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石头记》第一回文本解读(四)
发布于 2021-09-27 09:09
文本细解:
(一)、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家又将造劫历世,但不知起于何处?落于何方?”
1、近日:乾隆三十七年。
2、风流冤家:乾隆皇帝。“风流”,是帝王之治。
3、造劫历世:“劫”,灾难;“造劫”,制造灾难。“历”,谐音为“沥”过滤;“世”,原意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总和,这里特指天下所有书籍和一切与书籍有关的汉文人。“世”谐音为“史”,那么“沥史”就是对明清历史文献进行过滤篡改。这对乾隆皇帝来说是一个“补天美梦”,但对中华古籍及广大汉文人来说,就是一场劫难。这正是第二回中的“劫生世危”。
4、起于何处,落于何方:说的是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即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二)、那僧道:“此事说来好笑,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甲戌侧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有绛珠草(甲戌侧批:点‘红’字,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一株。那时这个石头,因娲皇未用,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就名他为赤霞宫(甲戌本为“瑕”。甲戌眉批:“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恰极!)神瑛侍者(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他却常在灵河岸上行走,看见这株仙草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得换人形,仅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甚至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都要下凡,造历幻缘。那绛珠仙草也在其中。今日这石得还原处,你我何不将他仍带到警幻仙子案前,给他挂了号,同这些情鬼下凡,一了此案。”
这段话说的是女真人(清人)的起源。明亡清兴的历史,就是一个鲜活的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
1、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
(1)、清人史料:《清史稿》本纪一“太祖本纪”:“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姓爱新觉罗氏,讳努尔哈齐。其先盖金遗部。始祖布库里雍顺,母曰佛库伦,相传感硃果而孕。稍长,定三姓之乱,众奉为贝勒,居长白山东俄漠惠之野俄朵里城,号其部族曰满洲。满洲自此始。元于其地置军民万户府,明初置建州卫。” 清朝统治者的先祖是建州部,而“建州女真,原为居住在黑龙江三姓(今依兰)的火儿阿部。明初,火儿阿部酋长阿哈出,赐名李思诚,任建州卫指挥。永乐八年(1410),阿哈出死后,他的儿子释家奴,赐名李显忠,世袭父职。宣德年间,阿哈出之孙李满住,率部从三姓迁至宁古塔,又迁至婆猪江(今浑江)一带。” (2)“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即“辽西地方、大凌河岸上的‘清’”。明清大凌河之战,为“清”奠定了基础。
公元1631(崇祯四)年农历八月,皇太极亲率十万大军压向大凌河,将明军将领祖大寿所驻守的大凌河城围得水泄不通,并以此为中心打击前来援救的明军势力,最终这一长达数月的攻坚战以大凌河城守将祖大寿率部投降后金而告终。从历史进程的轨迹中也不难发现,后金方面自大凌河之战胜利后其实力一度呈现出跨越式的发展。“大凌河之战”不仅在军事实力上对明帝国进行了一次直接性的削弱,使得明朝政府在辽东地区的精锐部队几乎损失殆尽。而且由于后金方面对于明朝降将的争取力度之大,使得一些诸如孔有德之类的明朝势力产生出了归降于后金的强烈欲望,这也就是后金为何自大凌河之战之后其实力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凌河之战”是后金势力发展过程中一道至关重要的“分水岭”,为其后来能够入主中原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1636年,皇太极正式定国号为“清”。“三生石”,就是一个“清”字的型变。
(2)、《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有一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谐音为“‘三姓’史上旧清魂”。“三姓”,指清人的发源地黑龙江三姓;“旧清魂”,自然是“黑龙江边的三姓(今依兰)的火儿阿部”建州女真。
2、绛珠草:谐音为“降朱草”,即降住了朱姓明朝的一棵反叛之草;草,与林相对,指东北如海洋一样的森林,所以才有“二木头(顺治帝)、林如海(康熙帝)、林黛玉(雍正帝)”。古语有“落草为寇”,旧指逃入山林莽丛之中做强盗。出自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三折:“某今在这宜秋山虎头寨,落草为寇,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这里的“草”,乏指努尔哈赤等清朝的创立者。第十八回中,贾政给贾元春的《启》中有“草莽寒门”,也是这样的意思。
《脂批》有:绛珠(甲侧:点“红”字;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点明了明亡清兴过程中,清人的屠刀带给明人的是血和泪呀!哪有什么爱情?!
