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六世之余烈,到底是怎样的“余烈”?它的核心又是什么?

发布于 2021-09-28 08:56

西汉初年,贾谊作政论文《过秦论》,分析秦朝的过失。其文谈及秦始皇,一句“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尤为令人向往。

所谓“余烈”,指的自然是“祖宗所留下的功绩”。而秦始皇所得到的,是怎样的“余烈”?这些“余烈”因何而来?它的核心内涵又是什么?


  • 秦人的“帝王之心”

《过秦论》的开篇就已说了,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简而言之,这就是“帝王之心”

秦人欲成帝王之业,势将东出。

早在春秋时期,秦国第九位国君秦穆公就有过争霸中原的想法。然而经历了崤之战彭衙之战的惨败,秦人的东出计划被晋国紧紧遏制住。

再之后,关系着国家安危兴衰的河西地区又被魏国夺了去,秦人只能退守洛水,秦国陷入了极其危险的战略困境之中。

秦人认识到,只有自己站得稳了,才能有机会与各国争雄斗狠,于是开始埋头苦修内功。

秦简公时,秦国有了两项比较重要的改革:

其一是允许官吏、百姓带剑,这是礼制的改革,也是秦人尚武精神的一次觉醒。

其二是实行土地按亩征税,本质是秦国向封建制度的转型。

同时,秦简公于秦国东境修筑长城,这是战国时期最早的长城。

秦献公时,秦国将国都从雍城迁至栎阳,表明了秦国在“东出”战略目标上的决心。秦献公废除人殉制度,使得秦国许多青壮劳动力得以存活。

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秦国国力终于有所增强。在石门、少梁的多次战役中,秦国将魏国锤得被迫迁都大梁。

虽说是“奋六世之余烈”,但秦始皇得以一统天下,靠的可不仅仅是与他最近的那“六世”,而是秦人一直以来的“帝王之心”。

秦人世代以此为目标,进行了各项改革举措,至“六世”之时,站在前人留下的越来越高的起点上,秦人的“帝王之心”进入了最坚定的时代。


  • 商鞅,“六世余烈”的奠基人

“六世”者,即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

所谓的“帝王之心”,实际上只是一个战略构想。至于如何制定总体框架,如何具体落地实施,就少不得一个精明强干的“总设计师”。

前361年,年仅21岁的秦孝公继任秦国国君。这个以恢复秦穆公霸业为己任的秦国新君,在即位之初便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广求富国强兵之策。

前360年前后,商鞅携带着李悝所撰《法经》入秦。一朝君臣风云会,秦国霸业自此成。

经过一系列的变法改革,商鞅变法的十余年之后,秦国已是“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

秦国已是富冠六国,于是商鞅向秦孝公提出了“据(黄)河(崤)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为秦人的“帝王之业”做出了完美的行动规划,也成为了之后几代秦君的定国之策。

这,就是“六世余烈”的核心内涵。

商鞅,就是这“六世余烈”的奠基人。


  • 六世之“余烈”

自秦孝公起,秦国的所有内政改革与对外战争,都是对“六世余烈”核心内涵的全面贯彻。将其逐次分解,大抵就是“三步走”。

第一步,富国强兵,抢占地利,为帝王之业奠定基础。

通过商鞅变法,秦孝公时期的改革大抵是以“重农重战”四字为绝对核心。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便可达到“富国”的目标。重赏辅以重刑,又激励将士们可以通过战功换取土地、住宅、爵位、官职,这就使得秦军迅速成长为一支虎狼之师,达成“强兵”的目标。

秦孝公即位之初的秦国形势

秦惠文王即位后,秦国已然拥有了更高的起点。

秦惠文王南并巴蜀,北吞义渠,在不断巩固后方的同时,又实现了开疆扩土的目标。同时收复河西之地,秦国重新把关乎国家命脉的战略要地抢回手中。

攻占上郡,夺取曲沃、焦,让秦国实现了对黄河与崤山的控制。抢占了地利,此即为商鞅所说的“据河山之固”,秦国在“东进”的道路上,具备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优势。

第二步,在增强自身的同时,不断向外扩张,营造“秦强而六国皆弱”的战略格局。

仅仅是“富国强兵”,这是不够的。在自身强大的同时,还要将六国逐个打压。毕竟,这时候的六国都具备着相当实力,秦国必须要向他们动手了。

秦武王是个极为锋锐的君主,在位时间虽然不长,但在即位之初就已想着攻韩。秦军攻克宜阳,夺取武遂,设置三川。

秦昭襄王即位之初的秦国形势

秦昭襄王时,以“连横”“远交近攻”的策略,通过武力打压、外交拉拢的各种手段,在破解六国“合纵”的同时,将六国土地逐渐蚕食,秦国的触手越伸越远。

为了达到“秦强而六国皆弱”的战略格局,秦昭襄王时期的好几次大战,都是直接把几个强国给打趴。

伊阙之战、修鱼之战、华阳之战,秦军将韩、魏两国打得怀疑人生,歼其军士数十万众,迫使韩、魏两国不得不向秦国低头。

济西之战,秦国拉拢燕、赵、韩、魏,以燕将乐毅为主帅,将“资深强国”的齐国给打废。

鄢郢之战,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别都鄢,毁其宗庙,强楚自此一蹶不振。

长平之战,强大的赵国被打废,从此再难有还手之力。

至此,“秦强而六国皆弱”的战略格局已然达成。

秦庄襄王即位之初的秦国形势

秦庄襄王时,周王朝最后的残余势力完全被清除,攻韩、攻赵、攻魏均有所获,终于逼得信陵君合纵攻秦。但显然,这已算是六国的回光返照。

第三步,以秦国之强,战六国之弱,逐个歼灭,成就帝业。

商鞅为秦孝公所谋划的“帝王之业”,如今就只剩下最后一步。“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就该是他秦始皇。

灭六国,废分封,置郡县,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与度量衡,奠定了之后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千古一帝”始现人间。


  • 结语

六世之余烈,这“余烈”是一团火,是熊熊燃烧于历代秦君心中的“帝业之火”。

它是秦穆公争霸中原的志向,是秦孝公志在恢复秦穆公霸业的梦想,是秦昭襄王称“西帝”的渴望。

六世之余烈,这“余烈”是一种智慧,是商鞅、张仪、范雎等历代秦臣为秦君所筹谋的治国之策。

它是《垦草令》这样的变法改革,是“连横”这样的纵横之术,是“远交近攻”这样的战略思想。

六世之余烈,其实就是这么一段话:

卫鞅言于秦孝公曰:“......然后秦据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公从之。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