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作文时评素材:扶贫(人物事迹+精彩时评+写作指导)
发布于 2021-01-08 20:25
37岁“白发书记”,用心用情真扶贫
这位“捐书爷爷”的扶贫故事,有暖到你吗?
“捐书爷爷”,是一本“知识扶贫”的生动书籍
(题目即论点,使用比喻修辞,表达对“捐书爷爷”的高度赞美之情。)
①10月17日是第七个国家扶贫日,被称为“捐书爷爷”的宁波市镇海扶贫明星陈伟高讲述了他半生的扶贫故事。自1988年以来,陈伟高将满腔热忱奉献给了扶贫工作。2008年退休后,他也从未停下扶贫的脚步,他开启了长达12年的“书知天下”公益捐书活动。截至2019年年底,共捐书41500册,受益人超过4万人。(10月18日《宁波晚报》)(开篇点题。借用《宁波晚报》道出“捐书爷爷”陈伟高12年的“知识扶贫”事迹,真实感人。)
②从茅草棚到砖瓦房、从下山背水到山上直接取水、从衣不蔽体到服饰亮丽……看着自己精心挑选的照片被整理成一幅幅图文故事,年过七旬的老党员,“捐书爷爷”陈伟高欣慰不已。“捐书爷爷”是当之无愧的。他用长达12年的时间,节衣缩食地购买书籍,捐给贫困地区的学生,学生则带进了贫困地区的家庭。这些书籍里,有励志的故事,也有致富的知识。(节衣缩食,坚持捐书,指出意义:帮助学生,帮助家庭,因为书里有故事,也有知识。)
③有人觉得,扶贫应该是“实打实的金钱投资”。“捐书扶贫”不如“资金扶贫”“项目扶贫”实在。“捐书爷爷”倒不如把购买书籍的钱款,直接投入到对扶贫的资金投入上。而实际上,“捐书爷爷”才是一本丰富而生动的“扶贫故事”“扶贫书籍”。(面对质疑,引发思考,即要采用何种方式扶贫,进一步肯定“捐书扶贫”的意义,点明主题。)
④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创造未来。这是每个人都懂的道理。“资金扶贫”“项目扶贫”是扶贫,而“书籍扶贫”也是一种扶贫。相较于“资金扶贫”和“项目扶贫”而言,“知识扶贫”有“知识扶贫”的好处。比如,这些书籍可以改变孩子的认知,而孩子才是未来的希望,当孩子掌握了知识之后,长大后就能成为创作幸福的力量。而孩子将书籍带回家,将知识带回家也能改变家庭的认知,从而有利于贫困家庭的脱贫。(现实性分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扶贫”可以改变孩子,改变家庭的命运,再次肯定“捐书扶贫”的现实意义。)
⑤扶贫需要扶志。这就是一个人的“志气”。一些人之所以不能脱贫,不是只因为没有脱贫资金,没有脱贫项目,而是没有脱贫志气,有的人没有脱贫的勇气,有的人没有脱贫的努力,就是因为少了脱贫的志气,“捐书爷爷”提供的书籍里,有很多励志故事,这些故事能催生前行力量。(具体阐述“捐书扶贫”的意义一:励志故事可以扶“志”,能催生前行力量。)
⑥扶贫需要扶智。这里说的就是创造价值的“智慧”。正所谓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鱼”确实是美味的,但吃完了也就没有了,而“渔”是一种技能,掌握了这个技能就能有源源不断的“鱼”。“捐书爷爷”捐出的是“智慧”,如此扶贫才有脱贫致富的恒久力量。(具体阐述“捐书扶贫”的意义二:书中智慧可以扶“智”,提供脱贫致富的恒久力量。)
⑦12年的时间里,“捐书爷爷”就是这样用自己的一颗心,为脱贫攻坚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他用“书香天下”的方式,践行着“知识改变命运”的真谛。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知识扶贫”是一部生动的“扶贫书籍”。(首尾呼应,照应标题,卒章显志。“扶贫书籍”改变贫困命运,书香天下必将书写精彩的“扶贫故事”。)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创造未来。扶贫需要扶志。扶贫需要扶智。12年的时间里,“捐书爷爷”就是这样用自己的一颗心,为脱贫攻坚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他用“书香天下”的方式,践行着“知识改变命运”的真谛。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知识扶贫”是一部生动的“扶贫书籍”。
“要致富,先修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从修建成渝铁路、川藏公路到如今公路村村通、高铁四通八达,新时代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如东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等,都成为享誉世界的建筑奇迹。公路通,百业兴。翻峰越壑的高速路、串寨连户的乡村路,是小康生活的幸福路、脱贫攻坚的希望路。各地要认真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大道小路连着幸福生活
(题目即论点,表达美好与希望。)
①贵州的路,可谓千姿百态:晴隆抗战公路,4公里内连拐24道弯;汕昆高速贵州段,凌空跨越马岭河大峡谷;赤水河旅游公路,山地自行车赛道与机动车道并肩……从贵阳到遵义再到毕节,笔者看到了翻峰越壑的高速路、串寨连户的乡村路。在当地人眼中,这些路也是小康生活的幸福路、脱贫攻坚的希望路。(开篇点题。以千姿百态的贵州路引出小康生活的幸福路和脱贫攻坚的希望路的话题。)
②车行贵遵高速,山间雨势渐收,雾中峰峦隐约,村居零星散布,约140公里的路程在不知不觉间驶完。大客车司机孙大慰是家在遵义的贵阳人,从23岁开始开客运车,至今已有26年。据他介绍,“老路盘山,不堵车也要两三个小时。跑高速,逢山钻洞、遇水过桥,就一个半小时”。对“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来说,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加速度,很多人都有着幸福感与日俱增的切身感受。(高速公路飞速发展的意义一: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速度,使人民的幸福感与日俱增。)
