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多家公司因限电停产,背后到底怎么了?

发布于 2021-09-27 18:34

9月23日以来,东北多地出现了

用电高峰时段拉闸限电的情况

沈阳、长春等地均执行了限电

事实上,限电并非仅在东北地区执行

受电煤紧缺、能耗双控等因素影响    

云南、江苏、浙江、广东等10余省份

相继出现了一些限电限产现象

☟☟☟

浙江

据财联社报道,此前的9月21日,网传浙江省高能耗企业将在9月21日至9月30日关停,涉及印染厂、污水处理厂、化工厂、化纤厂等高耗能行业,其中印纺企业聚集地绍兴市柯桥区相关企业将进入停产局面。浙江省发改委相关人士证实称,相关文件政策的确存在。

江苏

江苏“能耗双控”已在多地升级,除了限电外,江苏徐州、泰州、南通等多地一些重工业企业收到了减产、停产通知,减产、停产结束时间部分为9月底,部分为十一长假后。

广东

根据广东省发改委的上半年能耗双控结果,建筑陶瓷主产区清远等被列为一级预警,包括陶瓷在内的,化工、有色金属等高耗能企业都纷纷列入重点能耗双控计划之中。

9月16日,广东电网表示,自9月16日起执行“开二停五”用电方案,每周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和星期四实现错峰轮休,错峰日只保留保安用电负荷,保安负荷在总负荷的15%以下。


广西

广西出台了新的双控措施,要求从九月份开始,对电解铝、氧化铝、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企业实行限产,并给出了明确的减产标准。

山东

全省因煤炭供应不足,电力紧张,启动限电措施。

青海

发布限电预警,限电范围继续扩大。


宁夏

高耗能企业停限产一个月。

四川

暂停非必要性生产、照明、办公负荷。

河南

部分加工企业限电三周以上。


内蒙古

严格控制企业限电时间,电价上浮不超过10%。

那么,云南的情况如何呢?

今年以来已云南已开展两轮限电

5月份“应急错峰限电”之后

又在7月下旬实施二次规模限电

近日云南省发改委出台文件

对“限电令”持续加码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出台文件,为严格抑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严格控制能耗排放,钢铁、水泥、煤电、化工等行业将接受重点管控。

其中,钢铁要求9月产量调整(比例不低于30%)到11-12月生产。黄磷要求9-12月月均产量不得超过8月产量的10%(即消减90%)。工业硅要求9-12月月均产量不得超过8月产量的10%(即消减90%)。

煤电优化降低开机时间。

肥料制造、化工、煤炭加工、铁合金冶炼4个行业中,万吨增加值能耗高于平均水平1-2倍的企业限产50%,高于2倍以上的限产90%。

限电限产政策下

云南已有不少公司产能

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云南宣威磷电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工厂近日收到当地相关政府部门文件,要求云南地区黄磷生产企业加强黄磷生产管控,确保2021年9-12月黄磷生产线月均产量不得超过2021年8月份产量的10%(即消减90%产量)。因受上述情况影响,宣威磷电无可供满足生产使用的电量,于2021年9月23日起开始停产,暂时无法预估恢复生产时间。

云南弥勒市磷电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工厂因受云南黄磷生产管控影响,无可供满足生产使用的电量,于2021年9月23日起,大幅减少黄磷产量,暂时无法预估恢复产量时间。

9月16日晚间,云铝股份公告称,自5月以来,因电力供应紧张,云南省内工业企业实施有序用电,公司及下属企业用电负荷大幅降低。截至目前受限电影响,公司减少电解铝产能约77万吨。同时,公司控股子公司云南云铝海鑫铝业有限公司已建成的鲁甸6.5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水电铝项目二期38万吨产能也未能按原计划投产运行。

云南是能源大省,截至2020年底

全省电力装机跃上1亿千瓦台阶

水电装机7556万千瓦,居全国第2位

拥有如此丰沛的电力

今年以来为何出现“电荒”困局?

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天气干旱,云南主力水库透支严重,而且火电存煤持续下滑,发电严重不及预期。

另一方面,则是用电量的不断攀升。除去本省用电量之外,长期扮演发电大省角色的云南,还承担着向向广东、广西、海南“西电东送”的任务。截至2020年底,送电量累计突破10000亿千瓦时、相当于10个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

此外,由于云南省无稳定可靠的大型水电或火电投产,随着新增铝硅项目的逐步投产,有效电源供给能力的增长远远跟不上省内用电需求的迅猛增长。目前来看,省内各类电源建设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在电源供给能力根本性提升前,有序用电或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保安全、保供应的常态。

预计云南省下半年还将缺电超过百亿千瓦时,若后续来水不及预期、火电发电能力无明显改善,加之南方区域电力供应持续紧张,通过跨省区电力电量调剂提供电力支援的能力有限,年内云南省内有序用电都将成为保电网安全的常态。

突如其来的限电措施

让一些地方民众生活受到影响

不少企业生产也措手不及

有的已临时限产或临时停产

一些“纠偏”政策也正在推进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8月17日的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工作中有些地方、行业、企业工作着力点有所“跑偏”。其中,有的地方对高耗能项目搞“一刀切”关停,有的地方甚至违规上马“两高”项目,未批先建问题比较突出。“这些现象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初衷和要求背道而驰,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9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下称《方案》),给予能源消费总量目标更大的灵活空间,在坚决管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同时,提出“国家层面预留一定总量指标,统筹支持国家重大项目用能需求、可再生能源发展”,以及基本目标和激励目标“双目标”管理等一系列弹性措施。

对此,天风证券认为,过去十年能耗双控目标已成为我国能源转型指挥棒,但也存在总量管理缺乏弹性、能耗双控差别化管理措施偏少等问题。《方案》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交易市场,将为地方提供更大的灵活用能空间。此外,《方案》鼓励地方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明确超出最低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消纳量不纳入该地区年度和五年规划当期能源消费总量考核,此举有望提升企业绿电交易需求,缓解地方可再生能源消纳压力。

针对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过快的情况,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出台政策措施,从政策执行到电厂库存制度等多个方面,推动煤炭、化肥等进行保供稳价工作。

根据要求,相关保供稳价督导工作将依法及时查处恶意囤积、哄抬价格等违法价格行为,同时,针对释放先进产能中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将深入企业和相关部门,推动落实“放管服”各项要求,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影响产能释放的突出问题。

来源:风电之声、中国有色金属报、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版、上海证券报、新京报、每日经济新闻、澎湃新闻、云南日报等
编辑:陆月玲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