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川太守黄霸治理政绩全国第一丨森读通鉴239

发布于 2021-09-26 13:20

(共计862字 | 阅读时间3分钟)

宣帝元康三年(戊午,公元前63年)

4 颍川太守黄霸下令:各驿站及基层乡官都要养鸡和猪来赡养孤寡老人和穷人。后来,他又推行教育条例,设置父老(处理乡村公共事务的官职,通常由当地有名望的老人担任)、师帅(表率、督学官员)和伍长(基层治安官员),并在民间推行。劝勉百姓行善防恶,耕田养蚕,勤俭节约,注意储蓄,种树养猪,不要把钱财浪费在没用的排场上。

黄霸治理的地方事务,看上去跟米粒、盐粒一样琐碎而细密,他却能集中精力贯彻推行。接见下属官吏和百姓时,他总能从谈话中找出问题,并用他知道的其他事情旁敲侧击,非常聪明且能认清事情的真相。下属都不知道他怎么什么都清楚,因此都说黄太守是神明,一丝一毫都不敢欺瞒他。奸猾的人,在颍川混不下去,都跑到其他郡去了,盗贼也日益减少。

对于下属官员,黄霸首先会进行教育感化,如有不遵从的,才会再施加惩罚,并努力让他们不再犯错误,不会轻易更换他们。许县县丞(县令的助手,相当于县政府秘书长)年老多病,耳朵也聋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县乡的官员)汇报说要辞退他。黄霸说:“许丞是个廉吏,虽然年老,还能够拜起坐迎,只不过耳朵不太灵便,有什么关系!”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如果频繁更换官吏,送旧迎新,是一笔费用。还有就是在新旧交接之际,奸吏趁机藏匿档案,盗取官家财物,公私耗费甚多,而这些费用最终都转嫁在老百姓头上。新来的官吏未必贤能,甚至还不如原来的,反而添乱。所以治理之道,不是要那官有多好,只是要排除太坏的人。”

黄霸外表宽厚,内心明察,深得官吏和百姓的心,颍川郡的户籍居民每年都在增加,政绩考核全国第一。汉宣帝征召他担任京兆尹。但过了不久,因为被指控犯法,黄霸接连遭到减薪处罚,最后被皇上贬回颍川担任太守。之前的俸禄是二千石,被贬回颍川后,只剩八百石了。


相关阅读

观历代兴衰,识人事臧否—读《资治通鉴》的意义丨森读通鉴1
通鉴注我—读《资治通鉴》版本的选择丨森读通鉴2
韩赵魏三家分晋:治乱分野丨森读通鉴3
智伯的覆亡:亡于才胜于德丨森读通鉴4
豫让漆身吞炭:士为知己者死丨森读通鉴5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