四种。 
以上就是我们分享的,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记录。
下面我们分享的是:怎么样分析一个错误,这里面我们介绍一个词「复盘」。
复盘不是一个新词,应该是一个棋类的术语,就是这棋咱们下完之后,把它放回去再还原一下,再想想这个过程,大概是这么一个意思,这个词不新,但很重要。
如果你是一个不善交际的人,你想去怎么跟别人打交道?
你应该出去聚餐,回来之后回想一下,在聚餐的过程当中,自己都说了哪些话,别人都给了哪些反馈,哪些话自己说错了。
如果你是一个有工作目标的人,但目标没完成,你也要回想一下自己的工作流程,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不好。
我自己经常会复盘,变态到我跟朋友出去吃饭的时候,都会录音。 
因为那个时候,我对自己说话方面完全是一个绝望的状态,太不会说话了,所以我会录下来,录下来之后,我到家开始放,一边刷牙洗脸一边听,我看看自己哪说的不好。
我当时跟他说的时候,是需要及时反应的,可能一句话就说错了,但是我回到家再听的时候,头脑就镇定很多,也有思考的空间,我就会知道哪句话其实换成另一种说法更好,我就一直这样训练。
而且我不仅是会复盘自己说了什么,我也会记住别人是怎么说的,别人接这个话的时候,是怎么接的,但自己却接错了,我会把别人的做法也记下来,下次我就知道怎么说话了。
基本上,复盘包括以下几个步骤,跟我们总结错题差不多。
第一,核对你的目标跟结果,我们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有一个最初的目标。
比如我跑来跟人家沟通,沟通的目的是什么?我是希望他纠正错误,希望说服他,希望他买我的东西等等。
看一下最后的结果,是不是你当初的目标。如果出现偏差,这个偏差是好的,还是坏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偏差?
所以,我们首先要核对的,就是我们的目标和结果。
第二个步骤,回顾一下做事和说话的过程。
注意,在回顾的时候,有以下三个错误是绝对不能犯的:
第一,你不能只回一部分,有些人回忆的时候,只愿意回忆其中的一些片段,集中在其中的某些点上,没有办法看到这个事情的全貌。
我们的大脑跟有一个放大镜一样,比如我们跟别人吵了一架回来之后,因为什么吵的,过程当中说了什么,全忘了,就记得他骂了我一句话特别难听。然后全部的情绪,都集中在这句话上,每次我想这个事的时候,都觉得很愤怒,这都不叫复盘,这是你在部分回忆事实而已。
第二个错误,不要主观,要客观。
比如他打了我一巴掌,这叫事实,这是客观事实,所以我们要学会回忆事实,不要加入主观判断。我说你这个人太坏了,这叫做判断。 
所以我们在回忆的时候,如果你一直都有一些主观判断,就会忽略掉一些事实。
比如你跟别人倾诉的时候,你本来要跟人家说一件事,你一直在说自己情绪化的东西:「这个人太坏了,太渣了,他怎么能那样?」
其实这些不叫事实,都是主观判断,会影响你对一个事情复盘的效果。
第三个不能犯的错误,就是不按照顺序去回忆。
如果你不提醒自己按照顺序,有的时候你会颠倒黑白,有的时候你的大脑先想到的是别人做过的,对你不利的事情,你就容易因果颠倒。
这是我们在回顾做事和说话过程当中的三个注意:第一,不要部分回忆;第二,回忆事实不要加入一些主观的判断;第三,按照顺序。
再往下,当你回顾完了做事跟说话的过程之后,你需要找出其中错误的环节,这就是第三个步骤,把一个事从头到尾回忆完毕,圈出来哪个环节是错的。
按照我们上面回顾的办法,基本上会避免一个以果为因、黑白颠倒的情况发生。所以你就认真想想,哪个环节其实不太好,导致最后的结果出现偏差,你就把它圈出来。 
第四步,你要分析一下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一定要找到真正的原因,否则的话,你的整个分析就失败了。
什么叫真正的原因?我们其实在第一节课就讲了,如果我用另外一个做法去替代错误的做法,结果会发生改变,只有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原因。
