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丑石文化
发布于 2021-09-26 23:34
丑是人与客观事物的一种否定性关系,丑是人类实践中不健全、扭曲、负面意义的事物。为什么负面的事物还值得我们津津乐道?通常都认为中国传统的赏石文化,其美学特征是“审丑”而不是“审美”,进一步说就是在审“丑”的过程中发现美,或者是审“丑”之“美”,“丑”之极致就是“美”。不论是“现代美学”观点还是“丑石观”都是形而上的内容,偏于抽象,拒普通赏石爱好者于门外。
《现代美学》有很多的解释,比如:①丑和美是相对的,最美的手,在显微镜下也会显得很可怕;②丑和美的角度不同,在篮球场美的东西,在足球中却是丑的;③丑和美是对立统一关系,丑可以转化为美,“化腐朽为神奇”;④丑和美具有两面性,小丑把肉体丑赋予灵魂美,典型的如《巴黎圣母院》中面貌丑陋却内心善良的卡西莫多;⑤在审丑过程中能产生美,这也是当代灾难片、恐怖片大行其道的原因。
著名的清华大学服装秀是审丑还是审美还真两说。
话说回来,我们把中国古代的“丑石观”来缕一缕,看看这个“丑石”美在哪里::最早“丑”的记载来源于苏东坡“石文而丑,丑到极处,便是美到佳处”的说法,发展到清代郑板桥明确为“丑而雄,丑而秀”,“陋劣之中有至妙也”。具体为什么“丑到极处便是美”,“陋劣之中有至妙也”?如何在审“丑”的过程中发现美,如何审“丑”中之“美”?多数在“怪石耐人寻味,让人产生遐想,让人百看不厌”的层面上不能自拔,很少有人去深究具体含义。你要实在追问的话我就说“石不能言”,需要自己慢慢悟。
石丑为美,“陋劣之中有至妙也”是最不好理解的,丑与美欣赏的角度不同,结论大不一样,我们试着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诠释中国古典赏石的“丑石文化”:
①形式观:中国古典美的精华就是“对称美”,比如古典的建筑都是对称美,如故宫、孔府、四合院都是对称美。而奇石产自大自然,经地质作用,水动力作用和风化作用,外表没有规矩,与那些循规蹈矩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相比较,没有固定的模式,不规则就是丑。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没有方圆,看似凹凸不平,蛮横险怪,却是从不规则中让我们出乎意料。越是出乎意料越是美,越是显现出特异,越是自然就是美。
这里的“丑”更多的体现了“奇、怪和出人意料”,越是自然,越是显现出特异,这里的丑,我们理解成不规则,无拘无束,自由的美。这是立场不同造成的。丑为奇,奇为美,这时候丑就变成了美。
②立场观:“丑”最早见于北宋苏东坡提出的。苏东坡,名苏轼,少年勤奋好学,博通经史,二十岁中进士,入朝为官二十余年,后因因受文字狱牵连,被捕入狱,坐牢103天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在朋友的帮助下,在黄州城东坡地申请了一块荒地,带领家人躬耕求食,“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石文而丑”的说法就是在他处于东坡的时期提出的,当苏轼变成了东坡,这时候发现落难的“丑”是自然的,无拘无束的,然而也是自由的,潇洒的,彻底摆脱了循规蹈矩的美。这就是立场不一样造成完全不同的观点。
③精神观:
我们来看一个故事:大山深处有一块凹凸不平,很不规则的石头,奇丑无比。孤零零呆在大山里,经受着亿年的风吹雨打,坦然接受着日晒雨淋。也不知过了多少年,这天,一个叫卞和的人来到大山,一眼相中了丑石。
