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不了小学的孩子,这一年该怎样有意义地度过?

发布于 2021-09-27 17:56


   

      

也好学习者社区的第57篇原创文章

  向未来·伴儿童·共成长

(一)

在我们身边,有一些这样的孩子。

有的是幼儿园毕业了,在接受完三年学前教育之后,却因为年龄小了一点儿,上不了小学。

有的是年龄符合小学入学要求,但是家长认为,孩子没有做好准备,打算推迟一年入学。

问题来了,无论是上不了,还是不想上,这一年的时间,该怎么过呢?

现实中,有多种选择。

有的就选择呆着家里,等待春夏秋冬的一个轮回。

有的选择再上一年幼儿园(多半是民办幼儿园),至少这一年,孩子有人看着。

有的选择上培训机构学前班,学学拼音、算术、英语,觉得先学了,小学就会轻松些,但这种超前学习的做法是被禁止的。

教育新政之下,这些孩子的这一年,怎样度过才是有意义的?

(二)

我们的研究对象,一是中小学课堂,二是许多需要帮助的亲朋好友的孩子。

更让人无措的是,错过了关键期,知道缺失了也难以补全。当孩子学习出现问题,家长多半会送孩子去参加各种校外补习,但往往只有付出不见疗效。为什么?因为补的不是缺的,错把“果”当成了“因”。

每每面对焦虑的家长、无助的孩子,我们就想着能做些什么。

有关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等方面的教育,一是需要伴随着孩子成长的过程,二是越早越好。但我们办不了小学,也办不了幼儿园,而这方面的教育,需要环境、需要时间。于是我们就聚焦到学前教育结束、小学教育没有开始的这个特殊的孩子群体,因为他们有一年的时间。

于是就有了也好微校,一所不教“知识”的小微机构。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对话:

——让我看看你们的课本。

——我们没有课本。

——那我们能学到什么。

——你们拼音、数学都教到什么程度?

——我们不教拼音数学。

——那我们来这儿干什么。

面对扭头而去的身影,我们的老师都会一笑,因为我们的发心是“只渡有缘人”。

家长的教育认知决定了孩子未来的道路与天空。

有些家长懂教育。

有些家长不懂教育但懂道理,知道对教育要有所敬畏。

该在一起的人,总会在一起的。前前后后近百个上不了小学和不着急上小学的孩子,来到了也好。

还有几个上了小学,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休学来也好的。

这两年,的确不容易,反复袭来的疫情,商丘的火灾,“7·20”的大水,教育的新政。

这个世界从来就是多变的,好在还有许多不变在温暖着我们。

三年来,没有一个教师离职;三年来,没有一个家长中途撤退;三年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家长、朋友推荐的,有些默默支持我们的人甚至从未谋面。

(三)

别以为这些孩子都是特殊儿童,他们就是千千万万正常儿童中的一个。只是在也好的老师们眼里,他们都有独特的个性和不同的发展需求。

在也好,这些被视为教育最重要的内容: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习惯养成、生活能力、运动协调、专注力、审美与表现、思维与表达、探究与实践——这些都是最为底层且持续作用于人的发展的关键素养。

这些素养真的很重要吗?

你需要了解三个事实。

第一,OECD(国际经合组织)的研究表明,自我认知、情绪管理这些素养与人的学业成绩和个人幸福有着直接的联系。不久前,OECD发布的SSES青少年社会情感素养报告再次印证了这一结论。

第二,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等素养的培养,应该作为早期教育最为重要的内容,而OECD把8岁以前都称为早期教育期。

第三,教育具有不可逆性,这些素养的培养,错过关键期就难以弥补。打个比方,8岁以前,达到教育效果只需要1元钱,而8岁以后,即便花100元钱,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这样的教育怎么进行呢?

真有那么神奇吗?起初我们也是将信将疑。

但时间给了我们惊喜和信心。

看看也好老师写的教育日志吧。

-1-

他叫小哲,刚来的时候,经常摔东西、踢人、打人、大喊大叫,几乎每周都要大发一次脾气。在我们的社会情感课中,有一节的主题是《调节情绪办法多》,课后我特地和他私聊了一会儿,问他有没有学到好办法,下次如果有情绪,应该怎么做呢?