3、那时这个石头,因娲皇未用,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就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
(1)那时这个石头,因娲皇未用,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這個石頭”,是指未被篡改的真實歷史。“娲皇”,是指乾隆皇帝。
(2)、“赤霞宫”——朱姓明朝的皇宫。
(3)、“神瑛侍者”——谐音为“神英始者”,即“明英宗、神宗(万历皇帝)、始作俑者”。指清人的发展壮大,开始于明英宗、神宗在位的时期。明神宗执政后期荒于政事,二十多年不上朝,党争长期持续,朝政日益腐败,国家运转几乎停摆。此时东北的满族开始崛起,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被努尔哈赤击溃,从此明朝在辽东的控制陷于崩溃。
①明英宗时期
明英宗(1427-1464) ,1435-1449、1457-1464分两次就皇帝位,其间因土木堡之变被俘,算作“王”。
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儿(1370-1433),曾经做过元朝末年的万户,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授他建州卫都指挥使,其后世子孙一直袭职,直到努尔哈赤起兵造反。满人发展的转折点是1440年建州女真南移,最终定居于赫图阿拉,结束了流浪迁徙的生活,后与明廷交往密切,得到扶持帮助,社会生产力提高,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②明神宗时期
明神宗(1563-1620),于1572-1620在位;
努尔哈赤(1559-1626),其父于1583年被明兵误杀,由此怀恨在心,于1584年统一女真各部,起兵反明。
(4)“神瑛侍者”—— 神宗、英宗的朝臣。这里必须提到的一个人是李成梁。
《百度百科。李成梁》:李成梁(1526年—1615年),字汝契,号引城,辽东铁岭(今辽宁铁岭)人,明朝后期名将。祖上因躲避唐末变乱避于朝鲜,明朝时期回归。
万历初期,灭建州女真首领王杲、子阿台部,数次大败插汉部酋长土蛮、泰宁部酋长速把亥;计杀海西叶赫部首领清佳砮、杨吉砮。李成梁有大将才。在整个明朝将吏贪懦,边备废弛的情况下,镇守辽东30年间,率领辽东铁骑先后奏大捷者十,边帅武功之盛,200年来前所未有。但他位望益隆,奢侈无度,甚至虚报战功,为言官所劾。万历十九年(1591年)罢官。其后十年间,辽东边备益弛。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李成梁复职,年已76岁。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李成梁错将万历初年时由他献议兴建,已“生聚日繁、至六万四千余家”的宽甸等六堡,以“地孤悬难守”放弃之,尽徙其民6万余户于内地。卒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享年90岁,葬仰山之北(今北京附近)。
〈养虎遗患〉:
万历十一年(1583年),李成梁再度发兵攻王杲之子阿台,努尔哈赤父塔克世为王杲孙女婿,死于此次战乱,努尔哈赤与其弟舒尔哈齐被俘。《清史稿》载:“太祖及弟舒尔哈齐没于兵间,成梁妻奇其貌,阴纵之归。”也有野史称努尔哈赤被收在李成梁帐下充当幼丁,数年后方才逃离。《明史纪事本末》则说塔克世虽属王杲一系,但已归附李成梁,因充当这次行动的前驱而战死。所以李成梁将塔克世所遗土地人马派给努尔哈赤,并给都督敕书,令袭都督指挥衔。努尔哈赤后来羽翼丰满,统一女真各部,建元后金之后,报父祖之仇是他讨明的所谓“七大恨”之一。
李成梁晚年与努尔哈赤往来甚密,曾一度有倚仗努尔哈赤之兵袭占朝鲜自立的野心。于边事又常有敷衍之举。只要努尔哈赤表示忠心,即“保奏给官”,甚至“弃地以饵之”,因此被宋一韩、熊廷弼等廷臣所参劾。所以建州势力能够在辽东的崛起,与李成梁的包庇不无关系。
(3)、脂本与脂批:赤瑕宫甲侧:点“红”字“玉”字二。甲眉: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神瑛甲侧:单点“玉”字二。
可见,“神瑛”是指两位“主”,即英宗、神宗两位明朝皇帝;说他们“有病”,是指两位明朝皇帝在位期间,忽略了关外满人的发展壮大,以致招来“南直之祸”,把大明朝灭亡了。明英宗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削弱了对关外满人的控制;明神宗执政后期荒于政事,二十多年不上朝,使明朝逐渐走向衰亡。东北的满族就在此时开始崛起,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被努尔哈赤击败,自此始明朝对辽东的控制逐渐陷于崩溃,埋下了明亡清兴之祸根。
4、他(神瑛侍者)却常在灵河岸上行走,看见这株仙草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得换人形,仅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甚至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
