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识“张闻明”吗?
发布于 2021-09-24 22:49
位于江苏苏南的张家港市
依托长江而生,以港而闻名
在这里
很多人都听闻一个叫“张闻明”的人
“张闻明”曾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80多家媒体报道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小小善举 催生“闻明”之花
2003年9月18日,“张闻明”代表团来到湖北五峰
“张闻明,远方的孩子想见您!”2003年9月10日,《张家港日报》刊发了一篇来自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三坪希望小学的“寻亲”报道,希望寻找半年来多次寄钱寄物给他们的好心人——张家港“张闻明”。
“张闻明”是“张家港文明”的谐音,2003年,时任中国移动江苏公司张家港分公司团支部书记的曹丽萍偶然得知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三坪希望小学宋芳蓉老师的先进事迹,于是在青年团员中开展募捐活动,以“张闻明”的名义给宋老师及孩子们寄去了第一笔助学款600元,并在日后多次给三坪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寄钱寄物,资助贫困学生。“‘张闻明’不是我一个人,而是我们公司团支部的一群年轻人。”曹丽萍透露。
在三坪,“张闻明”们马不停蹄去孩子们家中家访
2003年9月,一封来自鄂西大山深处宋芳蓉老师写的感谢信在张家港掀起了一场寻找“张闻明”的热潮,中国移动江苏公司张家港分公司团支部全体成员由此走入大家的视线。“张闻明”事迹席卷全城,众多爱心企业和市民纷纷加入到“张闻明”行列中来,持续支援湖北五峰,开展各类公益慈善活动,并由此开启了张家港和五峰的十八年不解之缘。
实事为民 丰富“闻明”内涵
在湖北五峰三坪张家港骏马希望小学的操场上,百余名师生和“张闻明”爱心代表团在一起
从中国移动江苏公司张家港分公司化名“张闻明”捐赠第一笔助学款开始,每学期开学前,五峰的孩子们都会收到“张闻明”寄来的数百册图书和学习生活用品。2015年,当中国移动江苏公司张家港分公司的“张闻明”志愿者们得知孩子们的教育环境越来越好,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因家庭贫困,不得不放弃千辛万苦考取的大学机会时,立即联合张家港日报社共同成立了“张闻明”奖学金,每年都有1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这些孩子中,有的选择了自己喜爱的经济学类专业,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有的选择了语言类专业,想“好好完成学业后,将这份爱心传递,和所有好心人一样,为需要的人打造一个天堂”;有的被临床医学专业录取,期待“毕业之时,做一名优秀的医生,救死扶伤”……
据“张闻明”发起者之一、中国移动江苏公司张家港分公司负责人徐若海介绍,2003年以来,五峰和张家港两地以“张闻明”为纽带开展互访活动,十八年里,“张闻明”采取捐赠物品、免费培训、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帮扶五峰教育事业,捐赠款物价值逾300万元。“张闻明”的诞生,不仅是一群热血青年的自发行为,更是对中国移动企业文化中“责任”与“卓越”的生动诠释。
薪火传递 扩大“闻明”力量
朱钱明收到的学生来信
文明的力量在传递。在“张闻明”精神的感召下,有近4000个“张闻明”事迹被宣传报道,“张闻明”已从一个个体扩展为一座城市的爱心接力。
“张闻明”中还有一位“阳光叔叔”——朱钱明,他是中国移动江苏公司张家港分公司中兴移动营业厅的经理,也是三坪希望小学孩子们口中的“阳光叔叔”。多年来,他化名“阳光叔叔”为三坪希望小学的学生寄去学费,先后帮助过100多名贫困学生和贫困家庭。
朱钱明(站立者)与资助学生小伍连线
近日,在中国移动江苏公司张家港分公司的会议室,发生了一幕感人的“第一次见面”,50岁的张家港人朱钱明与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走出的青年小伍视频连线。小伍向朱钱明打招呼:“叔叔好!”老朱高兴地挥手,说:“我们第一次见面,以前都是电话联系、短信联系。”
小伍告诉大家,他从高一起一直受“张闻明”和朱钱明叔叔的帮助,读完高中、大学,如今在宜昌市优抚医院工作两年多。这些年来,朱钱明不仅资助小伍读书,还在他家房屋因泥石流倒塌后一次性资助5万元。
“我现在能有个稳定的工作,真的非常感谢朱叔叔,朱叔叔不仅对我经济上给予支持,也经常给我分享人生经验,让我很受启发。”工作的两年间,小伍连续两年当选医院的“年度优秀医生”。
这样的受助者不止伍学磊一个,朱钱明有一本厚厚的册子,翻开来,每一页都是受助者们寄来的感谢信,上面写满了受助者对朱叔叔的感激之情。朱钱明因为家庭贫困初中就辍学了,心中留下了永久的遗憾。每当看到媒体上有贫困学生的报道,就要想办法帮一把,从来不求回报。
“闻明”之火,可以燎原
“张闻明”志愿者爱心献血活动持续开展
“张闻明”热情服务外来人员
“张闻明”成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十八年来,“张闻明”志愿服务团队从小到大,仅中国移动江苏公司张家港分公司的注册志愿者就已近200人,占所有员工的72%,志愿服务范围从捐款、助学、关爱留守儿童,扩展到助老、助残,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等各种志愿活动。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