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素材:一刀切现象
发布于 2021-09-22 23:29
一、基本表现
迎接环保督查,“先停再说”;落实转型升级,“一关了之”;倡导清洁取暖,“强制禁煤”;创建文明城市,“牌匾统一”……
走街串巷,“绑”!个案偶发,“封”!春节返乡,“停”!纵观近期几起疫情防控中出现的争议不难发现,个别地方在实践中信的还是“一字诀”,念的还是“懒字经”,行的还是“一刀切”。
二、表态句
事实已经表明,最需要“一刀切”的,恰恰是“一刀切”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
这些举措往往打着“上面要求”的旗号,摆出一副政治正确的面貌,下面只能服从和接受。“看起来是感冒发烧,但根子在身体机理出了问题。”这种不求实际效果、只图完成任务、看上去雷厉风行的做法,实则没有吃透上级政策。
不分青红皂白,不问实际情况,不管客观条件,一律采取程式化、机械化、简单化的工作做法,往往与政策初心相违背。
我们必须时刻警醒,决不能让看上去很“忠”、很“严”、很“好”的“一刀切”做法损害我们党的执政基础。
把倡导性、引导性工作异化为强制性要求,表面看“有魄力”“力度大”,实际上与“不折不扣抓落实”相去甚远,跟“有力有序推进工作”更不搭边。
看上去是在追求完美的行政目标,实则手段过于粗糙;看上去调查研究频繁,实则走形式、走过场多。
整治“一刀切”的现象,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危害,还要下一番绣花功夫,找到其发生的根源所在,把问题分析得更细一些、更充分一些,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三、消极影响
不仅会妨碍政策落地,让政策执行打了折扣,还会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不仅会挫伤干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还会损害党群干群关系、严重影响党的形象、透支政府公信力。
那些不顾“三七二十一”的“一刀切”,切掉的是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切掉的是政策的严肃和权威,切掉的是政府的公信力和认同度。其结果必然是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长此以往,就会像一堵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使我们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一刀切”的做法,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格格不入。
一把要求简单化、管理刻板化、惩罚严苛化的“刀”,把原本科学有效、实事求是的政策举措切走了形、切变了样,无用无效不说,甚至还添堵添乱,群众对此是有意见的。
四、本质提炼
典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懒政、惰政、怠政、庸政的表现。
一些领导干部“三观”错位:权力观出现扭曲,政绩观有了偏差,事业观失去准绳。该实地调研、科学决策的时候,闭门“拍脑袋决策”,大搞“一言堂”;该因地制宜、灵活变通的情况,满足于“知道了”“转发了”“安排了”,只求“不出事”。
对“一刀切”毫不妥协,全面检视、靶向纠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创造性执行”能力,下大气力整治这个顽症痼疾,就能让中央的大政方针落实到“最后一公里”,就能让干部群众保持实干担当的劲头,就能让政策举措取得落地开花的效果。
治理方式上,要锤炼堪称精准的“一切刀”,坚守法治思维、树立正确政绩观、下好“绣花功夫”,治理中的“切刀”才会更精确、精细、精巧;
机制设计上,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分类施策,原则问题、底线问题等方面,该“切一刀”时不容妥协,民生问题、群众利益等方面,该包容审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也不容武断;
考核考评上,需要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引导党员干部乃至全党担当尽责、干事创业。始终紧绷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根治“一刀切”的这根弦,多措并举、完善机制,真正为基层干部解开干事创业的“绳索”。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