第五步,找到消灭原因的办法。
第六步,记录消灭的办法。
这个过程其实是每天都要做,尤其是在睡前更好,我一般是当天发生的事情,不可能随时随地回到电脑上去记,我现在都在电脑上记,在 N 多年前我是在日记本上记。 
我从 2005 年就开始写日记,刚开始日记没有这种意识,虽然也在做这件事,一直到 2008 年的时候,我开始有意识把我的日记本变成一个错事本和错话本。到现在,我光日记都写了一箱,后来就变成电子日记了。
基本上做这个整理,其实就几分钟、十分钟,可能最多 20 分钟,但这 20 分钟是非常珍贵的。反思是人类成长最重要的步骤,你一天有没有进步,可能就取决于这 20 分钟。 
在整个复盘的过程当中,我们还要强调四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后悔无用,成长最重。
很多时候,我们在复盘的时候,很容易进入一种后悔的状态,一想到那件事做错了,后悔的情绪就忍不住涌上来,接下来就思考不动了。
所以我们不能把复盘、自省,当成是对自己的否定。这其实是成长,因为自省、复盘完之后,我们把经验记下来,用更好的做法替代错误的做法,其实我们就进步了。所以你在反思的时候,不要沉浸在后悔的情绪当中。
很多人的日记,其实也会反思自己。我相信一定有人是这么写日记的:「我今天真的太差劲了,我怎么这样,我怎么那样,好难过,好伤心。」整个日记记录的全是情绪,不要沉浸在这种情绪当中。
第二个原则,一定要追到细节再停止,凡是不具体的,都是没用的
比如两个人吵架,你骂了他一句,结果你追的错误原因,是因为你的性格暴躁。性格暴躁这个事情是不具体的,你要追到细节再停止。
什么细节?就是我骂了他一句「你滚」,那你就应该去记录,当对方说什么话的时候,我不能说「你滚」,我应该说「你再想想」。
这种就叫很细节的事情,是可操作性的,可操作性的才有可能去纠正。
所以我们要求大家在找错误原因的时候,一定要找到具体的和细节的。
第三个原则,不论如何都要记录,无一例外。
再痛的记忆,你都要记录,再小的错误,你都要记录。因为越小的错误,越容易改正,只要你不记录,你这个错就白犯了。这句话大家可以牢牢记在脑子里面。
最后一个原则,当你把这个错误分析完毕,你要总结提炼一句话,去概括错误的原因。
以上,就是我们复盘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原则。 
你按照我说的话去记录,其实已经挺好了,做到这一步,已经很厉害了,大多数人都不会记录,只是我们的效率,还可以再提高。
如果一个普通人错十次,可以避免错误再发生,那么如果你肯记录的话,你可能三次、四次、五次,就可以避免这个错误发生。
我们再进一步问自己:「怎么样才能做到错一次,就不再错?我下一次碰到错误的时候,怎么样能够想起来我曾经错过,我曾经记录过,而且我还记录了正确的做法,提醒到自己。」
实际上,任何学习好像都有这个问题,大家会发现,你学了的东西,难以致用。 
即便是你当时记录了,但是到用的时候,你就是想不起来,不知道应该是在这个时候用的,后来想起来就错过了。
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难以致用的问题,那就是在记录的时候做分类。
我自己的错事本是按照公司、家人、朋友这样的对象身份来分的,公司又可以分为合作伙伴与员工等等。
对象分完了,再按情形分。比如跟员工之间,他辞职的时候,我曾经犯过一个什么错误,我应该怎么办?批评员工的时候,曾经犯过什么错误,这是我的错事本。 
你会发现,刚开始做记录的时候,条目特别少,分个大概就可以,当你的条目很多的时候,就需要分类很仔细。
我自己的错话本是做的比较好的,比较复杂,首先我按照三个标准来分类:第一,对象,比如跟恋人之间怎么说话,跟长辈怎么说话,跟上司怎么说话;第二,情境,比如初次见面应该怎么跟人家说话,同学聚会应该怎么说话;第三,目的,我想赞美他的时候应该怎么说,安慰他的时候怎么说,批评他的时候曾经犯过什么错。
这样的话,就把我的错话本给分类了。
什么时候应该记录在错事本上,什么时候应该记录在错话本上?