(1)他(神瑛侍者):指英宗、神宗在位时期的明朝官员们。他们对于满人的发展壮大也是有责任的。
(2)女体:即女真人的一个集体。也是“努体”,指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3)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指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的祖、父被明军误杀,年方二十五岁的努尔哈赤索报父仇未果,遂怀恨在心。自此用祖、父所遗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开始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战争,至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时,努尔哈赤已经收降了大部分女真部落,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成为后金大汗,年号天命。这是“金陵”的反面之喻是“后金之陵”的来由,并非是指江南的南京。
“饥餐秘情果”:即清人“自食其果”。“秘情果”谐音为“秘清果”,即秘密地发展壮大“清”的果实。而明朝对努尔哈赤的野心浑然不觉,甚至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的前一年1615年,蓟辽总督还向朝廷奏称其“唯命是从”。这是作者称谓明朝君主臣僚“瑕”的原因。
“渴饮灌愁水”:可以想象的出,努尔哈赤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过程中,经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怎一个“愁”字所能形容的:为父报仇的心切、对外军事的扩张、对内政治的稳定等等,遭受的折磨,常人难以承受。
(4)“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甚至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
这段话的解释,有脂批:“(甲眉)知眼泪还债,大都作者一人耳。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得出。”脂砚斋把这段文字总结为“以泪还债”,形象地说明了明亡清兴过程中的惨烈,努尔哈赤征服女真人靠的是屠刀、打败明军占领明地也是靠的屠刀,后来的皇太极、顺治(多尔衮)、康熙、雍正及乾隆等为了镇压汉人的反抗,无一不是屠刀先行。况且,康熙、雍正及乾隆朝,不仅从肉体上压制汉人等异族,而且从思想上加以禁锢,毁史灭籍、大兴文字狱。有清一代,带给汉人的是什么呢?唯眼泪也!这些眼泪如果说是林黛玉们的眼泪,那也是鳄鱼的眼泪!
附:阅读材料:
①《哀痛--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作者:周忠民: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苏州之屠、南昌之屠、赣州之屠、江阴之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海宁之屠、济南之屠、金华之屠、厦门之屠、潮州之屠,沅江之屠、舟山之屠、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泾县之屠、大同之屠……场场惨绝人寰,死者无不以数十百万记。明成祖时期全国人口为6659万人,到清世祖时期,全国人口只剩下1448万人。人口从明末的7000万锐减了近80%,约有5500万汉人惨遭屠杀。冯玉祥说“蒙古本有一千二百万人。在满清长期统治之后,今已减少至五十万人。”然而……。次次剃发易服、圈地运动,份份“禁书令”、“禁海令”,场场动辄万人“诛九族”的文字狱,杀尽了最后一位有智能有骨气的汉人,抄尽了最后一本闪着星点思想火花的书籍。海瑞大胆直言的阵阵清风,顾宪成东林讲学的缕缕回音,徐光启浑天仪前踯躅的片片背影,都已从历史的长河中被抹去。只留下祸患百年的愚昧与奴性。
在此之后的近二百年间,东方那个庞大的帝国继续重复着那大而无当的梦,奴性的心理、窒息的思想和腐朽的制度,使两三千年走在世界前列的文明江河日下了,帝国与其说是“沉睡中的巨人”,不如说更像一位“病夫”――只是这“病夫”不光四肢无力,而且脑子也不好了。
②以下文字来自《满清十二帝各自都作了哪些丧天害理的大事?》一文:武胜定国 中国历史 2012/10/12 22:11:42(http://bbs.tiexue.net/post2_6334662_1.html)
努尔哈赤(满语意为野猪皮)、皇太极、顺治,他们祖孙三个干的头等大事就是搞分裂搞满独搞恐怖主义(借用阎崇年语为之‘兴’);而他们三个最突出的“业绩”应该说是屠杀同族后更为疯狂地屠杀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用以实现殖民主义的民族压迫和奴役。如有不服,攻城后将全城人斩尽杀绝(屠城);给汉人 “编庄”,即是将汉人分给满族人当奴隶(比照他的祖宗金元时期有啥不同?)
