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阅读︱“井在南河下”之一:公共井

发布于 2021-09-25 16:17

作者︱曹阳春

选自︱文汇出版社《家住南河下》(2015年12月版)

公共井

丁家湾一带,以前很热闹。四个省的盐商,日常办公,都在这里。街面上,招幌如云,商旅比肩。入了夜,满目所见,是妓院的红烛,是忙碌的车夫。而将这一切,稳稳连在一起的,不是银两,不是美女,反倒是一口井,一口叫滚龙的古老大井。

井在巷口,最初的主人,姓符,一个做开水炉生意的。后来,被高氏接管,成了公共井,成了百户同饮的良泉。井口很大,是一般井的两到三倍,五六个人同时打水,一点都不拥挤。上百年来,周围居民,少病少痛,人们都叫它吉祥井。

高先生,是这口井的大管家。吊桶、绳子、滚龙,都是他置办,都是他维修的。那滚龙,摆在架子上,左边一只桶,右边一只桶,一上一下,借助力学原理,轻松活泼。井的安全,水的清洁,甚至近旁的秩序,也都由他负责。老高与井,是不可分的连体。

百姓来提水,分文不取。一些大户人家,不愿排队,不愿放下身段,老高就挑上门去,一担水,要么一分,要么两分,象征性收费。每年正月初二,老高能赚些钱,这一天的水,是元宝水,是发财水,少则五分,多则两角,都是大数目。

滚龙井的水,在四周街巷里,那是最好的。流水不腐,这是一句老话,打水的人越多,味道就越甘甜。不少人家,也有小井,但那水,偏黄,入口也涩,凡做饭饮用的,还得跑这儿来。官人、妓女、商贩、平民,不论身份高低,不论财富多寡,喝的水,都一样,没任何区别。

井大,水源又足,遇到火灾,自然是个宝。救火会的人,常推一辆木制消防车,急匆匆赶来,打水,灌水。那些年代,一旦遭火,井便是肩膀,厚实的肩膀。但这滚龙井,也不是惟一寄托。东边的大树巷,十几年前,一户人家失火,邻居用小木捅,去隔壁井里打水,水质是差了些,但灭火的效能是无异的。

大树巷的井,至少两三百年了。我遇见一位鲍姓女士,五十多岁模样,她说,她祖母的祖母,就是吃这口井长大的。直到今天,井的旁边,依旧妇人不断,都在用白铁桶,叮叮当当打水。

鲍女士家里,有一老式书橱。书橱中央,摆着一张照片,她祖母的。鲍女士说,祖母去世的时候,年近一百,她最最牵挂的,是这口老井,这口伴她一生的命运之泉。祖母朝向井,照片里,满是不舍。

同样被珍藏的,还有一口井,大描金巷里的。那井,已废弃二十多年了。在我寻访的众多古井里,它是个特例。井圈完好,四周的水道完好,甚至连井里的倒影,依旧清晰。之所以成了死井,是因为被污染了,被现代的排水污染了。

从丁家湾往南,没几步,就是古运河了。河里,很冷清,当年运盐的船,一艘也没有。官府的、青楼的、做买卖的,所有大喧大闹的人,如今都默然沉寂了。岸上的井,虽在,但绕井的故事,却稀薄了很多。

-阅读-

用文字的力量陪孩子成长

-作者-

曹阳春,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扬州市杂文学会副会长,小骆驼亲子游工作人员,曾出版散文集《雨中的酒气》《独上齐云》。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