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中刘伯承扮演什么角色?为何晚年不愿提及有关战役任何事

发布于 2021-09-21 21:15

               

1948年9月24日,华野大军攻破山东第一首府济南城,活捉了国民党悍将王耀武。济南的攻破宣告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就连为蒋介石撑腰的美国人也说:“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也没有什么阻挡了。”
济南战役的第三天,粟裕向中央军委提出了南下乘胜追击的建议,率军向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海州发起进攻,即所谓的“小淮海”态势。毛主席同意了粟裕的方案。11月1日,中央军委决定让陈毅和邓小平统一指挥“小淮海战役”。
而与此同时,刘伯承正率领着两个中野纵队在豫西引诱黄维兵团和张淦兵团远离淮海战场,为粟裕围歼黄伯韬兵团提供保障。虽然刘伯承没有身处淮海战场,但他却能洞若观火,提出“夹其额、揪其尾、斩其腰、置之死地”的淮海战略构想,将“小淮海”的格局变为了“大淮海”,后来的战略进展果如刘伯承预判的一样,淮海战役的构想正式形成。

刘伯承在整个淮海战役中贡献如何?扮演什么角色?

当刘伯承提出的淮海大格局之后,随即向中央军委发报,希望完成第一步“夹其额”,即迅速切断徐宿路,造成我军围攻徐州的局势,孤立徐州。中央军委没有及时反应,在迟疑决策之时,孙元良兵团反应及时,虽然我军拿下了宿县,成功切断了徐宿线,但却错失了歼灭孙元良兵团的大好时机。
介意此次决策的迟疑,中央命令华野和中野成立总前委,统筹决策淮海战役的一切事宜。总前委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5人组成,刘伯承、邓小平、陈毅三人担任常委,刘伯承为首席军事主官,邓小平担任总前委书记,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及部分地方武装。
淮海战役结束之后,毛主席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那么淮海战役的第二功非刘帅莫属:
1、在淮海战役的5位总前委之中,三位常委两位是中野的人,华东方面还是副职,刘帅为首席军事主官。
2、淮海战役是粟裕最先提出,也促成了中野和华野两大野战军统一作战,但当时的预判的局势仅仅只是“小淮海”,刘伯承在粟裕战略方针上将其扩大,提出了“大淮海”的格局,后来整个淮海战役的进展与刘帅预判的一致。
3、淮海大战前夕的第一阶段,刘帅仅仅只用了中野两个纵队就调离了国民党两个主力兵团,为粟裕围歼黄伯韬兵团提供了保障。
4、在歼灭黄伯韬兵团之后,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粟裕当时的想法是围歼邱清泉和李延年两个兵团,刘伯承反对,认为同时啃下两个兵团不现实,如果打成胶着,黄维兵团再援助,很可能被反咬一口,应集中兵力围歼黄维兵团。而中央军委则认为先打实力较弱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最终,刘帅正确,中央军委授权刘伯承打黄维兵团,粟裕配合。而粟裕最后也没能拿下邱、李兵团,也表面明了刘帅预判准确。如果没有刘帅苦战拖住黄维兵团,那么淮海战役将提前结束,只能完成一半,最终只会像济南战役那样的胜利。
5、建议围歼杜聿明时要“小口啃”

为何刘伯承晚年绝口不提淮海战役,还拒绝观看一切有关的战争片?

淮海战役是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缔造这场经典大战的指挥员们是无比荣耀的,但刘伯承晚年却绝口不提淮海战役,也拒看一切有关战争类型的影片。
他的子女曾问他:“淮海战役你们打得那么漂亮,为何你从未在我们面前提起过呢?”
刘帅深深地叹息道:“那场战役结束后,我梦见千百万年轻寡妇找我要丈夫,无数白发老人找我要孩子。我心里不安,所以根本不愿去想,更不会去谈起那场战役了。”
一将功成万骨枯,刘帅继续说道:“解放军牺牲的每一位战士,他的全家都无比悲伤,给这个家庭带来的损失是难以想象的。同样,一个国民党兵死了,也会殃及他的家庭。就是因为这个,每在战前我连觉都睡不好。现在战争结束了,我就不愿看、怕看战争的场面……”

