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7周年,最初的目标实现了吗?

发布于 2021-09-21 16:15

      2014年9月,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标志,我国开启了自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一轮高考改革。当年,上海、浙江率先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地加入第二批试点行列;2018年,第三批新增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8个省市。

     这里最想问的一句就是,今天的局面,是新高考改革最初想的样子吗?新高考改革的目标实现了多少?现在和原来文理分科哪个模式更好?

我们来看看新高考改革最初的几个重要目标!

1、取消文理分科,培养更全面的兼具文理科目的综合性人才,这是取消文理分科的缘由,这绝对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这也是当时排名第一位的高考改革目标。

2、弱化英语,一年多考或者实行等级考试,多考取成绩最高的一次考试成绩,这个也是呼声非常高的。

3、强化语文科目,语文和英语同等分数确实不合适,语文科目相关的知识以及能力未来职业生涯相关性是非常大的,英语相关性要小很多,确实一样的比重不合适。

4、先选专业后选学校,根据选科选择到合适的专业后,再选择合适的学校,这个出发点及其正确,确实非常有必要。

其它目标还有不少,我们仅仅拿出这四个来看看改革效果如何?

1、取消文理分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实现了吗?

      回答很显然是“否”

      首先,出发点是好的,却没有充分考虑到各个地方的高中实行起来的难度有多大,大部分的高中还是设计了一些组合套餐,限定选拔,高中实行走班制难度太大,部分走班都难度很大,这一点应该是没考虑到的。

      其次,新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挥学业水平考试的作用,但是实际执行过程中,这是偏差巨大的一个环节,直接导致了改革目标的偏差,正常情况下,一个没有选物理的学生,完成学业水平考试,物理也要达到相当水平,未来应该是可以应付大学阶段的一些相关衔接知识的,但是实际情况是,学业水平考试,物理成绩及格的学生,物理水平根本达不到要求,选择偏工科专业,难以应付,同时因为物理偏难,不少学生弃选物理,导致各个高校大量工科专业限选物理。学业水平考试形同虚设,执行不严,高中阶段过早分科,大量学校高一即开始选科,弃选科目基本就是应付,学校想办法让学生通过学业水平考试,这一点应该是新高考改革政策制定者没想到的,也是偏差最大的一环,直接导致复合型人才没出来,还增加了学校培养的难度。

当前的执行现状是:

1、文理依然分科,改革前实行文理分科的时候,报志愿分文科,理科。现在报志愿分物理选科,非物理选科,或者这样定性,非物理选科,参考原来文科,选物理的,参考原来理科。

2、学校更难选拔合适的人才了,文理分科的时候大家应该有印象,理科的分数最高分偏高,很多地方理科能够达到700分,但是文科670分以上就基本没有了,这是科目的特点,历史,政治难考高分。物理,化学能够考出高分来。今年山东地区670分以上,基本全部选了物理。

      那么对那些物理不好的孩子来说,新高考不仅没帮助,相反造成了致命打击,原来670分文科,可以上清华北大,今年偏文科的670分可能省内都排名近1000名以上了。

      同时,文科的政治、历史低分也少,这一点体现在原来的文科的本科线一般都要比理科的本科线高出几十分来,现在也没这个区别了,所以如果孩子成绩一般,最好选偏文的历史政治,就会赚便宜,特别是本科线附近的孩子。这根本不是新高考改革出发的时候希望看到的,但是现在却是实实在在的发生着的。

      第三批改革省份实行了3+1+2的执行策略,请问这样除了增加了高中的组织教学难度,增加了高校招生的选拔难度,解决了多少问题。完全不如退回到原来的文科、理科分类上去。可能有人会说,毕竟有两门是可选的,可以发挥一下自己的优势,但是这显然不是高考改革的初衷。

3、英语依然是150分,山东将英语30分的听力拿出来,同一时间,连续考两次,9:00-11:00连续考两次,取成绩较高的一次。其它的120分依然放在高考期间,一次笔试定成绩。实在不理解意义在哪里?英语听力重要了,英语听力发挥失常的概率更大,这样缓解一下?是最初的初衷吗?

4、文科目依然是150分,大部分省份都没有改革,依然老样子,和英语同等重要。

5、先选专业后选学校,这个目标有一定作用,但是新高考改革,这一点作用还是有限。大家依然首先盯着学校,特别是一些名牌学校,志愿填报的时候的原则也是,学校优先,所以作用有限。

 

       新高考改革已经7周年了,依然任重而道远,高考的改革,关系着教育的改革,双减的政策实施,不改革好高考,双减必然大打折扣,发展职业教育就是梦想,高考才是一切教育改革目标的最重要一环。

       当然,任何政策也不要期待能够一次解决全部问题,政策要试行,试行过程中不断反馈,不断修正才是合理的道路。

 

这是做了几年新高考志愿填报后的几点思考和想法,想法也许依然有不全面的地方,仅供参考:

      1、文理分科的最大问题出在了学业水平考试上,那么可不可以将学业水平考试规范起来,做成全国统考,高一考1-2门,比如地理等科目,高一结束就学业水平全国统考,统考成绩计入高考成绩,高二考3-4门。也计入高考成绩,这样高三只考3门主课,语数外。将高三的学生的压力就分摊开来,还降低了焦虑情绪。

      可能有人说,这样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但是这才是改革的初衷,只是实行过程中走了样,这个学业水平考试走样,那么取消文科理科分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就实现不了。

       2、英语实行社会等级考试,高中任何时候都可以参加每年教育部组织的一次到两次的社会等级考试,类似今天的4、6级等级考试,学生水平达到3级,即算是完成了高中学业英语水平考试,达不到3级,一些专业限选即可。或者达到3级以后,高考统一算100分,达不到3级根据实际考试成绩算分,这样学生达到3级一般也就放弃继续学习了,进入大一以后,继续学习,达到4级水平大学毕业即可。这样能够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

       3、语文科目,分开成为两个考试,语文基础知识考试,主要包含基础知识,阅读等内容,总分100分。另外写作单独做成一门课,写三个作文,一个应用文,一个文言文,一个大作文,总分100分。这样语文相当于变成了200分的分值,就会变得相对合理。也突出了语文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语文的很多东西和职业生涯相关性较大。

      4、数学,非常有必要的是降低难度,很多女生本身不善数学,在高中阶段造成较大差距,甚至失去学习动力,中国高考的数学难度也是全球最高的,这个确实需要调整,缩小各个学生之间的差距,高考更多的体现一些数学基础知识学习上。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