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观察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信谣言的应对策略

发布于 2021-09-24 09:17




摘 要:生活在互联网包裹下的现代人,每时每刻都在经受着谣言的侵害,并坚持不懈地与之斗争。本文以新冠疫情期间的微信谣言为研究文本,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产生微信谣言的原因,从符号学视角梳理其特征并提供针对性的应对之道。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微信谣言

如今,微信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社交平台。据腾讯发布的季度财报,2021年第一季度微信的月活达到了12.42亿。微信的混合式传播特征使其极易成为谣言传播的温床,谣言的自我净化难度非常大,甚至会引发公共情绪共振与舆情危机。[1]微信的高度普及也导致了谣言的泛滥传播[2],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本文以从微信辟谣助手上抓取新冠疫情期间经微信平台发布、扩散的谣言为研究样本,样本抓取时间为2020年1月20日(专家确定新冠病毒具有“人传人”的特点)至2020年3月18日(湖北首次出现0新增确诊病例),共筛选出81篇有关新冠疫情的微信谣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信谣言的特征



本文将微信谣言的能指与所指剥离,明晰微信谣言的表述方式,以归纳微信谣言的呈现特征。


微信谣言的能指

1.标题抓人眼球。随着后真相时代的到来,标题正逐步成为信息消费的“钥匙”。许多微信谣言在标题中添加了“专家”“靠谱”“实名”等关键词,如《石正丽发出警告,蚊虫将成为新宿主》等。纵观该类标题,造谣者经常使用第一、第二人称的视角设置标题,并以第一视角营造真实感,表达焦虑、恐慌、紧迫的情绪,以制造受众的恐慌感,达到抓人眼球的目的。

2.巧用积极修辞。一般而言,话语修辞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两大类,这其中标点符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可以进行情绪的传递。在研究文本中,使用感叹号的占38%,如《找到了!央视2018年报道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等,标题中的感叹号不仅能直接表达文章内容,且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用问号的文本占27%,如《武汉拥有亚洲唯一的P4级病毒实验室,为什么对这次疫情不发声?》等,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出读者的疑惑,在一定程度上能吸引读者继续相关报道。使用冒号的文本占21%,如《震惊:十年前陈国生预测了此次疫情》等,冒号起到解释说明的效果,给出了应对疫情的相关策略,在一定程度更能说服受众。其中,使用以上任意两种标点符号的文本数量占12%,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但在紧急情况下,却能刺激用户的阅读和转发,引发谣言的病毒式传播。
3.描述具体细节。优化后的流言流通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可以解释为何疫情期间谣言在社交媒体上泛滥传播,即信息的不确定性越高,谣言传播的范围就越广。通过分析,笔者发现,部分谣言不仅有明确的信息来源,还罗列了相关事实细节,使得受众在短时期内难以辨别传播内容的真假。在微信平台上,通过剪切、粘贴可以快速生成谣言,谣言的传播内容甚至可以通过添加相关图片或视频变得更加具体,从内容到逻辑愈加缜密,更具迷惑性。

微信谣言的所指
在疫情暴发后的初始阶段,由于信息处于真空状态,此时的谣言主要来自受众的主观猜测,谣言的主题围绕疫情暴发的原因展开。在谣言发展的高潮期,相关信息披露的逐渐增多,谣言在此阶段的焦点聚焦在疫情的解决方法上。后期随着大量的交流讨论,真相便会出现并开始辟谣。这一过程体现出关于微信谣言传播主题逐渐趋于理性。
2.制造身份认同。制造身份认同,即谣言制造者利用当下公众对于新冠疫情相关信息的需求和,吸引微信朋友圈中的人们积极互动讨论,将参与者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结合起来,由此产生情感共鸣。网络对于公众情感的联结有着天然的强大凝聚力。[3]在研究文本中,含有诱导分享的文本约占90%,“终于知道”“为什么”“权威教授发声”等符号引发了受众的强烈情感共鸣,在一定程度上把抽象化的情绪内化成身份认同,不仅增加了受众的可信度,还引发了受众间的情感共鸣,增加了谣言内容的曝光度,加速谣言的广泛传播。
3.善于烘托气氛。技术的发展使得造谣者能以图、文、视频并茂的表现形态来烘托气氛,最大可能还原现场,引发用户的情绪共鸣。在研究文本中插入图片、视频的谣言约占样本总量96%。在读屏和读图成为主流的情况下,微信谣言对文字的加工、视频投放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增强现场感让大众身临其境,另一方面可以对相关传播内容进行完整的回顾和还原,引发公众的认知恐惧,扩大了谣言的传播范围和效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信谣言的应对策略



治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微信谣言,必须抓住微信谣言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前期预防、核实,中期辟谣、解释,后期预警、疏导等方式来化解不良影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初期:提供明确可靠的信息,核实信息来源。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之初,有关消息存在着供需不平衡状态,因此辟谣的最好办法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受众明确可靠的信息来源,一方面增加他们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理解,另一方面强化受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态度,减少受众被谣言带偏的可能性。虽然技术的发展助长了谣言传播的速度,但技术的便捷性和可存储性也为信息的溯源提供了依据和路径。通过技术手段对谣言的来源进行核实,并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和考察,从谣言产生的根源上铲除其继续发展的隐患。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中:传播内容要接地气,尊重受众情感。在传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时,要保持与受众的日常生活进行勾连和互动,将科学术语转化为普通大众听得懂、理解得了的语言,激发受众的学习热情。同时,在辟谣过程中,要及时破谣言的逻辑漏洞,引导受众对相关知识的科学认知和理解。据以往辟谣经验,辟谣、删帖、抓人等硬性辟谣措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社会矛盾,形成社会动荡,造成受众对辟谣内容的不信任。因此在辟谣过程中要关照受众的情绪,通过事实的澄清与阐述来辟谣。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后:形成专门的预警机制,疏导公众情绪。为更好地应对相关事件,政府应建立平时状态到应急状态的快速过渡机制。只有提前建立预警机制和标准化预案,快速反应才能实现有效疏导和有序生产生活的状态。我国自2006年开始施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应的管理体制、机制,提供了较为清晰的思路和标准,但在具体执行和实施中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就要求预警机制的确立实施必须有统一的指挥协调小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引发社会焦虑和社会恐慌等舆情问题,保护受众的身心健康是事件发生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后要依靠专业的职业技术力量,强大的心理疏导团队以及媒体团队来共同合作,疏导大众的心理情绪。
总之,微信平台的强关系性使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谣言的传播呈现出诱导、说服的单向性,整体蝴蝶效应较为显著,谣言呈现出标题吸引人、善用修辞、主题逐渐趋于理性等特征。为减少微信谣言带来的社会危害,政府应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公开和完善,从供需源头阻断谣言的产生。同时,媒体从业者应严守职业道德,做到客观公正。受众应不断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做到有能力甄别信息的真伪。




[参考文献]

[1]宁雪文,王虎.微信谣言的传播特征、动因及应对策略——以2015至2017年30起谣言事件为研究样本[J].东南传播,2018(06):103-106.
[2]李彪,喻国明.“后真相”时代网络谣言的话语空间与传播场域研究——基于微信朋友圈4160条谣言的分析[J].新闻大学,2018(02):103-112+121+153.
[3]郭小安,严诗瑶.网络公共事件中的谣言与情感动员——“李刚门”事件的再分析[J].文化研究,2014(03):102-114.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1年8月号



全年12期,每期18元,邮发代号:24-61

投稿邮箱:qmttsbj@126.com

发行部电话:0531-85196449 85196457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