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素材!“双减”需要标本兼治

发布于 2021-09-25 20:28

 “双减”减不了基础教育之痛

作者|刘恩樵 
来源|魏书生研究院

先说两个笑话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军士在战场上受了伤,胳膊上中了敌人的一支箭,请外科医生医治。只见这位医生不慌不忙,打开医疗箱,取出剪刀,挨着军士胳膊的皮肤,“咔嚓”一声,把箭杆剪断,就说:“好啦!”军士和伺候的人都说:“医生,箭头还在肉里哪!”外科医生摆摆手说:“那是内科医生的事,找他们去吧!”

第二个故事:一个人因持续发烧去医院看病。医生得知病人发烧了,于是开了退烧药就嘱咐病人回家吃药就是了。病人回家吃了退烧药后烧退了。可是,不久又发烧了,又来到医院就诊,医生得知病人发烧就又开了退烧药嘱咐病人回家吃药。就这样,反复了多次,病人还是持续发烧不见好转。后来又去医院,检查后发现,这个病人体内患有大疾。

这两个小故事说的都是医生,其实,不是在有意讽刺医生,而是借事说理:治标更要治本。


治标不治本为下策,标本兼治是良方。那么,既然说解决基础教育的学生学业负担的顽疾,“双减”只是治标,那治本之策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很高端,很庞大,很复杂。这还需要“肉食者谋之”,我坚信“肉食者不鄙”!“双减”之后会有诸多的治本措施出台并落实的。我就不相信,“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中国人解决不了教育问题?经历了100年风雨考验的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难道解决不了教育问题?

但是,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角度来看,匹夫也可“间”也。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就如何解决学生学业减负的问题,我就像是一个菜鸟级的棋者,看不出几步来。然而,还是想说说我的思考。想得对不对是一回事,而想不想又是一回事。我愿意积极地来想一想。

依我看,“双减”措施的落实与起效,要有两个配套的治本措施:近者,要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尤其是课堂教学的质量;远者,要转变民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以及提升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地位。

先说提高学校课堂教学的质量。这里不讨论具体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与方法,重点说说学校课堂教学的效益与“双减”的关联意义。

教师为什么要给学生布置很多的作业?家长为什么要送孩子去补习班上课?目的还不就是想让学生多考几分吗?就是这么简单。

之前,一方面是靠增加学生课外训练的题量,就是所谓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是靠校外培训机构的补习,既增加训练的题量,又增加训练的时间。现在,“双减”把“箭杆”剪断了,增加训练的题量与时间被“减”掉了,留在体内的“箭头”怎么办?分数怎么才能提高?

在“双减”的政策下,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消极之路,就是对“双减”政策阳奉阴违,表面减轻,实际不减,等到这阵“双减”之风过后,依然是涛声依旧,拿着“作业多、上补习”的船票继续登上高分数的客船。另一条路是积极之路,就是真正地落实“双减”,而把提高学生分数的希望寄托在学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上。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势必会带来学生分数的提升。俗话说:“君子爱财,生财有道!”我们所期待的自然是后者的积极之为。

这里,顺延说两个问题。一是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有没有可能提升?回答是肯定的。当下,改革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理念是有的,方法是有的,案例也是有的,但是,问题在于许多的学校以及教师不能很好地接受与实施,总是因为“等不及”、“怕麻烦”、“不习惯”等心态而拒之。课堂与其他一些事物一样,不改进,不求变,不创新,怎么能有新效益高效益?就连种田都讲科学种田提高产量,炒菜都讲烹饪技术,提高口味、丰富营养,课堂教学怎么能死守着传统?“死守”的结果就是“守死”。课堂效益不高,那就只能靠多布置作业、靠放学时双休日去补习机构了。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结,那将成为死结;“双减”也就会在不久的将来“流产”。毕竟,人民对美好“分数”的向往在当下还是硬道理。


