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说|没有社交恐惧症,到底是一种什么体验?
发布于 2021-09-27 17:01
在生活中的大家,是否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形:当着大伙儿的面发个言,明明打了很多遍腹稿,话到嘴边却大脑空白;路上与认识的人迎面相遇,赶紧低头佯装看手机,为要不要打招呼思前想后;参加聚会时故作镇定,一边努力当“隐形人”,一边尴尬而不失礼貌地保持微笑……在通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人际交往却在某种程度上令人不知所措。这种“社交恐惧症”的焦虑已经深深影响到了生活中的各个层面,给大家的日常交际生活产生了严重的焦虑与障碍。
所谓社交恐惧症,医学上称之为社交焦虑障碍。其实,大多数人声称的“社恐”并未达到疾病程度,而是由医学概念转化而来的网络热词,成为一种具有调侃性质的群体性标签。
2021 年的一项研究,提出了社交中最常见的三种恐惧。那么让小编告诉你分别是哪三种呢?
1,对不确定性的恐惧。许多人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认为跟陌生人谈话或交流是一件不确定的事情,是具备高风险的,很容易产生尴尬、拘谨、不愉快,从而导致不欢而散。
2,对对方感受的恐惧。人们容易认为别人不喜欢自己,也就是前面讲过的:会努力从整个交流过程中去找「自己的不足」,再把这个不足无限放大。
3,对交流技巧的恐惧。许多人对自我有一个认知:他们认为自己是缺乏足够的社交技巧的,既不知道如何跟陌生人交谈,也不知道如何开始谈话和结束谈话,因此容易缺乏自信。
研究认为,这三种恐惧,基本可以涵盖一切社交恐惧的来源。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了解一下克服这种“社交恐惧”的一些实用的小tips:
二,可以每天设定一个交谈的小目标。先从你身边的人开始,家人、朋友、同事,事情可公可私,但是你要尽量多说,延长自己的谈话时间,享受谈话和交流的过程。之后,你就可以去认识那些你想认识的人,去跟更多的人交往;
三,到人多的地方去。保持微笑,克服平时的厌恶心理,不推辞当众讲话的机会,发言之前深呼吸,告诉自己搞砸了也无所谓,还有下一次。而下一次,你继续搞砸,那么仍然还有下一次。对自己宽容一些吧,要像搀扶孩子学走路那样认真,耐心地对待自己;
四,不要苛求完美。用轻松友善的心态对待自己和他人,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你当然可以跟他/她做朋友”“一起出去吃个饭多好”,把你愿意与人交往的念头表达出来,结识那些你想结识的人,朋友会让你的世界更开阔;
五,鼓励自己去参加聚会。给自己的最低要求就是出现在那里即可,你就战胜了自己一次。下一次你可能就跟坐在旁边的姑娘交换了电话号码,这会是很大进步。再下一次,也许你也可以当众讲个笑话什么的,搞搞气氛。这些真的不难;
六,学会倾听。在做一个表达者之前,做个好的倾听者,会让你得到更多人的欢迎,在倾听别人的过程中,你也会学到更多东西,“原来事情并不是我想的那样”“他的意思原来是这样的”,倾听会让你更加宽容,会体谅,包容他人。
没有人能成为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这是人类作为群居动物的自然秉性。但保持怎样的社交距离,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尺度。内向本就是种天生的性格,无需刻意迎合或改变,每个人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距离。但可以肯定的是,人机互动不可能完全取代人际交流,字节传输载不动惊鸿一瞥的万千情愫。
社交是一种刚需,社交的方式却有千千万万。就像有些人喜欢在深夜的小酒馆约上三两好友把酒言欢,有些人倾向于在沉浸式剧本杀中结识更多新朋友,有些人则独爱对月咏怀,与千年前的文人墨客彻夜畅聊……技术丰富了社交的形式,但永远不是封闭自己、拒绝他人的借口。让人从孤独中解放出来的,除了人类自己,别无他途。
那么,你可以把社交的频次调低,调到一个让自己舒服的节奏,去「适度」社交即可,不需要太过于去迎合外界。
毕竟,让自己感到舒适、快乐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小编祝愿大家能够摆脱社交烦恼,真正做好“高质量社交”,人的一生,很多快乐是需要双向给予的,世界可爱,岁月可人。以诚相交,温柔以待。衷心祝愿大家的大学生活能够在社交中圆满,充实自己的每一天,不因为社交带来的新事物而焦虑,不因为没有社交而感到孤独抑郁,真正用社交为大家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一些研究摘录源于人民网
出处 | 新闻媒体中心
图文整理 | 任艺
编辑排版 | 任艺
审核 |李遵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