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在“有效沟通”吗?

发布于 2021-09-27 04:51

写这篇是最近在得到听了一门课“跟熊浩学沟通”后,想分享一下如何提高“说服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太多场合需要“说服”能力了,家庭成员之间,工作同事之间,演讲中,社交活动中,销售中,宣传活动中,等等等等。

怎么来定义“说服”?

说服实际上是一种对影响力的调动。当我们没有控制权,我们便需要去使用说服。

当你希望对方做出配合或行为的改变,但遗憾的是,你没有办法向对方施加控制,没有办法操控,于是我们便只能退而求其次,对对方施加影响。

所以,说服也被称之为“非职权影响力”,所谓“非职权”,其实是原因,我们没有上下级的关系,而“影响力”是我们处在这种情境中不得不采取的对话策略。

如何说服?

我们从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分别是“策略”和“框架”。

策略

大致分为两种,强调理性的中心路径,和强调感性触动的外围路径

所谓强调理性的中心路径,你之所以接受我的建议而被我影响,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讲的内容有道理,它其实是个偏理智的判断,而一个论证真正成立,它必须包含两个基本的条件,叫前提为真,逻辑有效。

那么强调感性的外围路径是如何帮助我们说服别人的呢?

请记住一句话,让对方喜欢你!

如果对方喜欢你,那么就更容易被你说服。这里有一个让人讨喜的3A法则。

  • Appreciation, 赏识。
    “赏识”其实是看待这个世界的积极视阈。从积极的视角去看待世界,你会发现跟你发生对话的人的身上,实在有太多的东西可以被我们赞许,可以被我们赏识,从而建立起对方对你的好感。所以在真正沟通的过程中,在可以赞许对方的时候,我们其实都应该给对方赞许。

    运用“赏识”进行说服的一个经典案例就是来自陶行知先生的一个故事。

曾经有一个男孩用泥块砸了自己班上另外一个男生,被陶行知发现之后叫到办公室。

陶行知从口袋里拿出第一块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到了。

接着拿出第二块糖,说这也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的时候,你立刻就停住了,说明你尊重我。男生有些惊讶,甚至还有些不好意思。

经过简单的攀谈,陶行知说:“我了解过了,你打人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你正直善良,有意愿跟坏人做斗争,这应该得到奖励。”男生有些感动了,他也有些后悔,说,校长我错了,无论如何打架都是不对的。

陶行知非常满意的笑了,又拿出最后一块糖,说,你能正确的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我再奖励你一块作为奖励,我今天已经没有多余的糖了,所以我们的谈话可以结束了。

  • Autonomy, 授权性的话语习惯。

    如果对方在整个对话中对局势完全没有控制,对方就会非常不舒适,也不会喜欢你。当我们创造选择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在尊重对方对整个话语决定权的控制,而如果对方获得了这种控制,他就会更喜欢你,也更容易被你说服。

  • Affiliation,相似、顺应。

    我们更喜欢跟自己相似的人。如果你能跟你的沟通对象保持某种程度的顺应与雷同,对方将更喜欢你。

    这里的有两个维度的相似。

    • 结构性相似。就是我们的背景当中曾经的那些重叠,如过往经历,家乡等。

    • 个体性相似。我们既然无法选择背景的重叠,那么我们可以有志趣上的交织。

    所以,如果我们在跟对方沟通的时候,发现有背景的交织和喜好的重叠,对方将更加喜欢你。

    总而言之,3A法则是试图帮助你,去强化沟通对象对你的喜欢,从而增进你的说服。

其实,喜好只是说服的外围策略中的一个,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看来,外围策略可以被概括为六个重要的的要素。

  1. 喜好。这个我们已经通过3A法则详细讲解了。

  2. 权威。想想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对专家,数据,公众人物产生认同和服从呢?

  3. 从众。这其实是在顺应社会认同,本能不希望格格不入。

  4. 一致人倾向于跟自己已经做出的行为保持一致。

  5. 稀缺。“饥饿营销”就是一种典型的应用。

  6. 互惠。说白了就是“吃人家的嘴软”,如果对方在之前给了你一定的恩惠,我们就会倾向于给对方一个恰当的回报。

所以,如果我们在开始“说服”之前能从以上几个角度去准备,可以大大提高成功的几率。

框架

在我看来,对于解决问题,“策略”是一套方法的集合,想要高效精准的找到合适的策略,我们必须要抓到问题的本质,并提炼出关键有效信息。

这就是我接下来要介绍的这个精炼框架要做的事。我们称之为“人际沟通三角”。

其中“产品”可以理解一种抽象的概括,根据不同的场合而不同,可以是具体的产品,可以是你想要和对方沟通达成的效果,也可以是自己一个小小的需求。

人际沟通三角提示我们在开始一次“说服”之前要思考三个核心问题:

1.内容:你对产品的认识充分吗?你的内容主旨清晰吗?你想讲的全部内容可以概括成主题句或关键词,那些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是否应该删减?

2.需求:你的沟通对象有什么需求?你的表达能否切中,或唤起他们的需求?

3.关系:你做了什么具体的努力,营造了一个和对方友善的对话关系?

根据这个模型,当你在需要演讲、说服、销售、对话、谈判时,只需拿出一张纸,把这个三角形画出来,标明三个端点,写清三条线段,你会明明白白的知道,什么地方还有盲点,什么地方仍需强化。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涉及到具体的沟通场景,内容、需求和关系,不一定同等重要,理论上这是一个等边三角形,但在具体沟通场景中,它可能出现各种变形,有时关系第一,有时需求至上,有时内容为王。这都在具体情境中需要变通的,但是作为一个有效框架,不变的是,这三个沟通维度一直存在,对它们,你都需要建立明确的觉知。

对于如何做好对内容、需求和关系的把握,我会再写一篇文章进行分享。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