如果对这件事,你的认识没错,想的没错,但是你说的时候说错了,也就是表达错误,导致了后来坏结果发生,那就应该记录在错话本上;如果我本来想的就错了,做的就错了,那么你就记录在错事本上。
这样的话,你把错事本跟错话本,分门别类记录那些错话跟错事,就可以在下一次发生同样情境的时候,比如初次见面,你就想起来快速对应到自己曾经记录过「初次见面应该怎么办」,你就知道该怎么做,就可以避免错误。
比如我跟别人谈判的时候,特别希望别人答应我一个很苛刻的要求,我就会迅速对应到本子上曾经记录过这个事情「上次我做错了,我一直在强迫对方答应,但是不应该的」。
其实这时候,我可以提一个更苛刻的要求,这样的话,对方把我这个更苛刻的要求拒绝之后,就有可能答应我本来的要求,答应的概率就会提高。
反过来,当别人要求我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说:「你做,还是不做?」我很犹豫。
我就能对应到我的本子上,我的本子上曾经记录过这个事,就是别人让我做 2 选 1 的决定的时候,其实我不一定非要在他的两个选择当中选,我可以想想,是否还有第三个选择。 
比如员工做这份工作不给力,不见得只有「离职」还有「不离职」这两个选择,其实还有个选择,可以帮他调动个岗位。
这种思路很重要,所以每次发生一个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会一下子对应到曾经记录的对象情境或目的上,我就会知道这个事情之前做没做过,这些话说没说过,当时的效果怎么样,现下这个情景,我应该怎么说。
也就是说,当你去分门别类记清楚的时候,就很容易在当下对应到曾经记录的条目上,很容易想起来。 
最后想跟大家说,我们纠正错误的方法,可以一直不断被优化。
我曾经说错了这句话,记录了一个对的办法,但这个对的办法不见得是最好的,后来我又学习了更厉害的办法,就可以对原来的办法做优化。
慢慢的,你对所有的做法、说法,都做一个优化升级,你就会成为别人眼中那种,很成熟、很靠谱的人。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内容:错事本和错话本。
还记得那句话吗?如果没有这两个本,你就等于带着你的错误在裸奔。




阅读理解能力决定人可以走多远


今天我们分享的是一些阅读的办法,阅读理解这个能力,到底有多重要呢?

这个能力是人的一个底层能力,特别重要,它影响你的记忆能力,影响你的表达能力,影响你的思考能力,也影响你和人沟通的能力。
有时候,你觉得「我怎么总是记不住东西?」然后就怪自己的记忆能力太差,要学习一些记忆的方法。
其实不是,有可能是你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太差了,没有办法阅读理解好材料,也没有办法对材料分层,找到它的逻辑线,所以才记不住。 
我见过记忆能力有问题的,十有八九都是阅读理解能力有问题。
还有一些人,觉得自己的表达能力差,经常不知道说什么,别人说话不知道怎么反应,那是因为脑子里面没有存货。
也就是说,他的头脑当中,信息输入做的太少,所以才没的说,想不到说什么。
还有思考能力,很多人觉得自己思考不清楚,那是因为信息处理的能力不够,可能一堆东西在你的脑子里面没有条理,没有逻辑,就会越想越乱。
而阅读理解本身就是在处理信息,看到这个东西之后,我要阅读它,理解它,就是在处理这个东西给我的信息。
所以如果阅读理解能力不强,处理信息的能力比较弱,头脑就会思考的不清楚。 
最后,为什么阅读理解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也有关系?