便把丑石带回家,经过多少挫折,甚至,为此失去了双脚,后来却发现这是一枚价值连城的玉石,为了纪念这位发现者,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和氏璧”。和氏璧是拉长石,是燕山运动抬升的产物,至今至少已经在大山中存在25亿年了,一直经受着风吹雨打。而它被发现时是战国时代,消失在后唐,石敬瑭借契丹兵灭后唐,李后主抱玉跳楼,人玉共焚,从此下落不明。和氏璧总共在历史上出现了1600年。1600年的“美丽”与25亿年的“丑石”生涯相比较,如果拿人的一生能活100年来换算的话,一生仅仅风光了不到20秒,但是却留给了历史美丽的传说和价值连城的美玉。和氏璧的几乎一生都是在隐忍中度过的,但是它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美丽。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生中总会有一些不公和不顺,一个人的才华、能力不被了解,不被赏识,得不到提拔重用,有时还会招致些误会、曲解甚至诽谤、攻击。在这种情况下,不生气,不抱怨,不恼怒,继续行善积德,探求真理,丝毫不在意自身的毁誉,这才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这种品质就是宽容、博学、容忍。容忍是一种风度,也是一种气节,它代表着一个人的素质、涵养、性情。容忍不是为了风平浪静,只是为了积水成渊而神明自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说:“宽容是人类最完美的行为”。
郑板桥为民请赈而去官以后,仍如磐石般坚强隐忍,不颓废,不气馁,以卖画为生,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极多,很多流传极广的画作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不论是苏东坡还是郑板桥,他们都有辞官务农的经历,在回乡务农的过程中他们该发光发光,该发热发热,没有因此而怨天尤人,该怎么干还怎么干,心平气和,一如既往。就像石头一样忍受误会、在沉默趋于成熟、完美,最终留给人们的诗、书、画远多于也好于他们的在任时期作品数量,也好于之前作品的质量。不公既是对一个人的一种考验,有时也是一种新机遇,这种机遇改变的可能是这个人一生青史,他们能够发光发热都源于他们在“丑石”阶段的厚积薄发。
“石不能言”就是表达了石头的“隐忍”。陆游《闲居自述》“自许山翁懒是真,纷纷外物岂关身。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陆游《小山堂》:“石不能言意可解,问我胡为怜寂寞。”元顾瑛《拜石坛》“爽鸠之乐古所云,石不能言谁与论。”
陈明远《奇石四妙》:“问之无语,叩之铿锵。宠之不惊,辱之仍安。无市井铜臭之气,有醒脑怡情之乐,可叹!”这其中的一妙“宠之不惊,辱之仍安”,就是“忍”。还是北宋号称为宋诗“开山祖师”的梅尧臣《咏园中丑石》说得最直截了当:“君家太湖石,何从太湖得。……以丑世为恶,兹以丑为德。”太湖石,你们都说丑,我就是觉着丑是一种品德,这种品德就是“宠之不惊,辱之仍安”,自古以来“隐忍”“谦让”的传统美德。“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所忍才能有所成。
有容乃大。蔺相如三让廉颇,最终廉颇负荆请罪,“忍”是一种气度和大格局观。韩信忍胯下之辱而终以封王拜将;勾践卧薪尝胆而以三千越甲吞吴。张良圯上拾履,传授《太公兵法》,成为满腹韬略、智谋超群的汉朝开国名臣。
需注意的是,忍让不是懦弱,懦弱是缺乏自信,精神萎靡,潜意识驱入奴性,失去了前进的生命原动力的特征,和石头精神完全背道而驰。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在“丑石”时期如清竹劲挺,傲骨常在,能够忍得住寂寞,抓的住机会。在“美石”时期如兰花高洁,又不骄不躁。所以我们说,忍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品德,这就是“和氏璧精神”所以说中国古典赏石中的“丑”就是“容”或者“忍”精神品质。
石头是丑的,它代表的精神境界是高尚的,“石有五德”它代表着“勇、廉、义、智、忍”的高尚品质。通过“瘦、漏、透、皱、丑”的感性传统赏石观念的分解,“丑石文化”的本质是精神层面对石头品德的理解,于是我们对应的形成了“勇、廉、义、智、忍”的丑石文化精神,我们誉为“石有五德”,这种奇石精神这才是从古至今以陶渊明、李白、苏东坡、郑板桥、蒲松林等为代表的士大夫、文人墨客赏石、好石、嗜石的真谛!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