另一个问题是,“双减”的“减”是“减少”的“减”,“双减”不是“双除”。这意思是说,作业还是要有的,不是废除作业;校外培训机构还是要有的,不是要彻底取缔。作业要有,但是要适量,要精选。适量以控制量滥,精选以控制质烂。当下的学生作业负担中,有很大比例是无效作业造成的。培训机构要整改,这是正确的。要严把入口关,严控过程管理关,取缔不规范的。这是必要的。现在校外培训机构乱象丛生,当治!但不是全部取缔,作为把校外培训机构作为学校教育从因材施教层面来考量与实施的一种积极补充,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再说,提升学校课堂教学的质量,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对所有人都能有效提升的事情,也不一定保证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这样,规范的校外培训机构就是一种很好地补充了。

就提升学校课堂教学效益的问题,综合起来看,“双减”的积极的治本措施是需要切实提升学校课堂教学的效益,但是,俗话说得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也很复杂,更需要过程,面对各种类型的学生,也有其困难。因此,规范的校外培训机构也有其价值。总之,有效落实“双减”,提升学校课堂教学质量应该是治本之策,必须予以重视且尽快落实措施与行动,否则,“双减”或许短命。

“双减”政策下,提升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是近策,是浅层之“本”。远策与远层之“本”,在于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分数,让家长尽量地消除对孩子教育与未来地焦虑。


近日读到《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28期上的文章《教育改革与个性选择:中考定终身“》。文章中,记者以事实陈述为主要方式展示了湖北省仙桃市县域教育的生态,基本事实就是“学生想方设法择校,学校千方百计挖人”。这种教育竞争、家长焦虑的局面,可以说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缩影。家长们有一个基本的思维:初中毕业不能上职业高中,一定要上普通高中;能上普高,还要上更好最好的普高。试想,在这样的竞争与焦虑下,仅仅靠“双减”的举措,无论你如何严厉,都是无济于事的,甚至,“双减”政策根本就无法落地!

有人说,现在的中小学教育被家长绑架了。这话不是没有道理,事实就是这样。家长向孩子要分数,政府为了让老百姓满意也向学校要分数,学校对家长的高要求有时候也是无能为力的,只能拼命挤压教师,教师传递压力来挤压学生。这时,校外培训机构也就乘虚而入了。

我们不妨来倒推一下:家长与社会为什么如此看重孩子的分数?还不是因为想靠分数上普通高中,继而上大学吗?家长又为什么要让孩子上高中上大学?不就是期望孩子将来有好工作、高收入、有面子吗?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那么,问题来了,落实“双减”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回应家长的这些愿望。不然的话,人民不答应啊!对“双减”政策,人家老百姓不接受啊!

这里,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考量,家长对孩子未来所期待的实际上是两个层面,一是物质的,收入要高,二是精神的,要有面子。这也许就是长期以来左右中国基础教育的症结所在。那么,我们就要从这两点入手,治这个“本”,提出治本远策。

那么,远策是什么呢?就是要转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大力发展与优化职业教育。在初中毕业,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而在职业高中里,也有非常优质的学习环境与良好的学习秩序,在职业高中期间,能够学到与社会紧密结合的有用的技术。职业高中毕业后,社会用人机制也对其一视同仁,有适合的工作,且也能有较高的收入。另外,社会也要加大力度宣传与提升平凡劳动者的职业荣誉感。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让百姓真正看到上普通高中与上职业高中在同等条件下具有一样的物质待遇与社会地位。

当然,这样远策的落实需要时间,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更需要国家的政策引导。这是远话,也是后话了。

回到本文的题目上来。我说,“双减”减不了基础教育之痛,它只是捞痒。要想“双减”真的见效,还要倒逼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倒逼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倒逼社会与政府切实回应百姓需求,拿出相应的政策引导,让普通劳动者有好的收入,有好的“面子”。

面对中国基础教育的积重难返的深层次顽疾,但愿“双减”只是一个导火索,它能引爆基础教育的一场革命。(转自 化言樵语)

精彩分享

缔造全班100%通过&多个第一上岸

分享|本科生上岸深圳教师校招

南山第一上岸,深圳赴外秋招总结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