如果一个人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没有问题,那么他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就能够了解到话是个什么逻辑说出来的,这段话里面的重点是什么,很容易就理解到别人的意思,就更容易和人沟通。
所以阅读理解能力,其实是所有这些,包括思考能力,包括与人沟通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包括记忆能力的底层能力,特别重要。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大量阅读,大量阅读带来的好处非常多。 
首先,读书可以让人理性,不读书的话,就很容易缺乏理性
因为一个人一旦不读书的话,那么他对万事万物的判断,基本上就是来自于自己的经验。
但是一个人一辈子的经验能有多少,他的精力有时候是相当单薄的,所以他看事情的时候,很容易缺乏理性、偏听偏信,缺乏思辨的能力。
当一个人对一个事没什么想法,没什么概念的时候,也很容易盲从
比如我上次听别人推销一个减肥茶,说减肥茶不仅可以减肥,而且还很健康。 
健康体现在你喝完这个茶之后,你发现你的脂肪肝好了,你的体脂率率上升了还是下降了,总之你的身体会变得更好。
现场有人以现身说法:「我就是用了减肥茶,就好了。」
凭着经验,一般人都会怀疑这个现身说法有可能是造假?但如果你亲自吃了,发现它确实可以治疗你的脂肪肝,你会怎么想?你会不会觉得很靠谱?
你会觉得好安全、好健康,是一个很好的减肥茶,你立马就买了,就推荐给你的朋友了。
但如果你读书的范围稍微广一些,比如我当时看到减肥茶的时候,我就想起来之前读过一本讲药的书,说到很多药是可以治疗这个病,但是会导致那个病。
我就觉得,有可能是会使你的脂肪肝变好,但不见得就代表茶是健康的,因为你不知道它对你身体其他功能的影响,所以我就会很慎重,不会轻易买,这表现出来的就是理性。
这就是一个人判断能力的来源,当你看到一种说法、做法的时候,你觉得对,你相信了。
可是你曾经看到过相反的说法和做法,在这两种说法跟做法上,你就要去选择相信哪一个,这个过程就是判断。
所以读书越多,你头脑当中存的信息越多,对一个事情的不同看法,你知道的越多,这时候你的判断力就会越强。 
读书的第二个好处,书本身是一种很宝贵的教育资源,读好书就是在走捷径。
你说:「我没有钱,从小到大参加课外辅导班,也没有钱出去旅行。」没有关系,你可以读书。
因为好的教育,其实不是在学校,尤其是现在应试教育制度下,那种只会教人考试的学校,好的教育在书里。
如果我将来给我的孩子,只能选择一个课外班。我不会选舞蹈,不会选钢琴,我一定会选阅读课。
你可以通过读书,直接跟比尔·盖茨对话,直接跟巴菲特学习。
当你想要学习的时候,你就看好书,书可以带你突破你的现实,跟这个世界上最聪明、最优秀的人对话。
很多人就忽略了这个资源,他在生活当中,宁肯找一个根本就不着调的朋友聊天,宁肯找一个根本就不靠谱的老师请教,都不愿意读书,所以完完全全把好书这种资源给浪费掉了。 
读书的第三个好处,可以让人自信。
我们这里把自信分为:有条件自信和无条件自信。
有条件自信,意思很简单,就是自信是有条件的。
比如外貌自信,长得漂亮的人是可以自信的。
为什么有些女孩子长得很漂亮,但是不自信,因为她没有意识到自己长得漂亮,那些意识到自己很漂亮的女孩子,一般都会有一种很优越的感觉在身上。
还有一种有条件的自信,叫做物质自信。有钱真的会让人自信,如果你不认可这句话的话,就说明你现在还没有钱。
一个人忽然赚了很多钱,你会发现他说话都大声很多,他意识到自己有钱,这会让这个人看上去比较有底气。
除了外貌自信跟物质自信之外,还有一种有条件的自信,叫做知识自信。
一个事别人都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别人都不知道为什么,我知道为什么,别人不知道怎么做,我知道怎么做。所以慢慢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每次被别人肯定,我就变得自信了,我经常可以给别人指导,变成所谓的 KOL(意见领袖)。
我的同学当中,就有一个这样的女孩子,懂得特别多。
我当时听到,都惊为天人。我那时候只知道减肥,根本都不知道这些道理,因为那时候,也没有上什么生物课。
这个女孩就知道,她说:「你只要不给身体供给太多的碳水化合物,身体需要能量的时候就会去消耗脂肪,这样的话,你就会瘦。」
然后她又告诉我们:「你不能太饿,因为你太饿的话,身体就会觉得你缺乏食物,你在经历饥荒,它就会保护脂肪减缓消耗的速度,让你能够在饥荒的时候活下去,所以你不能在饿。」
她说话有条、有理、有根据,所有人都相信她,她就越来越自信。 
但是这些自信哪里来的呢?都是在书里看的,所以书会让人自信。
最后,读书会让人变聪明。听起来像套话,但一点都不是,读书真的可以让人变聪明。
当你读了很多书,已经积累了很多背景知识之后,你会发现你的理解能力在不断的上升。
读过很多书的高晓松,和一个常年不读书的人读同样一本书,请问谁理解得更快、更深刻、更准确?
