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干湖这三年变了吗?听他们讲讲

发布于 2021-09-27 09:48

稻穗低垂,又是一个金秋。查干湖畔,郁郁葱葱。再过两个多月,迎来冬捕季的冰封湖面上,又会人马奔忙、水汽氤氲,再现冰湖腾鱼的景象。

查干湖是我国知名淡水湖之一,渔产资源丰富。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查干湖考察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振兴东北的一个优势。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坚持绿色发展。查干湖保护生态和发展旅游相得益彰,要坚持走下去。

这三年,查干湖变了吗?几位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人,有话说。

这是9月18日拍摄的查干湖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画面一】水:“四类水质只是小目标”

波光潋滟,碧空如洗,查干湖渔场的老场长闫来锁每天都会到湖边走一走。

2020年,查干湖整库区提升为四类水质,氟化物浓度历史性地同比下降20%多。闫来锁说,工作30多年来,这是他最开心的事。

高兴之余,回忆涌上他的心头。20世纪70年代,上游断流,查干湖几近消失,四周风沙肆虐,环境恶劣。为了生计,渔民们把仅有的湖水盛出来,熬碱卖钱。后来,干部群众肩挑手抬,历经8年修出一条引松渠,松花江水源源流入,大湖重新恢复生机。

但和其他淡水湖比,查干湖的水,有些不一样。这里地处天然盐碱地,农田环绕大湖,面源污染较多,水体置换慢……

生态保护要往长远看,要算大账。闫来锁和基层干部们暗下决心,清污染、修管网、拆违章……三年来,查干湖周边全力消除影响水体的经营活动。

这是9月18日拍摄的查干湖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在更高层面,吉林省系统统筹,一套查干湖流域发展与保护共生的路径清晰起来:引来水库水,修建农田退水自然沉降区,启动建设湿地恢复工程,在库区里种荷花、芦苇。如此一来,经过湿地过滤、自然沉降的水体,与嫩江、松花江通联,“死水”变“活水”,三年就可整体置换一次。

“四类水质,只是小目标,三类水质,是大目标,仍需努力。”闫来锁说。天空中,几只水鸟飞过,清脆啼鸣传得很远很远。

游人乘船游览查干湖(无人机照片,2020年7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画外音】

面对水处理难题,吉林省委、省政府出台《查干湖治理保护规划(2018-2030年)》,从大格局、长流域、全覆盖的角度出发,让查干湖与周边水体形成有机生态共同体。三年来,近30亿元的投资,为湖区生态保护打下坚实基础。

在吉林省松原市查干湖,渔民张文(左)在回收渔网(2018年9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画面二】鱼:“谁吃谁说好”

清晨4点,一片寂静,湖面上蒙蒙亮,偶有波浪掀起水花。看水流、找鱼花、观风向,59岁的“鱼把头”张文四处张望,寻找下网地点。

水更清了,张文的这套技能更有用武之地,他的作业队伍,打出的鱼总是最多。收网时,白花花的鲢鱼、鲤鱼跃出水面,渔民们笑得灿烂。

不用催肥、不加干扰,鱼儿在水中自然生长。有的大鱼长到十几斤重,近半米长,抱起来都吃力。“谁吃谁说好。”张文说。

在吉林省松原市查干湖,渔民进行捕捞作业(2018年9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渔民们世代使用的捕鱼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以前,有啥就捞啥,渔网织得密,大鱼小鱼‘一锅端’。”张文说。眼下,细眼渔网都改成了宽眼大网,抓大放小,“育”“捕”结合,遵循生态规律。

生态好了,鱼更鲜美,销售旺了。过去打了鱼,要拉到市场上叫卖,如今,鱼儿还游在水里,就有订单纷至而来。最快的时候,十几分钟就卖光一车鲜鱼。到了冬捕时节,电商企业在冰面上搭起摊位,快递站点一字排开,场面十分热闹。还有快递公司在机场开设专用航空线,天然速冻的大鱼“飞”往全国。

肥美的鲜鱼,是查干湖的标签,品牌知名度更高,各种产品也卖得好了。步入坐落在松原市区的“网红吉地大厦”,查干湖大米、胖头鱼、鱼皮画等产品摆放整齐。一旁的直播间里,主播们汇总订单,将查干湖的优质产品发往各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变身普惠的民生福祉,助力当地打出优质品牌。

这是9月18日拍摄的查干湖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画外音】

这几年,吉林省、松原市把加强污染治理作为查干湖全部工作的根本前提,迁出湖周边所有畜禽养殖场,每年向湖里投放1000万尾鱼苗,鲜鱼产量保持在300万斤至320万斤,查干湖所在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还被认定为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

查干湖老关东鱼庄老板娘尚影在饭店内收拾餐桌(9月24日摄)。新华社发

【画面三】人:“忙点好,赚得多”

午后,查干湖老关东鱼庄的老板娘尚影送走最后一桌游客。她匆匆扒拉几口午饭,又回到厨房里挑选活鱼,准备配菜。

以往,常常是要到冬捕时节,才会如此繁忙。现在,“夏秋忙”变得更常见,尚影虽忙碌,但心里乐:“忙点好,赚得多。”

100多平方米的店面已不够用,尚影把饭馆面积扩大了一倍,隔出12间客房、3个包间,年收入超过20万元。旺季时,常常“一房难求”。

在吉林省松原市查干湖野鸭岛,成群水禽在水中游弋(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像尚影一样因生态而受益的群众,还有许多。出入有美景,收入有提升,大家过上了“年年有余”的小康生活。坐落在湖边的妙音寺村,有着200多公顷庄稼地。为减少面源污染,当地政府带动村里成立合作社,种中草药,建蔬菜大棚。优化种植结构后,村民的收入从每公顷5000元提升到了12000多元。

查干湖以冬捕闻名全国,但单纯依靠这一招牌,难以做大做强,这几年,当地干部群众一直在探索,为生态旅游添加更多附加值。

松原市深入挖掘渔猎、农耕等特色文化,筹办美食节、冬捕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创编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型情景歌剧,为生态旅游注入更多文化元素。

在吉林省松原市查干湖野鸭岛,成群水禽在水中游弋(无人机照片,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这几年,来查干湖的南方省份游客数量增长明显,景区用工量增多,带动了周边3个乡镇、30多个自然屯的就业,景区年用工量近5万人次。三年来,周边村民人均年增收1.6万元。

为了让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查干湖把“景区内做减法、景区外做加法”作为发展原则,在距景区13公里处规划建设一个“零排放”的生态小镇,为大型表演、高端餐饮和住宿提供空间,一边增加旅游产品供给,一边为绿水青山“减负”。

这让尚影动了心。这几天,她准备去小镇里考察考察,寻找新的机遇。

游客在吉林省松原市查干湖野鸭岛参观游览(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画外音】

在查干湖,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旅游也持续升温,旅游产业不断发展。2020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接待游客仍然达到了187.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5亿元。今年“五一”期间,接待游客15.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7亿元,恢复性增长态势明显。

游客在吉林省松原市查干湖参观游览(无人机照片,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来源:新华社

记者:新华社记者陈俊、段续、徐子恒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