③阻则穷,通则富,一条路足以穿越贫穷通向富裕。赤水市黎明村由于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村民种的漫山遍野的竹子无法运出大山,曾是全市最贫穷的山村之一。“以前一条泥石路,守着金山饿肚皮”。村支书王廷科带着乡亲拉项目、筹资金、定路线,10多年修成26条村组路。如今,楠竹做家具、杂竹造纸张,踏着脚下的路,摸着鼓鼓的腰包,老百姓的生活有滋有味。黎明村山幽谷深、竹海郁郁、飞瀑流泻、云雾悠悠,生态资源丰富,依托赤水大瀑布,生态旅游也开了张。(高速公路飞速发展的意义二:穿越贫穷通向富裕。)
④修路难,敢于攻坚就不难。致富奔小康的劲头和决心,让“青山连绵、山外有山”的生态美景,成为脱贫致富的聚宝盆,成为美好生活的奠基石。贵州虽然山地丘陵占比92.5%,但截至2019年底,省内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7000公里,并且在“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油路”基础上建成近8万公里的“组组通硬化路”,各式桥梁总数超过1.7万座。曾经交通闭塞,一座大山、一条大河足以隔断致富可能;如今路桥相连,能送各类产品出山,能引英才归巢,也能助产业发展、谋绿色赶超。可以说,贵州善于发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创业精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奋力攀登,越高山、谋幸福。(脱贫致富措施一:敢于攻坚,发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创业精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奋力攀登,越高山、谋幸福。)
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多彩贵州虽然山水秀美,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欲求金山银山,必须守好绿水青山。贵州发展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要看生态保护得好不好,能不能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修路而言,本身就是在为绿色发展做示范。遵义一位老交通人感慨说,修好一条路不容易,测定路线翻山越岭,工程实施如履薄冰,要修成通产路、便民路,还得框定环评、水保、占补,平衡好每一条生态红线,修成环保路、绿色路。的确,修路与致富一体,发展与生态融合,用生态公路扮靓生态风景,脱贫致富就能行稳致远。(脱贫致富措施二:守住绿水青山。要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⑥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到了冲刺时刻、最后关头,我们必须一鼓作气、响鼓重锤,甩开膀子干、挥洒汗水拼。“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守好发展和生态的底线,铺好连通生态之美、民生之惠的大道小路,幸福生活就在我们眼前。(总结全文,勉励号召。)
作者:2020年07月10日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程聚新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到了冲刺时刻、最后关头,我们必须一鼓作气、响鼓重锤,甩开膀子干、挥洒汗水拼。“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守好发展和生态的底线,铺好连通生态之美、民生之惠的大道小路,幸福生活就在我们眼前。
踏平坎坷成大道
1950年初,人民解放军奉命进军西藏,“一面进军,一面修路”。11万官兵、工程技术人员和群众汇集起来,手拿铁锤钢钎、身绑绳索在半山腰作业,几乎每公里就有一人倒下。他们用生命和勇敢,凿出了一条从雅安到拉萨的通道。铭刻在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这一幕,感人至深。
这是24集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中的一个场景。呈现70年一路走来的历史脉络,反映亿万人民的生活变迁,讲述砥砺奋进的动人故事……近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景展现新中国发展的壮丽征程,这部大型文献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引发热烈反响。观众由衷感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国走出一条令世界瞩目的现代化之路。
路,象征着70年的不凡征程。作为通行之路,从修建成渝铁路、川藏公路到如今公路村村通、高铁四通八达,交通巨变映照着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探索之路,无论是剑指苍穹的飞天路,还是承载梦想的奥运路,都标注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奋斗足迹。作为发展之路,它融汇着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启示着未来的前进方向。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迈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我们的道路,是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出来的。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满目疮痍、一穷二白,到改革开放之初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再到前进道路上的一次次风险挑战,我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顽强拼搏、敢闯敢试,杀出一条条血路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中国道路的每一个创造,无不源自植根于中国大地的鲜活实践。我们在摸索中寻路,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让一个个不可能成为了可能。
