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万花筒⑫ | 欢迎报考公共管理学院

发布于 2021-09-24 20:58

公共管理学院


学院简介

公共管理学院成立于2002年,设有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和城市经济管理三个系。学院教职工总人数86人,其中专任教师64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3人,副教授28人。学院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者3人,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者2人。

学院共有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劳动关系五个本科专业,其中: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行政管理专业是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也是湖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社会保障学》教学团队是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行政管理与公共政策教研室是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学院拥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硕士授权点,设有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社区社会管理、区域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人口学10个学术硕士授权点,拥有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MPA)和社会工作两个专业硕士授权点;设有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社区社会管理、区域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博士授权点;还设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依托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设有“城乡社区社会管理”湖北协同创新中心、“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湖北省创业与就业研究中心和湖北省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研究机构。同时,学院还有社会保障研究所、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研究所、公共管理研究所、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地方公务员能力建设研究院、医疗保险研究所、社会政策研究所、社区与社会工作研究所、人口与区域研究中心、地方政府研究中心、城市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教育发展研究所、社会治理研究所、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环境与移民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机构。

专业介绍

01

行政管理 

研究生招生专业(类)名称

行政管理(120401)

基本情况

行政管理专业隶属于管理学科门类下的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毕业时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我校是最早开办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四所高等学校之一,目前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培养体系,2006年被批准为“校级重点学科”,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09年被批准为“湖北省品牌专业”,2013被批准为“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师资力量

行政管理专业拥有一批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锐意进取的师资梯队,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5人,讲师1人,是“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之一。专业课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课题30余项,担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等学术机构理事以上职务20余人次,在《中国行政管理》等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省级教学奖2项,其中庞明礼教授获得第二届湖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人才培养

本专业依托我校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综合发展的优势,突出经济与管理有机结合,把学生培养成为以行政管理为核心,熟练掌握管理学原理与实践,跨经济学与法学的复合型人才。

02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研究生招生专业(类)名称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120402)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坚实的卫生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卫生经济学和医院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高等学校教学、医院管理和社区卫生管理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本专业毕业生达到如下培养要求:

(1)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和政策水平,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遵纪守法,身体健康。

(2)熟悉卫生事业、卫生经济管理、医疗保险等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系统扎实的经济和公共管理科学基础知识,熟悉掌握卫生事业管理理论、卫生经济学或医疗保险理论、医院经营与管理等理论技术与方法,具备较为开阔的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学术视野,掌握现代信息管理技术手段,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较为熟悉地掌握一门外语,熟悉阅读外文文献。

(4)熟悉卫生经济与管理相关理论与政策的发展动态,具备社会活动策划组织和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社会资源策动能力,具有人文情怀和创新精神,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专业特色

我校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立足湖北、面向全国,综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法、管等学科的优势,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方法研究卫生政策、医院管理、医疗保险、健康经济学等方面的问题。医学院校开设的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主要采用医学、卫生统计学等方法研究卫生政策、健康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本专业的目标定位有别于医学院校的目标定位,这也是本专业的特色,即采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方法研究卫生政策、医院管理、健康保障等领域的问题。

核心课程

中级卫生经济学、医疗与工伤保险、卫生政策分析、医院管理研究、药物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

毕业生去向

大型公立医院、医疗保障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卫生健康部门

03

教育经济与管理

研究生招生专业(类)名称

教育经济与管理(120403)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坚实的教育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高等学校教学、教育行政管理和教育决策与管理的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依托我校的优势学科管理学和经济学对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进行总体性、综合性研究,从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研究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和各种教育现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用经济学和管理学这两大学科的方法去解决变化中的教育问题。

核心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

中级计量经济学

专业必修课:

公共管理经典文献、教育研究方法及论文撰写、教育理论研究、公共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外国教育史

专业选修课:

中国教育前沿问题研究(双语)、公共管理类公务员考试实务

毕业生去向

毕业后可在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相关的事业单位等从事学校、政府微观和宏观教育管理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04

社会保障

研究生招生专业(类)名称

社会保障(120404)

培养目标

培养新时代社会保障的理论研究者和政策设计者,以及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机构的高级管理者和实务工作者。

专业特色

1.学科底蕴深厚

我校是全国最早开展劳动与社会保障教学和科研的院校之一。1993年招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门化本科生。1998年正式设立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是我国首批设置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的8所院校之一。2001年获批社会保障硕士点,2003年获批社会保障二级学科博士点;2004年,《社会保障学》获批省级精品课程,2007年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和湖北省级品牌专业,2008年获批省级重点特色学科;2010年,“社会保障学”教学团队获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同年,以社会保障博士点为依托,申报并获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2013年,《社会保障学》获评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9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评“社会保障学”湖北名师工作室。

