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曹先擢:怎样讲解寓言(下)

发布于 2021-09-25 06:46

寓言五则讲解(下)




                 文|曹先擢

谈谈寓言的特点

第一,寓言是通过某个故事来形象地说明一个道理,它的主题具有鲜明的哲理性。例如我们以上讲的五则寓言,每则都说明了或大或小的道理。
寓言所要说明的哲理,有时作者不明确指明,让读者自己从故事里去体味;有时作者在故事的开头或结尾说明了正意;也有夹叙夹议的。
寓言真正的含义不在故事本身,而在故事所寄寓的道理,因而,我们读寓言就不能只满足于对故事的一般了解,而应通过故事,去挖掘其中的主题思想。我们要注意,同一个寓言故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去说明它。《战国策》所引《画蛇添足》这个故事,是游说之士陈轸为劝说楚国大将昭阳君不要去攻打齐国时讲的。当时昭阳君地位很高,伐魏取得了大胜。陈轸引用了这个寓言故事之后说:你昭阳君今天应该适可而止(即使攻齐取得胜利,官爵已高得无法再提了),否则就如同画蛇人在画完蛇之后再添蛇足一样,不但无益而且有害了。今天,我们读这则寓言,就应该从寓言所表现的总的思想内容去分析,自然不能只取蛇足无用这一点来讲。因此对于古人的解释、结论,要采取分析的态度,对的可参考,不对的要扬弃,努力做到对寓言主题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主题的哲理性,决定了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或者是歌颂的对象,或者是讽刺嘲笑的对象,后一种情况居绝大多数。有些寓言,就故事本身来说,主人公是中性的,没有什么好坏可言,但后来多变成坏的被嘲讽的对象。例如《狐假虎威》中的狐,它假借虎威,制造了百兽害怕自己的假象,原也只是为了逃避被吃掉的命运,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后来,人们对这个形象就不取这个意义,而把它作为假借他人之权势去欺侮弱者的代表,成为一个被讽刺的艺术形象。其他的文学故事就很少有这种情况。

第二,寓言是通过故事这种形式来表现的。我们上面学过的五则寓言,每则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因此,寓言有时又称寓言故事,或径称为故事。
寓言故事在写作上有些什么特点呢?我们认为启示性是寓言故事在表现手法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寓言故事的优劣,不仅在于它所说明的哲理是否是积极的有意义的,更为重要的是看它的故事是否富有启示性。把一个哲理演绎为某种故事并不困难,但要富有启示性就很不容易了。有些寓言,其故事缺乏启示性,一览无余,味同嚼蜡,这样的寓言就不能赢得群众的喜爱。好的寓言则不然,它能给人深切的启发,引人入胜,这“胜”,不是什么“胜景”,而是一种新的思想境界,促使人们去思考,去接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某一哲理。
为了在思想上给人以启发,有的寓言善于揭示生活的逻辑,如《愚公移山》,整个故事建立在这样一个有力的推理上:“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大山可以搬走,人世间还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寓言令人信服地说明了人的决心所具有的伟大力量。有的寓言善于设譬,例如《鹓鶵与鸱》中的猫头鹰担心凤凰来抢走自己的臭老鼠,就很能启发我们去认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种社会现象。“不知腐鼠成滋味,猜疑鹓鶵竟未休”,唐代诗人李商隐直接采用这个比喻来表白自己情怀高洁。有的寓言构思精妙,情节奇巧,常常寄深意于趣事之中,富于幽默感。如《狐假虎威》中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理顺情合,很有风趣。《画蛇添足》中画技高的人画出的反而不是蛇,既是矛盾的,又是合乎逻辑的,促令我们去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荒唐的事情。有的寓言善于揭露矛盾。《韩非子》里有这样一则寓言: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向别人夸耀他的盾说:我这种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将它刺破。过了一会儿,又夸耀他的矛说:我这种矛非常锋利,没有什么东西刺不破的。有人便问道:用您的矛刺您的盾那情况会是怎样的呢?他回答不出来了。这是一个很富有哲理的小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思考余地。我们通常用的“矛盾”一词,就是由这则寓言来的。又如《叶公好龙》中写了叶公对假龙和真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使我们看到事实才是分辨真假的试金石。对寓言来说,启示性是帮助人们认识某种道理的桥梁;我们是通过它达到认识的彼岸的。
寓言在写作上另一个特点是经常运用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方式。寓言故事本身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是作比喻用的。没有比喻性也就没有寓言。至于用比拟的方法,在寓言写作中几乎是不可少的。在寓言故事中,小鸟会说话,小草会思想,各种动植物都成了人类社会的成员。不仅如此,酒瓶、桌子、河流、高山,世界上各种事物,没有不可以人格化的。寓言既然不是写真,它就特别允许夸张,也需要夸张。在《愚公移山》中,愚公一家就凭他们的扁担,可以把太行、王屋二山山上的土石运到渤海之尾,这土方、里程如何计算呢?不要计算了,这是艺术上的夸张,如果真要来核算一下,那就不成其为寓言故事了。从这些方面讲,寓言和童话是极为相近的。
寓言故事和一般故事不同,还在于寓言故事比较短小,情节一般比较简单。它不像其他故事那样具有开始、发展、结束等一个完整的过程。例如《狐假虎威》里的狐狸和老虎以后怎样分手的;《叶公好龙》里的天龙以后走了没有,叶公逃到哪里去了,他以后是否还喜欢龙,等等,这些,故事没有讲,也没有必要讲,讲了就叫做画蛇添足了。也许孩子们会好奇地提出上述问题,这正说明他们还不完全懂得什么叫寓言。寓言故事往往是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而在其他文学故事里一般是不能这样的。
一个寓言如果故事情节太长,就会影响哲理的表现,明代马中锡的《中山狼传》,性质属于寓言,但故事太长,情节复杂,算不上典型的寓言。
故事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因此寓言虽然是虚构的,但却要把它作为一个真实的事件来写。古希腊的寓言,在开头时最喜欢用“有人说”,接着就用第四格来写。我国古代的寓言也有类似的特点。例如《叶公好龙》寓言中的天龙属于子虚乌有的,但叶公却有名有姓。《画蛇添足》开始说明故事发生在楚国,画蛇比赛是怎么引起的。《黔之驴》中写了驴的来历(像“船载以入”这样的细节都写了),以及为什么要放它到山下。这些细节并非可有可无的,它加强了故事的说服性和感人的力量。试想,要删掉这些,故事的实感就会减弱,会影响到故事的效果。