我们的道路,是一条后发赶超的新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社会主义的实践品格。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化国企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中国道路无先例可循、无模式可依,善于借鉴但不照抄照搬、既放眼世界又立足国情的中国,蹚出了一条发展新路。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的道路,是亿万人民通向美好生活的坦途。70年的辉煌成就,标注着中国道路的力量。在这条奋进之路上,中国共产党是坚强的领导核心,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党带领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激发出前所未有、震烁古今的巨大势能。在70年的征程中,奋斗是最美的表情,奔跑是最“燃”的姿态。在城市,在乡村,在校园,在车间……千千万万个劳动者,为中国道路挥洒汗水、贡献力量。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行进,我们就能让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渐行渐近。
70年栉风沐雨,70年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壮阔征程、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加深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坚定了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正如《我们走在大路上》片尾曲所唱的那样:踏平那前路崎岖,为梦想和衷共济。坚定意志、矢志奋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我们必将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创造更加辉煌的历史。
来源:2019年09月30日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石羚
作文训练
【下水文 】
实干枝头开出绚丽花
河南省唐河县文峰高中 郝新允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能在月考总结会上发言,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实干枝头开出绚丽花”。
李大钊曾经有这样的语言,凡事要脚踏实地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在生活中,无论部署工作还是落实工作,只有踏实事干,才可有所成就。实干让生命之树绽放无限春意,实干让生命之树开出绚丽之花。
落实学习计划才能出成绩。
同学们,相信大家每个人都有学习计划,但是你的计划落实了没有?前几天看到一副对联:“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这倒是事实,可横批——“谁来落实”——却让人深思不已。一语警醒世间人,部署是言,落实是行,言行合一才能使工作切实有效。深圳由小渔村迅速发展为国际性大都市,是改革开放的政策和人民投身建设的结果;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十天建成,也是广大干部群众奋力落实的结果。同学们,有计划还要有落实,可不要学天天定计划却不落实的寒号鸟啊!
实干才能圆梦。
同学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所理想的大学,但是我们为自己的理想付出了行动吗?只有实干才能圆梦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辉煌成就,就是广大干部群众干出来的。大庆油田的建设,经济开发区的设立,“塞罕坝”林场的成林秀木,新疆农场的开发,我国高铁的名冠世界,我国军事技术的世界领先,中国扶贫模式的典范,中国小康社会的建成……哪一项成就不是一代又一代的干部群众辛勤劳作的结果?新时代的领路人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也想借用新时代的领路人的话告诉大家,好成绩都是干出来的呀!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同学们,看看咱们的月考成绩册,便知金榜题名、独占鳌头的只会是那些每天惜时如金的同学,是那些课堂上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同学。而如今,我们的国家正处于接续交替的时代,“两个一百年”计划,前一个接近收官,而后一个即将开启,未来需要的是胸怀天下、踏实肯干的人,而我们适逢其时,何不“撸起袖子加油干”呢?