肯定是高晓松,所以高晓松看上去会比较聪明,那是因为读书这个过程,其实是不断把书里的信息输入到自己的脑子当中,而且在读的时候,也要不断脑补。
一本书不可能把理论、知识点所有背景相关的知识,全给你罗列上,那样的话,这本书就写不完了,所以它会省略很多东西。
那么拥有丰富背景知识的人,就会脑补出来,理解的就很快、很对。
而且有可能两个人同样读了一本书,一个人把这本书读得很厚,他通过这本书脑补了很多背景知识,得到了很多的新知,另外一个人读起来就很表面、很薄。
所以多读书会让你读书越来越快,理解起来越来越快。
阅读就是大脑一种很重要的输入方式,你输入的越多,阅读的越多,你想问题的速度越快,越聪明。因为你的大脑每天都在处理这些信息,所以会越用越好用。
为什么相比于城市的人,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伯伯看上去没有那么聪明,有时候看上去反应比较慢,有点木?
那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非常单一,就是回家吃饭,白天干活,大部分时间都是对着土地,没有其他信息输入,所以大脑会越来越木。 
读书会让人反应快,比如今天大家谈到一个经济学理论,你很快给出反应,因为你的大脑里面存的信息够多,你很快就能调用相关的知识、信息给人反馈,不会看上去一问三不知。
所以读书让人理解的更快,反应得更快,看上去更聪明。
以上,就是我们跟大家解释的:为什么读书?
加入了一些小的理论,这些都不是什么空话、套话,是我自己切切实实体会到的读书的好处,如果你迷茫了、焦虑了、自卑了,读书就对了。
读书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碰到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不知道应该读什么书
天天有人给你推荐书,「年轻人必读 30 本、必读 20 本」「提高情商必读 10 本」,这些书都会累计在书架上,你都不知道应该先读哪个,后读哪个,哪个要读,哪个不要读?
所以,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读书。
第二个问题,读书这件事很难坚持,坚持不下去
你经常做一个计划「今年一定要读 100 本」,到最后就读了一本,还没有读完。
第三,读了之后,会经常忘
我有个朋友读了很多书,每次读书还在豆瓣上做笔记,结果下一次我给他推荐这个书的时候,他发现读过,当时还做了笔记,但就是忘了。
所以,这是我们遇到的第三个问题。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书按照功能可以被分为四类。
第一类,获得体验的书
最典型的就是言情小说,读完言情小说之后,你可以获得什么具体、有用的东西?