第三,寓言故事的题材十分广泛,这也是寓言的一个特点。例如《画蛇添足》取材于人事的故事,《鹓鶵与鸱》《狐假虎威》《黔之驴》取材于动物,《叶公好龙》则是把人与龙混合在一起写。还有取材于虫类、植物,等等。
寓言故事以取材动物的最多,现在就这个问题讲一讲。
寓言故事的主人公许多是动物,中外都是如此。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上面谈到寓言的故事简短,因此故事里没条件再刻画性格,这要求故事的主人公一出场就有明显的性格特征,这样,某些动物就成为理想的对象。例如老虎代表了凶猛的性格,狐狸代表了狡猾的性格,驴代表愚昧蠢笨的性格,等等,一提到它们,我们就会联想到这些性格。《狐假虎威》正是利用了它们性格的特点来表现主题的。我们如果不用狐狸与老虎,而改用两个这样性格的人来代表,那么刻画这两个人的性格就要花去许多笔墨,势必喧宾夺主,影响寓言主题的表现。其次,动物一出场,人们一看就明白故事本身是假的,从而把人们的注意点引到故事的寓意上去。最后,动物的拟人化,使故事变得生动有趣,使人们体会抽象哲理时,觉得隽永有味。
第四,从寓言的来源上讲,寓言有一些是文人创作的,但大部分是民间集体创作的,它属于民间文学范围里的东西。我们读古代寓言,常发现同一个寓言在不同的书里出现,(如“叶公好龙”这则寓言,也见于《申子》,内容相仿。“狐假虎威”又见于《新序》。)其中最大的可能就是它们皆采自民间。即使作家个人创作的,其创作素材也多与民间文学有关。柳宗元的《三戒》,他在序文里说,材料是从乡客那儿听来的。
寓言植根于民间文学的土壤里,它带有明显的民间文学的特色,如构思精妙,想象丰富,语言质朴等,在内容上常常反映了人民的意志和感情。

本文节选自叶圣陶、吕淑湘等著,张攻非主编《大师教语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来源:木铎语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