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369丨“什么是什么”是个很重要的课题
发布于 2021-09-21 23:52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夫,音扶。小子,弟子也。
感发志意。
考见得失。
和而不流。
怨而不怒。
人伦之道,诗无不备,二者举重而言。
其绪余又足以资多识。学诗之法,此章尽之。读是经者,所宜尽心也。
朱熹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女,音汝。与,平声。为,犹学也。周南、召南,诗首篇名。所言皆修身齐家之事。正墙面而立,言即其至近之地,而一物无所见,一步不可行。 朱熹
另外,362那一篇,在过去的两周,阅读量是其他文章的二十倍左右,而且还在不断上涨。也带来了很多新朋友。所以广莫有点好奇,谁能告诉广莫,到底发生了什么吗?
说正题。这两章都是讲诗经的。连翻译都懒得翻译了。因为不重要。诗经,在孔子的年代,非常重要,而在现代,已经远远不那么重要了。这涉及到今天要讲的问题,什么是什么。诗经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后一个什么,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什么是什么。先说第一个什么。虽然上一自然段,广莫行文用的是诗经。但是其实孔子这里说的不是诗经,而是诗,这里面既包括被孔子删定成诗经的三百篇左右,也包括后来丢失的,和被孔子放弃的佚诗。论语中孔子和弟子就引用过不少传世版本诗经中,不存在的诗句。
而现在的第一个什么,就是流传下来的诗三百。
再说第二个什么。在孔子的年代,文字材料,尤其是孔子和弟子们这些普通人能接触到的文字材料,少到极为可怜。所以被搜集来的各种宫廷的和民间的诗歌,是几乎唯一了解他们目光可及以外的世界,以及掌握语言文字的唯一素材。
而在当代,媒介讯息如此发达,孔子时代的诗的作用和意义,相当于现在的广播电视报纸书籍网络短视频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等等等一切的总和。
所以现在再强调诗,或者诗经的重要作用,已经没什么意义了,纯属刻舟求剑。
所以,搞明白了什么是什么的意义之后,再看这一章,对咱们的现实意义就是,不要闭塞,不要和现实脱轨,不要与世隔绝,要主动的,充分的,做好认知这个世界的准备,并尽量认知这个世界。
这是个经常讲的从具象信息中提取抽象信息,吸收理解运用抽象信息的能力。如果人一辈子只能靠具象信息来进步,那就是举一,举一,不停举一,跟举一反三永远无缘了。
这在儒门中并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在道门中却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道门中存在对清静的追求。
可是,对清静的追求,抽象之后很容易就会发现,这是对自己心境的追求,而不是对具体外物的要求。千万不要在物的层面,判断这个物,对自己是否清静,而应该反过来,判断自己的心,面对什么样的物,能保持清静,或是破坏清静。
而对清静心破坏最大最持久的“物”,就是为了维护清静而绷着的那根弦。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