同学们,希望我们在这次月考之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考好的再接再厉,考差的奋起直追,让我们一起“干”起来。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范文展示】
蛙鸣中唱响青年的担当
某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蛙鸣中唱响青年的担当”。一位大学生扶贫干部在乡村扶贫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在触摸乡村中,我收获了一份家国情怀。”作为一位新时代青年,他自愿与泥土打交道,于声声蛙鸣中,唱响了当代青年的担当。
蛙鸣声中自有青年的刚强。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所有人都来自乡村,从时代背景而言,乡村更不应落后于时代。作为当代青年,意气风发时,肯弯下腰去触摸乡村,已属不易;融入乡村,更显一番历练;与村民打交道,大事小事出谋划策,换作一般人可能无法忍受,但是青年人绝不认输,刚强自显。青年属于时代,是时代的宠儿,而反过来,青年更要造就时代。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走出校门,成为村官,在困难面前学会忍耐、坚持,学会从老百姓的思维出发,在刚强磨炼中融入乡村,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带领乡民走上致富幸福路。鲁迅曾言,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青年用刚强面对脱贫挑战,更在蛙鸣声中留下青年奋斗轨迹。
蛙鸣声中自有青年的理想。
实现全面小康不仅是时代的目标,也是青年的理想;在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的路上,乡村无疑将担当重要的角色,如何让乡村再现生机活力,如何建设出更好美丽乡村,将是青年们不可回避的时代命题。青年更应在实现理想的路上不断思考,尽己所学,在扎根乡村的基础上,带给乡村一次又一次崭新的变化。耶鲁大学毕业的村官秦玥飞,回乡奉献,尽己所能,扎根乡村,为了乡村腾飞的理想,带领乡村率先走上信息化道路,于追寻理想、实现自身的过程中也切合了时代的伟大命题——实现乡村振兴。保有蛙鸣阵阵,良田千顷,从长远上让乡村真正成为的“富村”,而不是“扶村”,这才是青年与时代共同的理想,亦是个人奋斗的目标。
蛙鸣声中自有青年的担当。
蛙鸣阵阵除余岁,青年笑颜展新年。在乡村中,无数青年活跃于青山绿水间;在百姓家里,无数有志青年助力脱贫攻坚。青年敢于承担时代最重责,不怕困难与挑战,让青年担当显于青山富村间,让担当显于绿水笑颜间。青年人,有生力、有理想,更有担当与责任,于脱贫发展中,助力民族腾飞。
青年应与乡村相牵连,在蛙鸣声声中担当自显。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点评 】
五月的希望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二中学
高三7班 崔怡蕊
远道而来的非洲朋友:
你们好!
五月的天,晴朗又干净,脱贫攻坚战又传来好消息。作为一名高中生,很荣幸在这个美好的季节与你们分享我国脱贫工作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中国“大体量”脱贫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发展特色产业。
昔日的荒坡,大朵牡丹花盛情绽放,用绚烂点燃着初夏。同时在燃烧的还有村民们喜悦的心情,眼前这一朵朵牡丹花正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灵丹妙药。这是我在新闻联播上捕捉到的脱贫资讯,类似的报道现实中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有些地方因为闭塞落后,居民不愿另辟蹊径,开发新路子。于是,国家派遣的干部空降到那里,通过对土地水文气候等的考察,因地制宜地帮助他们开发新产业。在为当地增收的同时,也留下了技术和思路。
而有些地方固守一成不变的历史产业,故步自封,被市场淘汰。如何让优势产业焕发新光彩,在脱贫道路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大体量”脱贫途径之二是依托传统产业,开发特色之路。
宁夏的枸杞中外闻名,然而,销售渠道狭窄,当地居民观念保守……这使得宁夏地区贫困发生率居高不下。这里的脱贫工作就是依靠小小枸杞进行的。先是进行科学培育,提高产品质量;然后开发枸杞加工线,制作各种升值农副产品;拓展销售渠道,面向海内外线上销售线下直运;凭借中国发达的交通设施,小小枸杞飞向全世界的玻璃杯和羊肉汤里……同时发展枸杞采摘农家乐等多种游玩式体验项目,充分利用整个枸杞生产加工过程,向第三产业发展。依托传统产业,开发特色之路,宁夏的脱贫插上了金色的翅膀。
当然,所有的成功离不开扶贫干部的艰苦付出。
从塞北大漠到烟雨楼台,从雪域高原到金沙碧海,中国壮阔的疆域上有无数奋斗在一线的扶贫工作者,更有辛勤智慧的广大人民。三年的脱贫攻坚,让人民见证着幸福,让世界听见了中国崛起的声音。
我想,在非洲广袤的草原上,茂密的森林中,甚至炎热干旱的大漠里,都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可能,等待你们去发掘。以奋斗探索为笔,以丰饶大陆为卷,我相信你们也可以留下属于非洲大地的脱贫故事,让世界听见你们的声音。
五月的天是刚诞生的夏天,希望你们在这个五月收获新的希望。祝愿中国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也祝愿非洲大陆更加富裕美丽,愿中非友谊长存!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到此结束!