2.支撑平台厚实

以社会保障专业为基础,先后成立了城乡社区社会治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湖北省创业与就业研究中心、湖北省养老机构协会、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等9个省部级研究平台,为多学科交叉融通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其中,城乡社区社会治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于2016年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首批来源智库。自2016年起,在光明日报发布的《中国智库发展研究报告》中,协创中心位列全国高校智库前十名、社会政策领域智库第一名。

3.师资实力雄厚

社会保障学科创始人赵曼教授是公共管理学院创院院长,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副会长,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湖北省养老机构协会会长等。在赵曼教授的带领下,社会保障学科团队不断开拓创新,打造民生专业学科群,在全国学科排名中名列前茅,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目前,社会保障学科拥有博士生导师8人,硕生生导师21人。我校社会保障学科融通经济、法律、管理等多学科,以经济学为基础研究社会保障,形成独特的专业特色,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高度好评。

核心课程

经济学类:

中级微观经济学、博弈论、计量经济学

管理学类:

社会选择理论与政策研究、人力资源专题研究、社会治理专题研究、社会创业理论与政策、职业年金与福利

专业课类:

社会保障经典理论与文献、社会保障基金专题研究、医疗与工伤保险、老年社会学、养老保险与养老服务、中外社会保障研究、评估技术与方法

研究方法类:

统计软件与实证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文写作指导

毕业生去向

政府机关及其派出机构: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民政、医保等领域的公务员

高校和科研院所:

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社会治理、社会工作等学科的大学教师和研究者

企业:

养老地产、保险公司等各类企业的管理者

事业单位:

医院、养老机构等机构的管理者

05

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 

研究生招生专业(类)名称

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1204Z1)

传统优势与“一体化”培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国内最早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和科研的院校之一。1993年就以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专门化的形式招收普通本科生;1998年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开始招生;2002年开始招收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和劳动经济博士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方向);2021年开始招收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博士研究生。目前已经形成了“本硕博”和“博士后”一体化的教学和科研平台。

导师团队与研究实力

张广科(教授、博导)、陈芳(教授、博导)、蒋文莉(教授、博导)、赵君(教授)、赵慧娟(副教授)、梅继霞(副教授)、郭圣乾(副教授)、张行(副教授)、喻良涛(博士)、李思(博士)。

导师团队注重工商领域与公共领域的人力资源管理前沿技术和政策实践研究,多项研究成果被上市公司和各级政府采纳,获省部级奖十余项。团队中有国家一级学会常务理事2名,国家二级学会副会长及省级人力资源学会副会长各1名,以及欧盟-中国公共管理合作项目中方专家、湖北省青联委员等多名。

导师团队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中国行政管理》、《科研管理》、《统计研究》、《管理工程学报》等发表论文百余篇。编著了国内最早的MBA教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1995),及国家“十一五”教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10余部。同时,《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获得国家级线上一级课程(2019),《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获批湖北省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4)和省级精品课程(2008)。

导师团队研究的湖北省公务员“能力席位”标准及其建设体系于2010年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省委批准,在全省公务员系统推行。《湖北省公务员能力建设研究》等系列成果获湖北省发展研究奖、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等荣誉。

导师团队近年来先后为中国中铁大桥局、中国联通湖北省分公司、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国家电网湖北省电力公司、马应龙药业集团、海南正业中农集团、中原电子集团、湖北省铁路投资建设集团、上海兰卫集团等30余家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和咨询水平在中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

《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专业旨在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良好学术修养,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从事宏观和微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专业目前设有两个培养方向: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二是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相结合、导师负责制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核心课程与毕业就业去向

专业核心课程有:

薪酬福利研究、人员素质与甄选研究、战略性绩效管理(双语)、组织理论与组织管理、劳动法与劳动关系管理、职业开发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工作分析理论与方法等。

通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和规范化研究方法的学习,使得学生具备一定的从事创新性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较精准地发现问题,科学地分析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全方位打造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有:

政府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和企业(大型央企和国企、私企均有)。

06

劳动关系

研究生招生专业(类)名称

劳动关系(1204Z2)

培养目标

立足中国国情,放眼世界,培养全面发展,具备劳动关系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能通过定性和定量方法分析劳动合同管理、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争议预防及处理等问题,在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工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创业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从事劳动关系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劳动人事领域专门技术工作,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复合、交叉、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专业特色