其实说不上来,但是你读的过程很爽,你可以一口气读完,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可以跟随男 1 号、女 1 号,体会到快乐痛苦,甚至关键情节的时候还会哭,这就叫做体验。
所以整本书读完之后,你唯一获得的东西,或者你获得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体验。这就是体验类的书。
第二类书,获得资讯的书
有一些书可以给你一些信息,比如时尚杂志会给你一些时尚的资讯,还有每年我都会买一些行业报告的书,里面就是一些行业的资讯。
从这种书里面,我们获得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信息。 
第三种书,获得知识的书
比如你今天看了一本经济学的书,你知道了「沉没成本」这个名词,这个名词本来是不存在的,知识点也是你以前不知道的,是经济学家长期研究发现总结出来的,你学会了,你就获得了这个知识点。
基本上,这一类书比如经济、法律,还有心理,都会让你获得一些知识。
最后一种书,获得思维方式和方法的书
比如哲学书,帮你开阔一个思考的方向,给你一个思考的方式,这些都是获得思维方式的书。
其实不用分得太清楚,只要有一个大概的概念在里面,就可以。
我们用这个分类想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大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均衡,从第一种到第四种,大家可以发现,整个阅读难度在增加的。
体验类的书是最好读的,我看看小说,爽了就完了,可能知识类的跟方法类的书,就比较难读,所以我们一般都会倾向于阅读一些小说,第一种体验类的,还有第二种资讯类的,我们都会喜欢看,导致我们读书结构是失衡的。其实第三种跟第四种书,更能增长我们的知识。
我们今天讲的读书方法,主要针对于第三种和第四种书,因为第一种第二种基本不用讲。关于体验类的书,不用教你办法,你就可以一口气读完,速度很快,也不拖延。所以我们主要是讲第三种跟第四种书,应该怎么读。 
第三种书和第四种书,比较难坚持读下去,所以我们在这提出:在阅读方向上,只读有用的书,只读那些能够对自己的生活有改变的书。
比如你是律师,那么首先读一些心理学、律师专业的读物,比如你最近有个问题是「想离婚」,你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就读一些离婚相关的书。
总之,记住这个原则「只读有用的书」,要么出于兴趣,要么出于问题。之前我们在学习的理论当中讲过,只有出于这两个目的的学习,才不痛苦,可以坚持。
所以大家一定要养成一个习惯,当你想学什么的时候,当你想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要习惯通过搜索网络跟读书解决,这个可以说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
大家经常问我一些问题的时候,我都会觉得我的回答未必会比那些大师的回答更好。所以问我,不如去读书,有时候一些常识性的问题,问我不如去百度。
总之在出现问题、想学习的时候,通过网络和读书这两种方式解决,应该是现代人的一个素养。
举个例子,我最近是在公司战略上出现了一些问题,那么我首先想的就是主动去搜索公司战略相关的一些书籍,这样不麻烦别人,又可以请教到一些我根本就交往不到的高人。
当我找到这些书之后,很迫切的把它读完,读书的效率也很高,体验也很好。
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也是李嘉诚的读书办法,叫做「只读对自己有用的书」。
我在读书上犯过最大的错误,就是认为应该从经典开始读,这也是从小到大,老师跟家长灌输的理念:你应该读好书,应该读国外的《呼啸山庄》,应该读国内的《红楼梦》,都是好书,应该读这些。
但是这应该读的,说实话,当时作为一个小朋友的时候,根本就读不下去,而且非常伤害我读书的热情。
我认为这个书是经典,别人都说那么好,为什么我读不懂,为什么我体会不出来好?我就会强迫自己一遍遍的读,然后就读不下去,理解不了,也不喜欢。 
导致这样一本经典,其实本来是我 20 多岁之后,才能读懂,才感兴趣的经典,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因为看完剧透了,读的时候就少了很多的乐趣。
所以我在这把经验分享给大家,就是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非读不可的书,你就从自己出发,去读自己感兴趣的和对自己有用的就好,从第二个方向出发会更好。
接下来,我们教大家一个阅读的方法,叫做「主题阅读」。就是我选一个主题,比如创业,那么我就这个主题读底下所有的好书。 
主题阅读的好处非常大,因为你对这个主题做了很多阅读,里面必然会提到不同的观点,所以你会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深刻,也更理性。
还有就是你读的时候,速度会加快,效率会提高。因为你读这本的时候,就对这个领域了解的差不多了,你读下一本的时候,基于前一本带来的背景知识,阅读速度会很快,你再读一本,会发现到后面越来越快,这就是主题阅读的好处。
