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是癌症的前兆?到底要不要切?收好这份判断标准

发布于 2021-09-28 15:22

一部好的汽车要定期检查,一个健康的人也不例外,定期体检有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总有一些人拿到体检报告后,被报告显示的身体某个部位的小息肉而弄得十分焦虑。有些息肉,可能就是肿瘤的前期征兆,也有些可能是良性的,不用过多在意。那么到底哪个该切,哪个可以置之不理呢? 

划重点

01

胃息肉:发现就得切

胃息肉是生长在人体胃肠黏膜表面上的赘生物,不易被察觉,因此人们对胃息肉比较陌生。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消化不良,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

胃息肉可以分为较为常见胃底腺息肉,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增生性息肉,以及癌变风险较大的腺瘤样息肉等。医生建议,一旦发现胃息肉,即使是小腺瘤,也要及时切除。因为随着腺瘤息肉体积的长大,其癌变率也随之增加,所以建议及早进行切除。目前,对胃息肉的治疗主要是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

多数胃息肉多出现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推荐对50岁以上人群进行大便潜血和内镜检查。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预防胃息肉的发生。合理安排每日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适当增加主食中粗粮、杂粮的比例。特别是对于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增生性息肉,应该多吃清淡的食物、尽量减少腌制食品的摄入。

划重点

02

胆囊息肉:看具体情况再议

胆囊息肉就是胆囊黏膜上隆起的一个“肉疙瘩”,包括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胆囊息肉的隐蔽性强,有相当数量的人没有任何症状,体检时才被发现。目前胆囊息肉的病因尚不清楚,长期饮酒,高脂饮食,不吃早餐、压力大、熬夜及生活不规律者,容易得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以良性息肉更为多见,但也要预防癌变。因为胆囊息肉可能导致胆囊功能异常;位置靠近胆囊管的息肉长大堵塞管道后,可能造成胆囊积液和胆囊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有可能导致癌变。所以,千万不可掉以轻心,一旦发现就要定期复查。

如果符合以下手术指征,建议尽早手术治疗。

如胆囊单发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以上,蒂粗大者,尤其是基底宽,位于胆囊颈部,年龄超过50岁;胆囊多发息肉合并胆囊结石且有症状;胆囊息肉直径小于5毫米,无症状,要每3个月~6个月随访,迅速增大或症状明显等。

划重点

03

肠息肉:越早切除越好

肠息肉是肠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一般而言,肠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两类。非腺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与肠癌的发病关系不大。而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有研究表明,95%以上的结肠癌来自结肠腺瘤,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当然,腺瘤性息肉是否癌变还与患者年龄,息肉数量、大小有关。

一般来说,单个、两个息肉癌变概率不高,但数量越多,癌变机会越高;息肉越大癌变率也越高。1厘米以下的息肉癌变率为1%~3%;1厘米~2厘米的息肉,癌变率为20%;2厘米以上的息肉癌变率则为50%。

一般情况下,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疾病,甚至于恶化成大肠癌。但是,多数肠息肉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只有很少一部分会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便秘、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异常。因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就应立即到医院做肠镜检查。

如果发现肠息肉,可通过内镜切除,再送病理检查,明确治疗。此外,因肠息肉易复发,一定要定期复查。平时多食用蔬菜水果,远离烟酒。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应该2年至3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

划重点

04

声带息肉:看情况而异

声带息肉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长期发声不当、长期不良刺激或慢性炎症有关。主要表现为声嘶,嘶哑程度因息肉大小和部位不同而异,轻者仅有轻微声音改变,重者嘶哑明显甚至发声困难。

声带息肉不仅可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若息肉较大阻塞喉腔,可引起呼吸困难。声带息肉的致命杀伤力在于突发癌变。但很多息肉在癌变后,患者并没有很强的不适感,息肉就不知不觉发展,不知不觉癌变。要注意,早期喉癌与声带息肉症状相似,较难用肉眼鉴别,需要做活检区分。

因此,一旦出现声音嘶哑、喉部异物感、咽喉干痒疼痛,建议立即到医院做纤维喉镜明确诊断,必要时也可在医生建议下做手术摘除。预防声带息肉的办法是常用胖大海、菊花泡水喝,不要连续讲话时间太长,注意休息,吃一些润喉药,睡觉前喝一杯凉茶润喉,少吃酸辣食品,少喝酒。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