1.硕士招生国内首批,专业建设基础厚实

2008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为全国第2批设置劳动关系本科专业的4所高校之一,在2021软科中国大学本科专业排名中,本专业点为A+,位列全国第二。2012年,获批劳动关系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启动硕士招生,成为全国在研究生层次唯一自设劳动关系二级学科的高校(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是在交叉学科下设置了劳动关系专业),目前已成为华中地区劳动关系教学和科研的中心与带头人。

本专业点导师目前为5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3名,讲师1名。其中,4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博士后经历,2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4人在劳动关系领域的国家级学会担任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等职务,1人为湖北省政协社会和法制专家委员。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包括国家社科、国家自科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近20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多部。

同时,本专业点与美国及台湾、澳门等地区建立有密切合作关系,常年邀请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台湾地区中正大学和政治大学专家学者来校交流,常年合作举办两岸劳动与就业关系研讨会,本专业点半数以上硕士生撰文并在研讨会上作主旨演讲。

2.科研与社会服务转化深度结合,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成就显著

本专业点与湖南永州市房地产局、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湖北谷城公共人才就业服务局等多家省内外实务部门合作共建实践实训基地。导师团队以专家身份带领学生承担完成了湖北省总工会职工科技文化中心、武汉市武昌区民政局、武汉市经信委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实务性课题,学生在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中,培养形成了较好的独立开展创新性实务工作的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行“导师首责+导师组集体指导”培养方式

在人才培养上采取导师个人负责与导师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对每位导师均实行首问负责制,学生可向任一导师寻求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积极申报研究生创新课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对学生的论文撰写采取导师主指导、导师团队集中讨论、多次答辩的方式,多名研究生的硕士学位论文获评校级优秀论文及省级优秀论文。本专业点还非常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导师团队每年寒暑假都带领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调研劳动关系现实领域中的重要热点和民生问题,突出家国情怀、劳动精神,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培养和发展。

核心课程

本专业点开设的主干课程有: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劳动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劳动经济理论研究、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劳动关系经典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劳动法与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研究、工会组织建设与员工参与管理研究、员工关系管理理论与实务研究、劳动争议预防与处理、劳动用工前沿问题研究。

毕业生去向

毕业生具有较高的就业质量,主要被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民营企业集团、银行、证券、高校等单位录用,部分毕业生选择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深造,就业率每年均达100%。

07

社区社会管理

研究生招生专业(类)名称

社区社会管理(1204Z3)

专业的培养目标

培养新时代社区社会管理的理论研究者和政策设计者,以及政府、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机构的高级管理者和实务工作者。具备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行政学、心理学和法律等学科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熟悉国家有关方针与政策、掌握现代管理工具与技术;具备公文写作能力、社会活动与人际沟通能力、社区调查与资源整合能力;教学环节中融入社会工作模拟实践、民事争议与调解实训、社区管理业务实训、社会调查实践等。

专业特色

依托“城乡社区社会治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新型智库)”,中心于2012年成立,是应教育部要求开展新型交叉学科探索之需,突出强调资源整合。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首批来源智库,在光明日报发布的《中国智库发展研究报告》中,中心历年位列全国高校智库前十名、社会政策领域智库第一名。

学科平台厚实,拥有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中共湖北省委智库、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湖北省创业与就业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研究平台。政产学研企联合培养人才,毕业生理论功底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社区社会管理隶属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侧重于研究社会治理和社区管理问题,师资实力强,学科平台厚实。社区社会管理从社会保障学科发展而来,社会保障学科在全国名列前茅,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社会保障专业侧重于民生需求侧问题研究,社区社会管理专业侧重于民生供给侧问题研究。导师组打通,联合指导研究生,形成民生需求侧和供给侧双侧协同的人才培养格局。

核心课程

经济学类:

经济学原理、公共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博弈论、计量经济学、社会选择理论

管理学类:

管理学原理、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学、社区行政与管理 、社区管理实训、管理信息系统与运用

专业课类:

社区政策与法规、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社区规划与发展 、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评估技术与方法

毕业生去向

政府机关及其派出机构:

社会治理、社区管理等领域的公务员 

高校和科研院所:

社会治理、社区管理、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等学科的大学教师和研究者

社区:

社区管理者和领导者

企业:

“互联网+社会治理”高科技公司的管理者;康养产业(养老地产、养老社区等)的社区经理、管理者等

社会组织:

社工机构的管理者或领导人

08

区域经济学

研究生招生专业(类)名称

区域经济学(020202)

专业的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宽广的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面,较熟练的外语水平、较强的社会调查和科研能力,能熟练利用多种学术资源、计算机应用软件进行专业处理和实证分析,并具有严谨求实的研究作风、开拓创新的研究精神、团结协作的研究意识和国际化研究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核心课程

