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跟你们一起玩吗?”这句教科书式社交金句,竟然是在坑娃?
发布于 2021-09-21 20:26
朵朵育儿聊聊育儿那点事!社交是年幼的孩子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来源 | CC爸妈
(ID:cc-bama)
◆ ◆ ◆
前些天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帖子:
两岁半的女儿非常喜欢跟比她大的孩子一起玩,比如四五岁甚至五六岁,总是跟在大哥哥大姐姐屁股后面。
她每次都会很有礼貌地说:“姐姐,我也想和你们一起玩,可以吗?”可总是被狠狠地拒绝。
甚至有时候小朋友看见她来了就躲,或者直接跟她说我们不欢迎你,我们不想跟你玩!
如果对方是一个小朋友的时候还好,有可能就一起玩了,但是如果是一群小朋友是肯定会被拒绝的。
妈妈一开始并没有过多干预,后来发现每次都是这样,女儿也经常因为被拒而眼泪打转,妈妈都有点受打击,有种被孤立的感觉,于是试图跟小朋友沟通。
但结果仍然不尽人意,小朋友们的理由各不相同:有的说她太小了、有的说不认识她、有的说她捣乱,总之就是不想跟她玩。
为此妈妈非常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但凡带孩子在小区或游乐场玩过的,恐怕都遇到过这个问题。
当你用教科书式的社交方式去解决,询问对方“我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时,你会发现,十次有八次都不会得到绘本中那样热情而友好的回应:“好啊!欢迎欢迎,一起来吧!”
大多数情况都和知乎上求助的那位妈妈差不多,不是被拒绝就是没反应,或者口头答应但行动上却没有接纳。
很多父母都表示同款不知道该怎么办:
说怎么办之前,我们先看看原因。
01
这是因为,孩子们的社交方式跟大人完全不是一个脑回路的,而我们常说的金句:我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正是从成人的角度出发的。
所以,在给孩子提供社交技能的帮助时,切记,他们与成人的社交技能不一样!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很少向对方介绍自己,他们直接就开始一起玩了。他们或许会问另一个孩子的名字,但不会想到要说出自己的名字。
我家孩子好几个后来相熟的朋友,头几次玩完连人家名字是啥都不知道!
良好的同龄社交技能并不包括说“请”以及“谢谢”,很多父母把有礼貌和良好的社交技能弄混了。
《妈妈他们欺负我》的作者迈克尔·汤普森博士曾写道:
有时候,父母们怀抱着良好的心愿,告诉孩子应该直接走到其他孩子身旁,询问“我能一起玩吗?”
但我总是教孩子们不要这么说,因为这相当于明确地给了对方一个拒绝的机会。这种拒绝并非出于恶意,只是因为那些孩子自己也缺乏社交技巧。
02
在具体分析时,汤普森博士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午饭后的自由活动时间,大卫想参与另外两个正在一起搭积木的小朋友的游戏。
他先在旁边看了一会,然后说:“好酷啊,这是什么?”
其中一个孩子解释说,这是一个停车场。
大卫说:“那我去拿一些小汽车来。”随后就向玩具架跑去。他捧来好几辆玩具小车过来,问那两个孩子应该把哪辆车停进这个停车场。
后来停车场不小心被他人撞坏一角,他还主动安慰情绪失落的搭建者:“我们再重新搭建一个更好的,好吗?”
相信案例不用继续讲,我们也能想到大卫一定融入了那两个孩子,并且玩地非常愉快。
在开头那个问题下的回答中,有个妈妈也说了她家女儿的趣事:
她看见几个小女生在玩一弹就可以飞上天的类似竹蜻蜓的玩具,先是在旁边看着她玩,后来主动去帮其中一个大姐姐拣,捡到马上就交给大姐姐。
拣了几趟之后,她就跟大姐姐说:可不可以给我玩一下?
然后大姐姐就耐心地教她玩。
同理,小朋友踢球她就先捡球,也能很快融入。
游戏力工作室创始人李岩老师在谈论儿童社交能力时分析说,我们如果想加入一个群体,那么我们需要表现出自己具备2个条件:
我能服从群体的既有规则和秩序; 我能为群体做出贡献。
这两点非常重要。
03
明白了孩子们社交的原理,当孩子不能顺利融入需要你帮忙时,我建议可以分为五步走。
01
观察
02
给予肯定并讨论
03
做出贡献
“妈妈,我是好心建议,可她们不但不听还很生气,说我管闲事,说她们就喜欢这样玩!”
比如在游乐场的积木区,她看到有几个孩子要搭房子,她就帮他们一起运积木; 比如在小区玩沙子,她会把别人没有自己有的工具拿出来一起分享; 再比如玩轮滑,有小朋友摔倒了她会帮忙把她扶起来,给她拍拍身上的土。
04
遵守秩序
05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