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相对较容易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基本歼灭了国民党军的主力,使得我军在实力和数量上反超国民党军,加速了我解放军百万雄师将展开渡江战役,以摧枯拉朽之势解放了全中国。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也是解放战争中我军伤亡最大,歼敌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相比于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打得更苦、更难,是我军最艰难的一次大决战。
辽沈战役是我军在人数上全面反超国民党军发起的大决战,当时四野有野战部队70万人,地方部队30多万,整个东北我军共有100多万部队,而国民党军只有55万。四野又是我军的主力部队,四野组建时几乎带去了115师发展而来的山东军区主力,新四军主力第三师,延安派去的大量炮兵和底层军事人才,又从各解放区调集我军的党、政、军优秀人才前往东北。所以在辽沈战役开打时,我军就占据了优势,比淮海战役容易得多。
平津战役的难易程度根本不能与淮海相提并论。平津战役时,林彪刚刚打完辽沈,兵锋正盛,率领百万大军出关,况且还有聂荣臻华北军区几十万兵力配合,最后凭借强大的优势逼迫傅作义投降。

淮海战役有多难?

1、淮海战役的困难程度要超于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首先我军在数量上就要弱于国民党军,我军中野和华野两部加上部分地方军区部队才60万人,而国民党80万精锐尽出,全是国民党王牌嫡系部队。辽沈战役国民党部队共55万,还有48万部队是卫立煌的,不算是老蒋的嫡系。平津战役中的部队绝大部分是地方派系和傅作义的部队,这些部队的实力远不如国民党嫡系部队。
2、从武器配备和部队实力来看,淮海战役时我军的实力与国民党军相差较大,也不如四野的部队实力强。华东野战军整体实力不如四野,而中原野战军实力更是相差甚远。中原野战军千里挺近大别山的难度不亚于长征,一路上有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刘邓大军没有根据地可以补给,一边行军一边打仗,一路上因为不方便运输和快速行军,还将辎重和重武器丢弃了。以至于后来刘帅率领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围歼黄维兵团时,发现竟然啃不动。而如果是让相同数量部队的四野,估计早拿下来了。其实不是中野士兵的素质不行,而是武器配备实在是相差甚远。

在当时,整个中野部队的重火力大炮还不如四野一个纵队的多,而中野一个纵队的机枪火炮还没有四野一个师的多,四野一个加强师的人数还要比中野一个纵队的人数多。
在中野围歼黄维兵团时,部队打得十分惨烈,黄维兵团清一色机械化美式装备,其中还有国民党王牌主力18军。司令官黄维又是个一根筋倔脾气的读书人,死硬派,拒不投降,顽抗到底,直到他的4个军12师共12万人全军覆没也顽抗到底,哪怕后来他被活捉了还一副不服输倔犟脾气的嘴脸。双堆集大王庄之战时,在一个只有4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中,双方共投入了7个主力团在此浴血厮杀,战后血流成河,尸体堆满了小村庄。

3、从部队的素质和将领来看,国民党在淮海战役中投入的兵力是三大战役中最多的,达到了80余万,而且几乎都是国民党耐以生存的嫡系部队。无论是我军还是国民党军在战前都未曾料想到对方竟然会投入如此之多部队,国民党参加淮海战役的将领没有一个是蠢才,不仅名将尽出,很多还都是效忠蒋介石的死硬派,这些名将有:杜聿明、邱清泉、黄伯韬、黄维、孙震、刘汝明、李延年、冯治安、胡琏等。碾庄的黄百韬打到最后一刻选着饮弹自尽,黄维死硬到后来改造是最后一个出狱的,杜聿明被层层包围也死活不投降。

所以从三点来看,淮海战役的难度是三大战役中最艰难的,也是战局突变最为复杂的。
淮海战役我军伤亡超过了辽沈和平津两大战役的总和,共阵亡25954人,伤98818人,失踪11952,合计伤亡136524人。歼灭国民党部队55.5万人,其中俘虏30余万人,击毙和毙伤17万人,其余为起义。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