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有“空心病”吗?

发布于 2021-09-27 08:31

一位高三考生的妈妈发出的求助: “女儿发给我这样一段话,负面情绪比较严重,我很担心,该怎么办?
 
她的女儿这样写到:

你们知道为什么最近我一直学不进去吗?我心里一直一直憋了太多说不出口的话和不好的情绪,现在一直在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和拯救自己之间挣扎。
 
你们觉得我不应该有调节不过来的情绪,我因此为自己陷入某种情绪感到自责,觉得我无能。
 
有的时候我就会嘲笑自己:你这种人不配热爱学习,你学习漫无目的,你就该每天沉迷网络,你管不住自己的。
 
我真的好羡慕那些有做心理咨询习惯的家庭,我时常觉得自己是不健康、不健全的人。
 
没有一个人可以倾听。我只知道我在高三,没有时间、也不配有这样的感情。在学校也没人会关心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可是忽视不等于消失。那一点点不配存在的心思和黑暗的不愉快都堆积起来,把我的性格改变了。
 
但是我讨厌这样的自己,这不是我想成为的人。
 
不知结果如何。但是我只是想说出来,只是想说出来。

妈妈无助的表示,之前看到有家长求解家庭问题、孩子的问题,没想到这样的事有一天会发生在我自己身上:希望大家帮帮我,看看我女儿究竟是怎么了,我该怎么办?
 

其实在高中阶段,被这样的问题困扰的家庭不计其数。
 
这期间孩子自我意识觉醒,挣扎着与世界“搏斗”的过程却是孤立无援的

孩子说说心里话,家长回应最多的是“你才多大,连社会什么样都没见过呢,哪来这么多感慨,你就是想得太多了,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比什么都强!”
 
慢慢的,孩子也就放弃了倾诉,而家长永远不知道,你们之间的纽带是从哪一个时刻、哪一句你随口的敷衍开始断裂的。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时候,悲剧发生后,家长第一反应是错愕,自己孩子平时看起来乖乖的,没发现有什么问题,怎么就性格大变,甚至走上绝路?

“空心病”正在毁掉一代人

心理学博士徐凯文,是北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他收到过许多学生的痛苦倾诉:“我完全不知道活着的价值意义是什么,每天的生活行尸走肉。”“我过去十几年的日子,好像都是为别人而活着,我不知道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徐凯文老师把这些孩子的症状,称为“空心病”

他们明明前途大好,却强烈感到空虚、孤独、无意义。
 
因为他们被输入的程序是,读书是为了“考个好大学”,而大学也不是为自己考的,更多是为了完成父母的任务,没有时间精力去感受生命、探索世界,与学习无关的思考和情绪,都是应该避开的弯路。
 
就如知乎提问中的女儿所表达的:你们知道为什么在学校我可以静下心来学习吗?因为我和同学们一样靠自己的努力生活着,被老师洗脑着,我一直压抑自己,给自己洗脑我是阳光开朗积极向上的,努力去忽视心里的阴影。
 
可是那团黑暗仍然像一个黑洞,不断的、一点一点的悄悄蚕食着我的快乐。我做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都是想用什么我自己也不清楚的东西,填平那个黑洞,留住积极向上的我。
 
迷茫,没有目标和动力,沉迷网络、游戏、用虚拟逃避现实,但自己也知道这样做不对,因此常常陷入自我否定的境地,这是很多高中生普遍存在的情绪黑洞。
 
负面情绪不停累积,却没有一个能接纳的宣泄口。


心理咨询不是洪水猛兽

考上北大的高考状元都会陷入抑郁的魔爪,千万不要认为成绩好就万事大吉,和情绪健康相关的因素有很多,有时候需要专业人士的介入来判断和疏导。

问题中的女儿就反复提到,“我看了网上北大状元的抗郁史,很羡慕她有看心理医生的勇气。”“我真的好羡慕那些有做心理咨询习惯的家庭,我时常觉得自己是不健康、不健全的人。
 
一定要重视孩子发出的这类求助信号,并且帮助孩子对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树立正确的认识,告别偏见,让他们明白出现负面情绪是正常的,进行心理疏导也是必要的,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让心理咨询常态化,

“谈论心理健康应该像谈论自己的感冒一样正常。”

做“正常的人”

家长不要凭自己的经验去否定孩子,打击他们的倾诉欲望,在他们表达自己时肯定他们的勇敢,每周甚至每天多和孩子聊天,听他们讲一讲“不知道有没有用,只是想说出来”的话。
 
要培养孩子的多元爱好,不要放任他们在虚幻的网络或是无所事事的状态里深陷,观察并引导孩子找到积极的快乐来源,有一天这可能成为在他/她身处逆境时支撑自己走下去的精神避难所。
 
没有健康心理的支撑,很难获得真正的、长期的成功,一个“空心”的人,很难找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失去生活和奋斗的动力和希望。
 
希望每一个人最终都能成长为教育家蒙台梭利定义的“正常的人”:有是非判断能力、正直、快乐、有社会责任感,能够承担压力,也能够探索这个世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予以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