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美术馆·公共教育】赏名画 学党史

发布于 2021-09-24 10:26

2021

赏名画 学党史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等单位制作的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于1月25日起在央视综合频道等开播。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献礼建党百年的重磅作品,《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用“以画为体,以史为魂”的结构方式,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美术作品中,生动再现中国共产党100年来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通过党史内容和美术经典巧妙结合,融党史题材和艺术之美于一体,创新拓展重大主题表达空间。

本期作品


沈尧伊 《遵义会议》1997年

油画 184cmX504cm

画家介绍

  沈尧伊 1943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196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先后在天津美术学院、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任教,现为教授、博士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版协连环画艺委会委员,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第四届、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文代会代表,文化部(1992年)优秀专家和国家人事部(1999年)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作品有版画《跟随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鲁迅与青年》;油画《而今迈步从头越》《革命理想高于天》;连环画《烽火里程》《战地日记》《白马》;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获四项金奖。

作品赏析

  在作品《遵义会议》中,画家沈尧伊巧妙地把周恩来放在一个高点,旁边是毛泽东和张闻天。毛泽东处于画面四分之三的位置上,观众第一眼便可看到。这和画家对人物神态和视线走向的设计有密切关系。通过画家对刘伯承的动态设计,使他的目光投向毛泽东的方向,观众的视线也从画面的右边被拉向左侧。

  沈尧伊是木刻出身,画作中人物形象塑造特别结实、具有雕塑感,这与画作对边界线设计的夸张技巧分不开。

  油画《遵义会议》中,边界线都像刀子刻下来的一些痕迹,每个人物形象都有非常深的边缘线。通过颜色变化和整体空间处理,这件作品可以说是革命历史题材中的美术经典。

事件解读

遵义会议会址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遗址)

 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的转折点,是中国革命由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转折点,并因此而彪炳史册。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八万多名红军被迫退出苏区,实施战略转移。1934年10月,长征开始,红军连续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却遭到惨重损失,红军渡过湘江后锐减至三万余人。

  1935年 1月,红军攻占贵州重镇遵义。

  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经过激烈争论,会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并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小组,负责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的转折点,是中国革命由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转折点,因此彪炳史册。

  遵义会议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但这样一次重要的会议,由于战争年代环境所限,并没有多少资料保存下来。直到1985年,“一件未署名的文件”经过陈云同志辨认,确认是他亲手写的《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填补了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的一处空白。

编       辑:吴浣宇

艺术顾问:徐爱国

审       核:魏   芳  袁振东

出        品:宜昌美术馆(三峡画院)

图文来源于百度百科、百度文库、新浪博客、央视网

内容整合于网络,版权属于原所有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