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素材】太极申遗成功

发布于 2021-01-09 01:04

苏派高中语文

苏派教学清简灵动、厚实精致,具有江苏独特的地域人文风格。

正文

【热点素材】太极申遗成功

“撑开一片天,划出一道云。欲求阴阳理,入我太极门。”形成于17世纪中叶的太极拳,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独特的瑰宝,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于中国人而言,它不仅是一种拳术,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如今,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让太极拳从“中国拳”变成“世界风”,也意味着太极拳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它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之美,必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传播,从而对我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有所助力,也更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太极申遗成功,就是一场好雨

(标题运用比喻,形象生动,意蕴丰富。)

①媒体报道,太极拳申遗获得成功。恰好昨日笔者在金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主题,前后与好多朋友一直在讨论《易经》、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的科学基础,其中也讨论到了太极拳。所以,看到这一消息时,随喜转发,心想,在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时,这真是应了那句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开篇由太极拳申遗获得成功事件引出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话题。)

②在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大多数都面临着现代性的冲击,面临着被抢救和创造性转化的问题,但唯有太极拳不仅欣欣向荣,而且以难以形容的魅力向世界传播。在每一个清晨,在每一个角落,我们都能看到人们稳健地打着太极,形容自然,性情恬淡。那些舒缓、优雅的动作使人立刻觉得天地间有一种大自由在,有大安静在。在这个飞奔的时代里,这是多么难得的风景与自由。(阐述在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太极以难以形容的魅力向世界传播。)

③简单地说,太极拳就是中国人按照道法自然的方式,以北宋时期流行的太极图的模式上创立的一种修身方法。它以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方式,将人置于自然界中,吸纳天地之真气,促进人的气血循环、新陈代谢,以此强身健体,与此同时,中国人的阴阳之道、五行思想也蕴含在其中,一招一式中,体现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和合、生生不息的哲学观念。这是中国文化在人身上和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它既是道,又是器,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细细品味,妙不可言。可以说,太极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说明在近几十年的世界文化交流中它已经被世界广泛接受。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世界也在逐渐认识并认可中国传统文化。(现实性分析。太极申遗成功,不仅说明它被世界广泛接受,也说明世界在逐渐认识并认可中国传统文化。)

④中国文化是典型的农耕文化。中国人最早就有天圆地方的观念。古人在生活和劳作中既仰观天象,又俯察大地,既观察自然界的轮回变化、生死流转,又深切地体会作为人的微观世界的运动,于是总结了一系列非常朴素的科学观念。比如阴阳之道,相生相克的五行思想。人们依循着自然的法则有条不紊地生活、约束自己,这就叫道法自然。这一系列的思想都被运用在太极拳中。(太极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⑤太极拳一经产生,就成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们自然选择的运动方式,数百年来已经发展为很多流派。在众多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方式中,只有太极拳经久不息,且有燎原于世界之势。在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太极拳似乎毫无异议,大概是它不但强壮了人们的身子骨,还在浑然不觉中医好了人们的心情,如此便无人怀疑它、否定它。所以,太极拳申遗成功对于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莫大焉。(重要性分析。太极拳申遗成功对于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⑥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设想,在进行太极拳这样一种“科学”的运动中,人们可以重新去体会《易易》的科学性和运动之妙。《易经—系辞》中曰:“易与天地准”。古人以为,《周易》表达了天地的意志和运动的规律,是中国人古老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从古老的天文学和地理学中得出的心法,属于朴素的自然科学观念。《系辞》还说,它不仅可以“远取诸物”解释宏观世界,还可以“近取诸身”解释微观世界。儒家的六经、五经、十三经中的首经都是《周易》,强调一切规律都是道法自然的结果,人道是从天道的基础上建立的。这是中国人的理性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最讲究科学性的。所以说,从太极拳入手,不仅可以复兴和创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可以通过它向世界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总结全文,号召收尾。)

 来源:2020-12-19《光明日报》客户端

【时评】

它以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方式,将人置于自然界中,吸纳天地之真气,促进人的气血循环、新陈代谢,以此强身健体,与此同时,中国人的阴阳之道、五行思想也蕴含在其中,一招一式中,体现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和合、生生不息的哲学观念。它既是道,又是器,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从太极拳入手,不仅可以复兴和创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可以通过它向世界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太极拳申遗成功,不忘对文化遗产保持敬畏

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的太极拳,既是一门“刚柔疾缓、内外一统”传统拳术,更是一项“颐养性情、强身健体”的大众运动、一种“中正圆活、天人合一”的文化载体。武学上的门派传承、武术上的搏斗竞技、学术上的研究阐释只是它“专业”的一面。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在几乎没有门槛、场地的限制,在宽松的氛围下,可以随时随地练习是它最具魅力之处。

不论是公园里众多打拳健身的身影,还是一些中小学校的太极拳特色课程,不论是一些重大体育赛事上的太极拳元素,还是街头巷尾人们自发的练拳热,都佐证着太极拳在我国的广泛群众根基。太极拳爱好者的大众性是它与很多“濒危”的非遗项目最显著的不同之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太极拳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随着申遗成功,太极拳爱好者会更多。然而,申遗成功不是太极拳越来越“高大上”、越来越“窄化”的标志,而是它以“雅俗共赏”姿态,以更符合大众审美的方式赢得更多人喜爱的一个契机。

为太极拳申遗成功喝彩的同时,我们也应对太极拳文化保持敬畏。太极拳爱好者中,中老年人占据较大比重,但这并不意味着此项运动属于“中老年运动”。相反,它“内外兼修、舒缓有度”的特性适合不同年龄群体,颇具中国魅力。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人发生着密切交集。任何借太极拳哗众取宠、混淆视听的行为本质上都是对非遗的践踏,对此我们应该保持警惕、坚决反对。

截至目前,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计42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这是好事。看待好事、喜事,中国文化素有一种“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的辩证态度。“喜”是欣慰、“惧”是敬畏,面对申遗后的太极拳,我们更要保持一种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忧患之感,坚决避免文化遗产被一些人“玩坏”。

申遗成功不是“无以复加的荣誉”,而是在保护中传承推广的新起点。以大众的、运动的、文化的审美“祛魅”,以可亲可近的面貌争取更多人的了解、认同、热爱,太极拳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之美,必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传播,惠及全人类。

来源:2020-12-21  《光明日报》

苏派

YUWEN

SUPAI

高中语文

共创共享共赢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