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练习太极拳的抻筋拔骨

发布于 2021-09-28 00:08

自己为自己打一套拳

你的生命将与众不同

练拳时,尤其是太极拳,要想练出真功夫必须全身骨节全部松松拔开,才能节节贯穿,所谓“宁让筋长一寸,不让肉厚三分”“一寸长一寸强”。  

节节拔开,才能为发力打好基础,有人练了多年太极都不能很顺遂的发力,就是因为没有练出抻筋拔骨的功夫。全身骨节拔开,感觉全身充胀,像有无穷的力量。太极拳要不但能化,也要能打,练出抻筋拔骨的“金刚力”,再练下去就是暗劲、透劲。那时候还有谁会怀疑太极拳的技击能力?

抻筋拔骨是换劲的前提,练了一段时间后,会觉得浑身筋骨,尤其是腰背胯等部位的骨节有些酸痛。适当注意休息。    

抻筋拔骨也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谓”一个阶段,一层境界”。在练拳时,筋骨拉抻的过程是没有极限的,当然这和“软功”是不同的,太极拳的筋骨拉抻是整体协同的拉抻感觉。    

如果大家观察仔细会发现,一些前辈的图片录像,练拳时立掌就是规行矩步的.立掌,勾手就是规行矩步的勾手,现在有些练拳的人说立掌会使前臂紧张,不利于放松。

只是掌如“C”形,身姿不够挺拔,没有“身形腰顶”,是不重视抻筋拔骨的后果。练得方向不对,绝对练不出真功夫。练拳时,立掌尽量规矩,并不觉得前臂紧张,不抻筋永远不能真放松。    

抻筋拔骨的练法,是太极拳的“武练法”,现在,多数练习者,求松,变成懈,骨节闭合,还专注于“气”“神”“空”,等高境界,这就姑且叫“文练法”吧,健健身可以,推推手也可,技击却不行。    

经常看到有人把太极拳比作“水”,我倒觉得太极拳像“油”。水有透性,粘性就很差,水可冲击,但易散。油则不同,既有透性,又有粘性,沾上你就甩不掉。岂不正是太极拳的要求。    

1〉其实,能抻筋拔骨则练拳时“全身如一条大龙”,以前看老师练拳常感觉老师的拳有“龙蛇之象”,老师与人推手也常常是双臂犹如龙蛇,把人缠的不能动,不能进,不能退,任其摆布。老师常说“要骨头能翻,骨头能钻"。    

2〉松有助于抻筋拔骨(注意深筋拔骨不是肌肉筋骨松弛),而抻筋拔骨做好了才能真正的松。    

3〉拔筋蹬骨简单点讲,就是在不用拙力,用气血,也就是内劲,顺四肢头和屁股六个方向向外拉伸,拔筋骨都拉开,在出现关节酸疼,肋骨,锁骨等一些活动不大的骨头会经常响,在感觉到全身非常灵活,空虚的时候,就需要进入下个阶段就是搓骨揉筋。    

在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内劲来搓揉筋骨,这个阶段有个明显的感觉,好像骨肉分离,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全身所有的地方会有特别酸困疼的感觉。也就是所谓的筋骨要松,皮毛要攻的意思,太极拳到这个程度,就算入门了。    

4〉换劲阶段有较为明显的特征,容易感知。首先在换劲前一段日子会明显感到全身乏力,如极度饥饿疲倦状,躯体绵软,一般一套拳架不能走完就会四肢酸麻两股战栗;

其次,换劲有明显的临界点,至少有两天在走拳架时会感觉到双掌中如有万千针刺从掌上往外透射,如轻微的电流刺激,麻、痒、痛;

其三,过了临界点后,一种完全与常力背道而驰的劲力日益滋长,掌指末梢开始明显感觉到饱满的气血贯注,骨骼松得越开劲力越强,多练一时都有进益,感觉都有差异,功力随着骨骼的松开程度而深化,慢慢懂得螺旋环绕纠缠的真义,各大关节逐渐能节节贯串;

其四,此后拳架套路的作用退居其次,在符合太极原理的范畴内举手投足皆可松开练功,外在有形圈可逐渐缩小至无形,内在无形圈逐渐加大至有形,当积蓄到一定程度,开势则如拉开强力弹簧,合势则如百川汇流,指掌运转如小棍拨水,簌簌晃动。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