有一次该上语言与人文课了,我发现小哲独自坐在绘本阅读区的角落里。我走过去问他,你怎么了?老师看出来你很不高兴,老师陪你坐一会儿,给你点时间先缓一缓,等你想说了再告诉我。大概一分钟后,小哲开口说,上课的时候别的同学说他,他有些生气,想打人,但是知道伤害别人不好,因为社会情感课中老师讲过,有情绪也不能伤害物品、他人和自己,所以就想出来冷静冷静。我让他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感觉一下这个情绪像什么。他说像恐龙,恐龙在喷火,要吃掉地球。顺着这个话题,我陪他聊了起来,不知不觉中,孩子竟然笑了。最后我问他,现在情绪平复一些了吗?你是想在这儿坐会儿,还是回教室上有趣的课呢?孩子说我去上课。我说,那老师觉得你这一次处理情绪的办法特别好,我们约定,下次如果你不高兴的时候,可以去一个你喜欢的地方先呆一会儿,需要帮助呢,随时可以找老师,老师和你一起想办法,可以吗?孩子点了点头。我抱了抱他,牵着他的手进了教室。

对于孩子这次小小的改变,当晚我就跟家长进行沟通,让爸爸妈妈及时鼓励孩子,并且可以让孩子分享他控制情绪的好办法。妈妈还开了家庭会议,做了约定。孩子第二天特别开心,和我说了晚上回家发生的故事。之后,再也没见孩子摔过东西。

——教育心得:允许有情绪;适时沟通,耐心倾听;共情与鼓励;家校协同;特别的约定。

-2-

远远是上了两个月小学一年级后,来也好的。刚来的时候,躲在妈妈身后,不说话,不与别人进行眼神交流,上课也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提问他也是站在那里一言不发。无论老师用什么办法,他都是用点头和摇头来表示,下课也是独自一人玩玩具。

一天,我发现他闷闷不乐地在角落里摆弄玩具,我就过去问他,远远,你看上去好像不太开心,能跟老师说说吗?他不说话,我就开启了“猜测游戏”,用各种有趣又不着边际的问题去猜测他不开心的原因,最后他终于忍不住开口了,“老师,你太笨了”。他说出了原因,原来是想加入到小朋友中和他们一起玩。我问他:“你觉得怎样才能加入他们呢?”他说“我得大声点儿说话,要不然他们听不见”。我陪他走到了同学的面前,请大家安静一下,向他点点头,鼓励他表达。远远鼓足勇气说出意愿,大家就一起玩了起来。在随后的时光里,我也和远远约定,如果他想表达但是比较胆怯,可以来找我,我陪他一起;上课的时候如果不想回答问题,可以说,“老师,我还没想好,等想好了再说”。之后,他每每有开心或者有有趣的事情都会找我说个不停,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上课也开口发言了,孩子们玩耍的圈子里总有他的身影。

-3-

王子做事情总是慢吞吞的,家又远,开学后几乎每天早上都要迟到10分钟左右。

一天课后,我找到他,问他对迟到怎么看?他说迟到不好。我告诉王子,老师不是批评他,是想和他一起,想出一个不迟到的办法。他说我可以做事情快一些,于是我们一起做了一个早晨时间规划:起床6分钟、洗脸3分钟、吃饭10分钟、检查物品1分钟,并约定好按时完成。同时告诉家长,请家长帮忙督促,做得好要及时表扬。这之后,孩子基本能做到按时到校。家长说,王子现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开始有了时间规划的意识。

——教育心得:正视问题,寻找解决办法;积极尝试,持之以恒。

这些故事就是也好的日常。

在也好,孩子喜欢的课程很多:自我管理、社会情感、体适能、阅读与表达、语言与人文、数理与逻辑、艺术与审美、科学与探究、综合实践活动、编程与计算思维、汉字故事……

相比课程,孩子们更喜欢的,是也好的老师。

一些家长,因为孩子参加了也好的小升初摆渡营,对学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虽然摆渡营并没有学科课程的超前学习,但孩子的变化让家长十分欣喜。当然,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表达了同样的遗憾——如果早些认识也好就好了。

处于空窗期的这一年,为孩子选择怎样的生活与学习方式?

来不来也好,在这一年里,都别忘了把最该做的事情,用心做好。

 




END




也好教育  向未来·伴儿童·共成长
也好学习者社区  一个学习者一起成长的地方

 专注学习品质研究 专业做摆渡课程

6—12岁

学习素养班·摆渡营·特色课程班

正在报名中

欢迎预约到校参观了解

地址:纬一路1号院1号楼(临街)2层
联系方式 : 18595526119
(微信同号)
邮箱:yehaoschool@163.com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