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原理与研究方法(双语)、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城市经济与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经济分析、区域经济政策、Urban Economics、区域经济论文写作、城市与区域规划、人口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硕士) 、土地经济与土地资源利用

毕业生去向

毕业生被城市规划部门、房地产开发企业、国有大型企业、高校等单位录用,具有较高的就业质量,就业率每年均达100%。

09

劳动经济学

研究生招生专业(类)名称

劳动经济学(020207)

培养目标

立足中国实际,放眼世界,培养具备劳动经济学基础和专业技能,能通过定性和定量方法分析劳动力市场运行机理、人力资本投资、收入分配、就业与失业、劳动关系等社会民生问题,具有从事劳动经济研究工作或具备劳动人事领域专门技术能力,能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

1、办学国内首批,专业实力鲜明

在全国高校处于前列。早在1982年国民经济学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内第一批硕士点后,便在该专业设置劳动经济与人事管理方向,开展了劳动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1998年劳动经济学被国务院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9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至今,2000年应用经济学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店后,设置了劳动经济学博士学位点,2008年劳动经济学获批省级重点学科。目前已成为华中地区劳动经济专业教学和科研的中心与带头人。导师组成员包括王长城教授、李波教授、李锐教授等知名教授,以及黄宏伟副教授、杨华磊副教授等优秀青年学者。近年来,导师组成员主持十几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在《管理世界》、《世界经济》、《中国人口科学》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几十篇,出版学术著作近十部。

2、创建“导师一责+导师组指导”培养方式

在人才培养上采取导师组集体指导与导师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实行首问负责制,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可以向导师组的任一老师寻求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创新课题,导师组带领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和撰写论文,出席研讨会,多名研究生撰写的学位论文获省级优秀论文。本专业还非常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突出家国情怀,劳动精神,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培养和发展。

3、注重科研转化,践行社会服务

4、参与高层学术组织,扮演重要角色

本专业大量教师在高层学术团体任职并扮演重要角色,包括: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副会长1名、副秘书长1名、常务理事2名;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适度劳动分会常务理事2名;劳动经济学会常务理事1名,理事1名;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1名,中国社会学会劳动社会学会理事1名,中国人才学会工资福利专门委员会理事1名。利用这些职务,不仅参与,而且还推动了我国相关学术交流与研究。此外,学科点还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荷兰、加拿大等国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自2013年以来,学科点依托我校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研究所,每年与台湾中华劳动与就业关系协会,合作在台湾举办“劳动与就业关系学术研讨会”,导师组师生积极撰文与会,推动了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

核心课程

本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有: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劳动经济理论与前沿专题研究、居民收入分配理论与政策研究、劳动经济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劳动就业理论与政策比较、薪酬福利理论与制度研究、就业与创业政策绩效评估。

毕业生去向

毕业生主要被大型(国有、民营、合资)企业、银行、高校等单位录用,1/5考取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具有较高的就业质量,就业率每年均达100%。

10

人口学

研究生招生专业(类)名称

人口学(030302)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人口学理论功底和宽广的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面,能熟练地利用各种学术资源、运用现代计量方法进行人口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并具有国际化的研究视野、较熟练的外语水平、较强的社会适应性、较好的组织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研究作风、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的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相结合。按照“实证化、规范化、国际化”的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科研应用能力。

(2)在指导方式上,实行导师负责制,并将导师分别指导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结合起来。形成既有鲜明特色、又有密切合作的教研团队。

(3)在学习方法上,强调以自学为主,导师和导师组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主要进行引导、解惑,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热点和前沿。

专职教师中,从英国和香港引进博士2名,7名教师有境外交流访问经历。其中,杨云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工程” 国家级人选,原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人口学会会长。石智雷教授担任中国人口学会常务理事、人口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荣获教育部霍英东教师奖、全国人文社科最具影响力青年学者、钱学森城市学金奖。

核心课程

人口经济学,健康人口学,公共政策与人口发展,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人口、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全外语),人口统计分析方法,大数据与人口计量分析,世界人口发展史,人口空间分析(双语)

毕业生去向

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毕业去向主要有: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以及银行、中国移动等大型企业就职。在校期间经常参与学科点科研项目,毕业生在进入新单位后能较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受到就业单位的一致好评。

11

公共管理(MPA)专业硕士

研究生招生专业(类)名称

公共管理(125200)

2005年3月我校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中心正式组建,是全国第三批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PA)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之一。以培养“精政务、通管理、懂法律”的复合型、融通性公共管理人才为目标,按照与学科建设相融、与人才培养需求相符、与公共管理实践相通、与社会服务相依的发展思路,我校MPA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探索并确立了既不同于综合类大学、理工类大学,又有别于单一财经类、政法类大学的MPA教育理念。截至今年年6月,共计招收非全日制学生1736人次,毕业1339人次。

