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父母,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发布于 2021-09-24 22:46

一个人的成功,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近日读书,我被杨振宁父亲杨武之先生的精神震撼到了。
老一辈学人的家国情怀以及对子女的教育,堪称今人之楷模。
1896年4月,杨武之先生出生于安徽合肥,9岁母亲病逝,12岁父亲在外省病故。
杨振宁说: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仍陷于任人宰割的时代。父亲出生的年代是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的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
杨武之年仅12岁,便成为寄人篱下的孤儿。
当时,武之的叔叔杨邦瑞,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今后你便无依无靠了,应好自为之。
少年杨武之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寄人篱下的日子里,他阅尽人间冷暖。
在求学之路上,杨武之非常用功。
18岁在安徽合肥中学毕业后,考虑到高等师范学校免学费,又可申请助学金,家境贫寒的杨武之毅然选择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8年,24岁的杨武之大学毕业后,先回合肥当了4年的中学老师。
之后,他的人生一路开挂。
1923年,杨武之考取安徽省官费留学美国,在斯坦福大学学了一年后,又转到芝加哥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
学成后,抱着一腔爱国热情毅然回国,先后担任厦门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后来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其学生,最有名的当属华罗庚陈省身
杨武之留学的那个年代,很多中国留学生都存续者自幼订婚的旧式婚姻。一些留过洋的人,回国之后便会抛弃旧妻另娶新式的女学生。
比如说:徐志摩、郁达夫。可是杨武之并没有这么做。
他从美国返回上海之前,即电报杨振宁的母亲要她带杨振宁去上海相聚。
杨振宁的母亲后来说,那时她真是喜出望外,眼泪盈眶。
在杨武之留美期间,母亲用她有限的知识教杨振宁读书识字。
杨振宁两三岁的时候,每晚要母亲讲 “二十四孝” 的故事,尤其喜欢《王祥卧冰》,“百听不厌”。他四岁的时候,杨母开始教他认方块字,“一年多的时间,我认识了三千多个字。 ”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杨武之夫妇带着孩子们离开清华,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长途奔波,于1938年初到达昆明。
杨武之即任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合并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
从孩子六七岁开始,杨武之就在家里设下一块小黑板,进行家庭教学。这块小黑板直到孩子大学毕业都还摆在家中。
杨武之他在黑板上教孩子语文、算术随着孩子学历的增长,又教他们英语、诗、词、三角、代数、几何、微积分等等。
同时,他还教孩子念古文观止、讲历史名人故事如岳飞、文天祥等。
这其中,因为杨振宁是长子的缘故,他作为大哥在西南联大读书之余,就在家中给弟弟妹妹和邻居家的孩子,讲当年的英语翻译作品中的故事,比如:金银岛、最后的莫希干人、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等。
在当时物质环境极其贫乏的昆明乡下,这些举动十分难得。在偏僻的昆明乡下,孩子们的心里装进了社会、人生和世界。
杨振宁一家在昆明度过了抗日战争时期。那时的昆明物质条件极差,杨武之的工资因为通货膨胀,实际收人大概只及战前的几十分之一,生活十分艰苦。
在艰苦的岁月里,杨振宁父母十分注意孩子的身体成长和家庭教育,把很有限的收入都用在子女身上,希望他能获得起码的营养,能健隶成长,还为孩子们买些书本和文具。
杨振宁母亲更是持家有方,把全部身心奉献给家庭,奉献给她的五名子女。
她日夜操劳,从无节假日,出门七件事加上买菜、烧饭、洗碗全部自己动手。孩子的衣服都是自己动手缝制或改制。
杨母还特别爱清洁、爱整齐,衣服每天洗,到了深夜,就为孩子补衣服、钉纽扣,家里一切东西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当时,杨父怕孩子们躲国难在昆明乡下,离近代社会太远,常从大学图书馆借画报和书籍回来给孩子翻看,比如说《伦敦新闻画报》和《世界数学名人传》
空闲时间,杨武之还向孩子介绍他去美国芝加哥念书的经过。
杨振宁的妹妹杨振玉在回忆录中说:我们生活虽然穷苦,但有父母的爱护和教育,有温暖的家,有大哥的关怀、帮助和引导,我们逐渐了解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最近国家推出“双减”政策,建们有志于在家教孩子的家长,参照下那个困难年代杨父对孩子们的家教。
这里,不得不说杨振宁兄弟姊妹。可以说,各个都是人中龙凤。
长子杨振宁,自不必多说。
杨振平,二弟,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俄亥俄州立大学物理系教授。
杨振汉,三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任新华社香港分社下属机构总经理。
杨振玉,妹妹,毕业于复旦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神经生物系博士,高级研究科学家。
杨振玉后来回忆在昆明西南联大的生活时,记录到:
“虽然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但父亲母亲带给了我们全家不怕艰苦、努力读书、正直做人、保持气概的精神。
父亲一有空,就给我们讲他9岁丧母,12岁丧父,家境十分艰难,寄于亲戚篱下,阅尽人间冷暖,从而发奋读书,坚持不与纨绔子弟和不求上进者为伍的经验。”
在孩子们眼中,杨武之一生光明磊落,待人极为厚道,有很深的民族感,常常给孩子讲中国历史
杨振平说:他没进中学就对中国历史的悠远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有了许多认识。
杨武之在孩子小的时候,经常给孩子们教一首五四时代的歌曲,内容是: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据说,杨振宁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在写回忆邓稼先文章的时候,杨振宁说过: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背景音乐采用五四时代的这首歌。
杨振宁小的时候,父亲杨武之就发现他的观察力不同于常人。
在杨振宁小的时候,父亲常常跟他讲历史、科学,并且提到诺贝尔奖金。
童年时的杨振宁曾说他将来要得到此奖。杨武之当时觉得这是孩子的无知妄语。
岂知廿年之后,从前儿时戏言竟成事实。
1928年,杨武之刚从美国留学归国,任教于靠海的厦门大学数学系。
他和妻子常带着六岁的杨振宁去海滨散步。那时,很多孩子们都在捡蚌壳。杨振宁挑的贝壳常常很精致,但多半是极小的。
杨武之早在1934、1935年就曾经在杨振宁的相片背面写了“宁儿似有异禀,吾欲字以伯瑰”。
从1938年到1944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开启了7年的本科和研究生生活,并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
对杨振宁影响最深的两位老师,一位是吴大猷,他是密西根大学的博士,研究光谱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指导了他的学士论文。
另一位是王竹溪,研究统计物理的、剑桥大学的博士。之后,杨振宁也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和统计力学。
作为数学家的父亲也影响了杨振宁对数学的兴趣。
1945年,杨振宁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之后的人生,一路开挂。此后,在美12年,杨振宁再没见到过父亲。
1957年1月,杨振宁打电话给远在上海的父亲,报告实验验证了宇称不守恒的好消息。
同时,杨振宁写信告诉父亲,自己在夏天的时候会去瑞士日内瓦,希望可以得见。
在周恩来的关心下,杨武之得到统战部批准,后到了日内瓦。
家人欢聚的时刻总是很短暂,离别前杨振宁买了一盆终年盛开的非洲紫罗兰,专门照了相,并在相片本上写上“永开的花是团圆的象征”
杨武之临别时写了两句话给杨振宁留念: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
从1957年第一次见面,到1973年5月杨武之去世,家人的团聚屈指可数。杨振宁和父亲总共见过5、6面,前三次在日内瓦,1964年香港,然后就是他1971年首次回国,在华山医院与躺在病床上的父亲见了见。
不过,在这些短暂的幸福时刻,父亲每次都劝他,不要忘记祖国,不要忘记双亲,他要不留字条,要不亲口劝导。
见面时,杨武之每次都向杨振宁介绍新中国的建设,并且告诉杨振宁血汗应该洒在国土上,他的诗:  五七、六0两越空,老来逸兴爱乘风;重温万里湖山梦,再叙天涯倚梠衷”,正表达了这种心情。
比如,1962年的见面,杨武之说,今天中国很多东西都可以造了,以前不会做一根针,今天造飞机汽车;以前水灾旱灾动辄死几百万人,今天没有了;以前到处是文盲,今天城市里所有小孩都能上小学......
1973年5月12日,杨武之在上海与世长辞。杨振宁致悼词时,讲到:
“1971年、1972年我来上海探望他(父亲杨武之),他和我谈了许多话。归结起来,他再三要求我把眼光放远,看清历史演变的潮流。这个教训两年来在我身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我想新中国的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事实以及它对于世界前途的意义,正是父亲要求我们清楚地掌握的。”
杨振宁后来的选择,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2017年,95岁的杨振宁选择放弃美国国籍,加入中国国籍。
这距离他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过去了53年,距离他1957年获得诺比尔物理学奖过去了60年。
需要指出的是,杨振宁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那时的他国籍还是中国。
关于加入美籍,杨振宁曾说,一方面是传统中国文化没有这种长期离开祖国移居他国的观念,觉得这样做就是背叛;另一方面,中国百年的屈辱史,给每个中国人很大的刺激,觉得要建设祖国。
杨振宁觉得,他父亲内心对于他放弃故国,心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他。
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杨振宁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杨振宁是怎样看他自己的一生呢?
1995年1月28日,他接受采访时说: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振宁:《读书教学再十年》
2.《杨振宁传》,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3.杨振宁、翁帆:《晨曦集》《曙光集》
4.知识分子:科学大家杨振宁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