【点评】
这是一篇颇具温度的考场作文,它并未选择常规的阐述路径,诸如政府发力、国士助力、人民给力之类,非面面俱到,非面孔冷峻,而是选择中学生独到的思维视角,从新闻资讯谈开来,从切身体会谈开去,锁定“特色产业”作为自己的阐述角度。论述布局合理,详略有度,以宁夏脱贫为详例,以点代面,印照中国“特色产业”脱贫之路,给非洲友人以推心置腹的交流。结尾处,立足对方,为非洲未来做出展望,贴切而温暖,拉近了与听者的距离,这无疑是发言稿情感互动的最佳实效。
【范文展示二 】
贫困须得“连根拔”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二中学
高三7班 付天航
远道而来的非洲朋友:
你们好!
在这个星球上,无论是黑皮肤黄头发,无论是蓝眼睛厚嘴唇,无论是历史还是而今,无论是区域还是洲际,似乎所有国家的发展都会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贫困。治理贫困,我们的国家在努力,你们的国家也在努力。而在这里,在你们的脚下,你们所站立的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似乎可以找到这个解决问题的重要答案。
只有精准扶贫才能将贫困“连根拔起”。
我们开启了精准扶贫,因地制宜,培养技术的系列措施:有些土地种不出庄稼,却能开出大片的鲜花;有些山区偏远难行,却拥有丰富的林木资源;有的戈壁人烟稀少,却不失为旅游探险的好去处……兴办工厂,培养技术,组织管理,扩大就业。一次次的实践,一点点的成功,一份份智慧汗水勤劳的积累,都让我们相信着:终有一日,贫困定会被我们“连根拔起”!
开发有效资源,出奇制胜。
大部分贫困地区环境贫瘠,自然资源缺乏,以致当地人民并无优势来发展农产品销售等产业,而其人民也大多没有充足的知识,无力改善现状。好在中国政府并未放弃,而是想方设法让无资源的地方“长出”资源来,无数的技术人员及专家前往多个扶贫地区,钻研当地生态问题所在、土壤适宜开发度。在南方山区引导人们开垦梯田,在北方果园铺设卵石以增加水果糖分含量,打造受欢迎的产品,进行有机销售……面对种种艰难险阻,中国并未退缩,因为与人民的利益相比,这些困难都太过渺小。
无数的科学技术人员前往贫困区,授之术,立其业,帮助当地人习得技艺,找到收入突破口,从而改善当地人民生活,使经济方面的改善也渐有起色。短短三年时间,八亿人口成功脱贫:杂草丛生的盐碱地,盛开大朵大朵的牡丹花;荒无人烟的偏远山沟,运出一批批精美的工艺品;黄沙漫天的戈壁荒漠,立起一株株绿色的身影;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大路横贯南北,一座座工厂传来百姓的希望与欢笑声……著名作家余光中曾在《欢呼哈雷》中写道:“我们的国家永远积极向上,民族的意志也永远向前。”
当然,在治理贫困的路上,我们依旧有许多不足:体系的松散,管理的缺失,研发的滞后,个别地区的扶贫工作有“撒胡椒面式”的泛泛之嫌。面对这些,我们依然在努力完善和进步。但我相信,勤劳的汗水,无边的智慧,终会将把贫困连根拔起,阳光终将照在这世界每一个灿烂的面庞之上,包括你们,远道而来的非洲朋友。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