办学理念

遵循我校“博文明理、厚德济世”的校训,MPA中心一直秉承“致力公共精神之弘扬,培养善治中国之人才”的办学理念。

1.致力公共精神之弘扬

弘扬公共精神是我校MPA教育的核心责任。MPA中心重视通过教学活动、网站宣传、学术论坛等多种路径,营造我校公共精神的文化氛围,并藉此向MPA研究生传播以公共利益为最高价值导向的专业知识、行为规则,培养MPA研究生尊重公共利益的思维方式,实现公共利益的责任意识,以及作为公职人员所必须具备的行政能力。同时也要求MPA研究生在学习和工作中致力于公共精神的传播和践行。

2.培养善治中国之人才

MPA中心重视培养MPA研究生践行公共精神的能力,以期达成善治中国之目标。这个能力包括团结合作的能力、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应急和谋远的能力、创造性工作的能力、统筹协调的能力、廉洁从政的能力,以及沟通表达能力等。

MPA中心通过邀请公共部门学者型领导及实践经验丰富的公共管理者举办讲座,组织研究生开展实践调研、拓展训练等途径,提高MPA研究生践行公共精神的能力。

办学目标

MPA中心针对社会需求,充分发挥经、法、管学科融通的优势,致力于培养“精政务、通管理、懂法律”的复合型、融通性人才。

MPA中心探索并确立了既不同于综合类大学、理工类大学,又有别于单一财经类、政法类大学的MPA教育理念,推动中国MPA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办学特色

我校MPA中心将师德师风、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遴选导师的第一标准,以学科基础融通为平台,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各个专业的优秀教师为MPA任课教师。同时,还在全国范围内选聘公共管理实践部门的高水平学者型领导担任兼职教授,通过形式多样的师资培训,采取开放竞争的教师配备、实践导向的科研支持,精心打造了一支集经、法、管主干学科的骨干教师、高素质学者型的公共管理部门管理者为一体的,专兼结合的MPA教师团队。现有校内导师71人:教授25人、副教授32人、副研究员1人;聘请就职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校外专家42人。

MPA中心以优质师资队伍为保障,形成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地方政府与治理”、“社会保障”、“公共政策”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及课程模块。共开设17门课,包含核心课7门,专业必修课6门,专业选修课4门。其中《社会保障学》是国家级精品课程,《行政管理学》、《政治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是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

12

社会工作 专业硕士

研究生招生专业(类)名称

社会工作(035200)02.养老服务管理方向

培养目标

紧密结合国家和社会需要,依托我校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三大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注重教研相长、理论实践融合,按照“厚基础、宽口径、融通型、应用型、创新型”标准,培养擅社工、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社会工作人才。

专业特色

①本硕士点已在北京、广州、深圳、武汉等城市建立20余个专业实习基地,与省市区各级民政部门、妇联、残联、青联、儿童福利机构、社区工作者协会等单位保持合作共建关系。聘请一批社会工作研究领域的校外专家和省、市民政系统及社工实务部门的资深专业人士担任合作导师,政产学研企协同,联合培养高素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②学科平台厚实,拥有城乡社区社会治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新型智库)、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中共湖北省委智库、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湖北省创业与就业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研究平台。

③师资实力强,本硕士点共有硕士生导师19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7人,讲师4人,全部导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导师队伍中,赵曼教授为教育部社科委员、湖北省委决策顾问,邓汉慧教授为全国优秀创业导师,吕国营教授为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

④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养老服务管理方向)专业硕士毕业生擅社工、懂经济、会管理,综合素质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高度好评。本专业历年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很高,在疫情影响就业的情况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养老服务管理方向)毕业生的就业率仍达到100%,所有的毕业生都找到理想的工作。

核心课程

专业必修课:

社会工作理论、高级社会工作实务、社会政策、社会工作伦理

专业选修课:

老年社会工作、养老产业、非营利组织管理、社会保障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服务管理、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

工具类课程:

论文写作指导、社会研究方法

毕业生去向

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为知名企业、政府部门、社工机构、金融保险机构等单位,主要从事党建、社会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综合管理、公共管理、社会治理等工作。

社会工作专硕(养老服务管理方向)

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

研究生报考咨询

联系人:魏老师    

办公电话:88386282

办公地点:南湖校区文泉楼北205  

联系人:郭老师(MPA)    

办公电话:88046295、88385592

办公地点:首义校区中南楼802室  

图文素材:公共管理学院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