我们接下来,直接看方法。
步骤一:先根据主题搜索书籍,你的主题必然有一个关键字,用关键字去豆瓣上搜索。
比如你搜索「创业」这个关键字,你发现关键字下的书目,有很多评分还不错,找到其中评分相对比较高的书籍,这是一种搜索方法。
当你搜索到创业书籍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书籍下面,有推荐的相关书籍。比如推荐的数据里面给出两个字「战略」,这就是相关关键词,你再用相关关键词去搜索。
还有一个方法,这本书会被收藏在一些豆列里面,这个豆列可能就是一个主题,你完全可以从豆列里面,去找相关的书。
总之,你要想尽各种办法,把这个主题下的相关好书给找到。
第二个步骤,看书的简介和书评,感受一下这本书你要不要读,要怎么读。
很多人会在豆瓣上写书评,这个书评其实就是个笔记,笔记大多数时候是一个框架,你完全可以通过看别人的笔记,知道这个书大概在讲什么,以及讲得好不好。判断这个书的质量要不要读,要怎么读。
第三步,通过评分还有底下的笔记,去判断哪本书是要读的,把它选出来。 
然后看一下豆瓣上是不是有书的电子版本,或者去卓越上搜索 kindle 版,再或者去百度上搜 pdf 版。
我在这主要提倡的阅读电子书,尽量摒弃掉纸质书。
因为纸质书,第一,携带不方便,导致你读书一直拖延;第二,搬家时候也很困难;第三,阅读速度太慢。
所以在我这,基本上是不推荐读纸质书的,除非你有特别的癖好,不读纸质书不行。大家尽量适应电子书的阅读,电子书效率更高,速度更快。你觉得读了之后特别特别好,你再买一本纸质书收藏就可以了。 
选出要读的书之后,下一步就是阅读它。我在这重申两个原则。
第一,可以从感兴趣的章节开始读
我那时候读《红楼梦》,就坚持从第一章开始读,怎么读都没兴趣,其实从中间读也可以的,有时候你从中间读,反而更能读下去。
所以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未必非得从第一章开始,一页页,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你完全可以先挑出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如果读这个章节发现有很多问题不是很理解,这时候你带着问题去读前面的章节,你会更投入,效率也会更好。
第二个原则,书真的不一定要读完,有的时候你把感兴趣的章节读完了,其他都不是特别感兴趣,真的不需要一个字一个字非得读完,读一本书就跟吃一顿饭一样,吸收到你想要的营养,就可以。
我们太容易把书看成一个很庄严神圣的东西,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爱书护书,所以就觉得是不是应该从推荐序言到最后作者的结语,都要全部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没有必要非得读完,因为书很多,好书也很多。
正确的阅读步骤是什么?
我建议大家,首先,看一遍目录,知道这本书大概讲了一个什么逻辑框架,这一步特别重要。
很多人读完一本书,不知道这本书的框架是什么,就记住了一些零零散散的点,也不知道作者的逻辑是什么。
所以上来第一步,要去研究目录,大部分作者就把目录做的非常有逻辑性。 
第二步,看序言。一个比较专业的作者,会在序言里面讲「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以及这本书会涉及到大概什么内容」,不要看那种根本没用的推荐序。
第三步,开始阅读了,以前我们都是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地读,甚至在做读书计划的时候,会写「5 月 1 号读 1 到 2 章,一周读完,一天两章」,我们会这么做计划,然后就一章章地读,今天两章,明天一章。
结果读完了,你都不知道他们之间的联系,都不知道这个框架是什么,所以我们不能够在读书的时候把框架丢掉,把目录丢掉。
应该从目录出发去读,在这个逻辑框架体系之内,去理解每一章的内容是什么,这样的话,理解起来会更容易一点。
我最好的阅读体验,是在 kindle 上,大家一定要在电脑上下载一个 kindle,kindle 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把目录调出来,目录右侧就是书的内容,你就一页一页地往下读,你特别清楚现在读的这一页属于目录当中的哪个章节,跟上下章节的关系是什么。
这样的话,阅读体验会非常好,效率更高,理解更深。
读的时候,一定要以输出的心态来读,就是如果让你去跟别人讲这本书,你会怎么讲?
所以你在读的时候,一定要带这种心态读,这个是我跟朋友最近的一个体验,我们俩都是非常喜欢读书的人,我们最近在交流体验的时候,就提到这个事。因为我要去做一个读书的节目,所以我要把这本书去分享给别人,我就发现在读的时候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我们一定要带着这样的心态去读,在读的时候,给自己提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这本书讲的是什么?第二个问题,这本书是怎么讲的?第三个问题,我是怎么想的,怎么评价的?
