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了怎样的考验?谈及神舟十二号航天员,杨利伟说:非常心疼

发布于 2021-09-26 14:35

十点英语课堂
一起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384篇原创内容

2021年9月17日13时34分,在太空滞留了三个月之久的神舟十二号太空船成功返回,正式宣告中国航天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鲜花与掌声的背后,中国航天领军人杨利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你要是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你会很心疼他们。

超高风险的航天发射

航天发射时,航天发动机产生近千吨的推力,以五倍于地球的重力加速度,将航天人推向太空。

巨大的振动、无处不在的噪音,再加上火箭的燃料罐实际上就是一个威力无穷的大炸弹。

而火箭上唯一一个救援措施——逃逸塔,将在火箭发射120秒后分离。

在这之后,航天员只能祈祷火箭在制造过程合规、地面检查流程完整、天气状况稳定并且太空中不会存在什么肉眼不可见的太空垃圾。

在长达数分钟的发射流程中,航天员承受着巨大的生理与生理压力:毕竟只要有一个螺丝出现问题,数百吨的燃料将瞬间把整枚火箭炸成一朵烟花。

这并非危言耸听,载人航天发射任务曾经被形容为“划着洗衣机横渡大西洋”。

载人航天技术不成熟的时期,美苏两国宇航员都曾先后为了人类的航天事业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现在我们都记住了前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但是实际上加加林一开始只是邦达连科的替补。

1961年3月23日,邦达连科在训练舱内训练时,电极板短路火花点燃了消毒用的酒精棉球,导致舱内发生大火。

邦达连科当场被烧成重伤,抢救十小时之后不治身亡。

1967年1月27日,美国 “阿波罗1号”飞船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模拟发射训练失败,舱内大火,航天员格斯·格里索姆、 爱德华·怀特和罗格·查菲丧生。

1967年4月24日,苏联宇航员弗拉基米尔·科马罗夫驾驶的‘联盟”号飞船返回地面时减速伞未能打开,飞船坠毁,宇船员丧生。

我甚至找不到弗拉基米尔·科马罗夫的照片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73秒后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牺牲,其中包括中学女教师克丽斯塔﹒麦考利.美籍日本人埃利森·鬼冢,其他5人分别是弗朗西斯·斯科比、迈克尔·史密斯、朱迪斯·雷斯尼克、罗纳德·迈克奈尔和格雷戈里·贾维斯。

全世界的人民都在电视直播中目睹了这一幕,航天的危险与残忍被展示得淋漓尽致。

人类航天技术发展不过短短60年,复杂的设备、恶劣的环境、封闭的空间,任意一点失误都能将航天员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危机四伏的太空环境

这次神舟十二号任务中的重头戏就是在空间站滞留三个月,并且在机械手辅助下完成超长时间出舱任务。

这也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次。

由于世界航天界对中国的封锁,我们即无法获得别国现成的数据,也没有办法在国际空间站这种成熟的平台上试试手。

没有人知道空间站的设计,能否保证航天员三个月的太空生活无恙。

一旦急性辐射效应发生,在缺医少药的空间站环境下,航天员注定凶多吉少。

美国航空航天局认为,空间辐射可能成为人类深空探测的最大限制因素,并将其概括为致癌、免疫系统损伤、退行性变(心血管系统、白内障等)、辐射综合征等损害类型。

太空辐射暴露带来的风险是宇航员参与国际空间站任务的一个重要问题。相同时间内,航天员在太空所接受的剂量比地面人员接受的吸收剂量高出一百多倍,并且多为高能重离子,其生物损伤效应更明显。

数十层加护的仓外航天服

并且在神州十二号任务中,存在大量出仓活动。

航天员出舱活动过程中,遭遇太阳风暴等高能粒子事件的概率是很高的,可导致急性辐射效应发生。

地表的急性辐射现象

除却生理上的危险,长期低重力与狭窄空间对心理上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随着载人航天的不断发展,已有文献记载了航天员许多心理障碍以及身心反应,包括记忆和注意力减退、衰弱易疲劳、睡眠障碍、焦虑抑郁、动机改变、幻觉、妄想、强迫症等,部分属较严重的心理障碍。

在太空飞行过程中,航天员需要在隔离、狭小的舱内完成多种复杂精细的操作任务,多类不确定因素 (如遭遇太阳风暴、流星划过及仪器突然失灵等)都会给航天员带来极大的心理挑战。

航天员在面临巨大压力时,其身心反应、心理应激、人际沟通等方面都容易出现适应不良的问题,进而损害其工作表现,甚至危及任务的完成与他们的生命安全。

极尽严苛的航天训练

航天任务同时兼顾了科研与宣传属性,更加要保证各个阶段的万无一失。

而复杂系统中最不确定的因素就是人类本身,航天员在地面的所有训练,都是为了剥离人类本身的脆弱属性。

根据杨利伟的回忆:当年航天员预选是由原国防科工委和空军联合组成的选拔领导小组,按照一系列条件,从全军现役飞行员中进行筛选。

条件中包括有坚定的意志、献身精神和良好的相容性,身高160厘米至172厘米,体重55公斤至70公斤,年龄25岁至35岁,歼击机、强击机飞行员,累计飞行600小时以上,大专以上学历,飞行成绩优良, 无等级事故,无烟酒依赖症,最近三年体检均为甲类等。

符合以上条件的总人数是1500 多人,之后调阅这些人的全部档案,并作全面情况调研,确定886人参加初选。

在青岛体检后,身体条件和知识水平看似无可挑剔的飞行员,可能因为一个小问题就被刷掉了。大部分人在这一关被刷下来, 886人变成了90人。

然后,从90人中又筛选出 60人,到北京接受再次体检,也就是复检。

这次复检环节结束后,又淘汰了 20人。

总结

而测试这些生理功能的仪器也是五花八门。

比如在离心机上飞速旋转,经受7倍于体重的超重, 测试胸背向、头盆向的各种超重耐力;在压力试验舱,要仿照上升到5000米、10000米高空, 5000米是为检查耳气压功能和低压缺氧耐力, 10000米是为检查减压病的易感性;在旋转座椅和秋千上检查前庭功能,要进行下体负压、立耐力、心理功能等测试。

在这些航天员入选之后。当时体检的每一项, 都成了他们的日常训练科目,需要坚持到上天的前一周。

总结

可以说从人员选拔到地面训练,从航天发射到空间作业,航天员的每一步都经历了常人无法忍耐的考验。

在提及神舟十二号任务时,杨利伟讲了一个细节:这三个人在天上光拆卸螺丝就干了一千多回,空间站没有保养手部的工具,他们回来的时候手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作为中国特级航天员,中国航天第一人个中心酸杨利伟有怎能不了解呢?这也是为何杨利伟要讲:心疼我们的航天员们!

神舟十二号圆满收官,向我们最可爱的三位航天英豪,致敬!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精彩推荐

1. 宇航员的辛酸,鲜花和掌声只是表面,三大危机才是不可逃避的事实

2.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一只狗,目前依然漂浮在太空

3.  中国航天员刘伯明出舱后,拍到这一罕见画面,网友发出感叹

4.  苏联宇航员遭遇外星生命,双方相距不到100米,尝试交流三小时?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