不同也是有的,那就是努尔哈赤老贼尚未要汉人的‘初夜权’;精神上惨无人性的催残,实施剃发易服,留猪尾巴穿马蹄袖服;强占汉人的土地(圈地);抓汉人作奴隶(投充法);不堪凌辱的汉人逃跑后被抓住要杀掉甚至祸及亲族与邻里(逃人法)…
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个最突出的“业迹”应该是“文字狱”。乾隆可算此三人之最,他在位63年间制造了130余起“文字狱”大案。不仅获罪者被斩首,而且要株连子孙,甚至整个家族同遭毁灭;有的追究死者,掘坟戮尸。
“文字狱”把人们吓得心惊胆颤,全国一片风声鹤唳…… 。有人以为“四库全书”是什么 “国宝”,其实不尽然。“四库全书”是集几千年来部分中华文化的一部巨型丛书。历时十五载,学者云集且鸿儒把关,收集古书3457种,可谓内容浩瀚,包罗宏富。但其文献来源除敕撰本、内府本外还有从全国各地征集来的图书。值得注意的是在编书过程中,销毁了近3000种所谓的有“违碍”之书。就是说编“四库全书”仅收集古书3457种,而同时销毁了3000种古书,几乎是毁掉中华古书的二分之一!
我们不能不质疑:编“四库全书”的目的是什么?是要集中华文化之大成,还是要毁灭中华文化?销毁中华古书3000种,如此大量毁灭华夏文化,就世界范围而言任何一个野蛮的侵略者都是望尘莫及的,乾隆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因此不能说编“四库全书”是乾隆的一大贡献,其实是中华文化的一大浩劫!也足以证明乾隆编“四库全书”其用心之险恶。也正是乾隆万劫不复之大罪!
……等等。
看到这些,今天的正义之士是否也有眼泪呢?……哪里又有什么爱情啊!
5、“……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都要下凡,造历幻缘。那绛珠仙草也在其中。今日这石复还原处,你我何不将他仍带到警幻仙子案前,给他挂了号,同这些情鬼下凡,一了此案。”……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这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你我再去。如今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
……二仙笑道:“此乃元(甲戌本中是“玄”)机,不可预泄者。到那时只要不忘了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和那道人竟过了一座大石牌坊,上面大书四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副对联,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只听道人说道:“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
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这一僧一道说的是乾隆皇帝编纂《四库全书》的历史。
(1)风流冤家:指明亡清兴过程中的“成者公侯败则贼”。
(2)情鬼:谐音“清鬼”。一是指已死去的清朝皇帝,二是指乾隆皇帝将整个国家搞的“有天无日”,形同鬼国。正如鲁迅先生看到的“悲凉之雾,尽被华林”。
(3)这石复还原处、警幻仙子宫中:①石:即“史”;②警幻仙子,是提醒读者注意“更于篇中间用梦幻等字却是此书本旨”的人,就是向读者出示真实明清历史的人,可认为是僧道的化身。
(4)太虚幻境、通灵宝玉、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①太虚幻境:四库全书馆。说它“虚”,是指乾隆皇帝的修书毁史。
②通灵宝玉:指《四库全书》,并不是“贾宝玉”这个人。
③“通灵”:就是“做梦”,这是作者采取的一个“真事隐”的创作手法。其中不乏“关公战秦琼”,目的是只以自己的事体情理来还原“真事隐”。
④“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是乾隆皇帝编纂清人史及《四库全书》时的做法。“真作假时假亦真”,把有碍清廷脸面的罪恶历史大肆篡改,真的也成了假的;“有为无处无还有”,为了标榜自己的正统地位,不惜无中生有地为自己涂脂抹粉,假的也说成是真的。
(5)北邙山:北邙山,秦岭山脉余脉崤山支脉,海拔300米左右,东西横旦数百里,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黄河南岸。唐代诗人王建有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白居易则留下了“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的诗句。北邙山上,现存有秦相吕不韦墓、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西晋司马氏、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陵墓,以及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历代名人之墓。
因而,化身一僧一道的作者们,绝不是凡夫俗子,他们写成的“史偷记”,绝对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6)一半落尘、三劫:①劫,道家谓天地一成一毁为一劫,古印度婆罗门教传说中也认为宇宙经历若干万年会毁灭一次,重新再开始,这样一个周期叫做一“劫”。这里是指有清一代的朝代更替,对应着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六个时期。②“一半落尘”的是指第一回说到的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三劫”,指康熙、雍正及乾隆三个朝代。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