你读完每个章节,也可以这样问自己,然后可以给自己提供一个分享的机会。
比如读完一本书之后,你可以在朋友圈里面分享,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东西,在分享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对这本书的理解更好了,读的时候效率也更高了。 
有人就会说:「你这样读书,会不会很慢?」
其实并不是,在我看来,一个人读书慢,基本上是由下面三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个原因,回读。就是他读完之后,不知道这段讲的是什么,觉得莫名其妙,也不知道跟其它章节的联系是什么,所以就得重新把这章再看一遍,看完了才知道是这个意思。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用目录出发法去读,也可以避免回读,避免回读,本身就提高了速度。
第二,有些人喜欢在读书的时候,一边读一边抄,一个句子一个句子的抄,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做笔记,就导致读书速度很慢。
第三个,读了会忘,也是变相读书慢的一个说法。就是读了会忘,就得读第二遍,所以也算是效率低、速度慢。
接下来,我们跟大家分享一个做笔记的方法,把做笔记的速度提上去。
我们应该怎么做读书笔记,我在这介绍一个神器「印象笔记」,印象笔记搭配电子书是绝配。 
等你把这本书的需要记录的地方都记完之后,可以一键转存到印象笔记里面,转存完了再对它进行一个梳理,这时候你对这本书基本上就理解的没问题了,记忆的也没有问题了。 
也有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就是你记不住这个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或者其中提到了某一个知识点,你后来想不起来了。
完全没有问题,印象笔记会支持你搜索,它的搜索功能非常强大,你只要记得这个书大概讲了什么,以后想到了,你不用像以前一样,在书架里面先把这个书找到,然后看目录,又看看自己到底在哪个章节画下了重点,或者翻自己记的笔记本,什么时候抄了哪句话,这样效率很低,但印象笔记支持你搜索,所以你只要记个大概,需要用到具体的知识点忘记了,搜索就可以。
这是我给大家介绍的这个方法,叫做印象笔记搭配电子书是阅读绝配。 
在今天课程的最后,我们再介绍两个方法:第一个叫「指读」,第二个叫「只读」。
首先指读,如果你在读书的时候很容易分心,很容易走神,你就用手指指着它读,你在指的时候,一方面可以让你聚拢注意力,另外一方面可以用手指引导你的阅读速度,如果你想读快一点,手指下意识移动快一点,就可以。
第二个只读,就是只读一小时。大家在做读书计划的时候,千万不要贪心,因为读书这个事情,本来就是循序前进的,说实话,很多时候都不如看电视愉快,不如看小说爽快,所以大家给自己定计划的时候,不要定的太复杂,定得太多,一定要记得就是「只读一小时」这个理念。
这个理念配合网易「蜗牛读书」APP 使用,这个 APP 有个好处,就是每天只给你发放一个小时的免费阅读时间。
在这一个小时之内,你读完之后就需要去付费,把这免费的一小时读完就可以,有一种占便宜的心态,时间也不长容易坚持。
网易阅读 APP 特别适合在零碎的时间阅读,比如上班路上读五分钟,它会帮你记录你读了五分钟,你关闭手机去上班,下班时候再读五分钟会继续帮你计时,累计完一个小时之后,就可以获得一只蜗牛奖励。
你每天只要保证把这一个蜗牛拿到,就已经很厉害了,一个人一天阅读一小时已经很厉害了,长年累月读下来,会读很多本书,所以我提出的这个概念「只读一小时」,可以防治我们的阅读拖延。
今天这节课到这,就差不多了,最后再提一个建议,就是大家在一年的五一、十一、端午假期这些比较长的空闲时间里面,做两三次主题阅读,你会发现这样一年对两三个领域进行了深刻了解,知识累积就已经不得了,做三年五年,你对十个领域就非常了解。
所以我建议大家零碎时间只读一小时,在较长的时间段里面,做深度的主题阅读,当你对一个领域进行了主题阅读之后,你在今后市面上看到一些相关主题的信息,
比如新闻消息或者一些观点,你的反应非常快,而且理解非常深刻,很容易把那些新的信息、评论、观点,加到你原来的知识体系当中,就不会像别人一样每天都觉得跟自己有关,又觉得跟自己没关,看了都白看。
以上,就是我们关于读书一些经验的分享。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