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素材《长津湖》电影背后的故事

发布于 2021-10-06 18:36


抗美援朝背后的故事

朝鲜分裂

二战期间,苏联为了避免东西两线作战,1941年4月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相互保持中立,同时,苏联保证不打“满洲国”的主意,日本保证蒙古国独立不可侵犯。(如果把朝鲜算做鲸鱼打架殃及的小虾的话,当年的国府顶多也就算一只大龙虾。)
1945年初,随着德军在欧洲战场节节败退,怎么迅速打败日本就提上了盟国的议程。

因为这时还不知道原子弹究竟什么时候能研制出来,如果进攻日本本土的话,美国陆军作战部当年估算美国会牺牲100万人。
为了让苏联对日宣战,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达成了雅尔塔交易。美英满足苏联在远东的特权,其中包括大连港国际化,旅顺港作为苏联海军基地,共同管理中国东北的铁路,并由罗斯福去说服老蒋,作为交换苏联在德国投降后的两到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本土投放原子弹,苏联为了保障雅尔塔交易的利益不受损,提前出兵中国东北,日本很快投降。苏联红军凭借距离优势迅速进入了朝鲜半岛,并很快就推进到了汉城,此举引起了美国的高度警觉和强烈反应。

但此时美军还远在几百里地的冲绳,朝鲜半岛上没有一兵一卒,美国总统杜鲁门匆忙致信斯大林,说我们也要在朝鲜受降,你看这样好不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咱俩一家一半?
斯大林在已经占领了汉城、仁川等地的情况下,同意以38度线作为受降线,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一个是苏联在欧洲已经得到了大量的利益,丘吉尔和斯大林对着地图把整个欧洲重新分了一遍,第二个是在远东从日本那拿到了千岛群岛等,又从中国东北拿到了旅顺这个不冻港,最后在答复杜鲁门的时候还留了一招,希望美国同意整个千岛群岛和北海道北半部的日军向苏联投降,等于这条38线延长到日本。
杜鲁门也很鸡贼的回应说你这个想法不错,不过这事我管不了,你要征询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意见。后来斯大林找麦克阿瑟,麦克阿瑟坚决反对,这事就没成。就这样,朝鲜半岛就这么糊里糊涂的被一个美军参谋给瞎劈成了两半。

朝鲜内部也不消停。最开始斯大林支持曹晚植,他并不是共产党,有朝鲜甘地之称,不过1945年12月在莫斯科开会时,坚决主张朝鲜自己能管理好自己,反对托管,会后这个人就消失了,接任者变成了老金。南朝鲜这边,也是有两个人选,朝鲜驻军支持金九,麦克阿瑟支持李承晚,结果金九被杀,李承晚上位。就这样,人选上一直达不成一致。
1947年底,冷战爆发,美苏双方都不再积极推动统一。1948年,美国将朝鲜问题提交联合国,组织朝鲜大选。苏联认为联合国是受美国操控的组织,坚决反对。
老金知道后阻止联合国官员入境北朝鲜,并先行一步在北朝鲜抢先选举,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联合国在南朝鲜组织选举成立了大韩民国。
1948年底,朝鲜半岛最终分裂成两个国家。

2朝战爆发

在和平统一朝鲜无望之后,李承晚和老金都有强烈的采取军事手段统一全国的梦想。但是苏美并不希望他俩打起来,撤军的时候苏联仅给朝鲜留下巡逻艇、机枪等轻武器,用于维持社会治安,美国也没有给南韩留下任何飞机、坦克等大杀器。
实际上,没有超级大国的支持,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没有能力进攻对方。
老金先做出了反应,在1948年、1949年多次寻求苏联的帮助,并在1949年3月亲自跑到苏联商谈,斯大林表示绝不支持首先进攻南方,应该多搞宣传,和平统一,或等到南方首先进攻就可以反击,并郑重告诫老金,必须保证38线的和平。
老金悻倖而回,5月又派人来到中国。
由于国共在东北战场的时候,红军背靠朝鲜,朝鲜给了很多的支援,当时老金和毛泽东达成了一个君子协定,现在我们帮你们,将来你们要帮我们。基于这种共识,毛表示可以让3个朝鲜师携带全部装备返回朝鲜。朝鲜军力一下子明显超过了南韩。
老金军队有了,但是还差斯大林的授权,此时斯大林仍然死活不同意。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想着要废除1945年雅尔塔交易中,国府和苏联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1949年12月16日,毛抵达莫斯科,并在当晚就和斯大林进行了第一次会谈。斯大林表示,“因雅尔塔协定的缘故,目前不宜改变原有中苏条约的合法性”,希望“寻求一种可行的办法形式上保留,而在实际上修改现行条约”。双方不欢而散。
由于得不到中苏谈判的消息,西方媒体大肆散布毛被斯大林“软禁”,给苏联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最终斯大林同意了废除旧约,另定新约的要求。
苏联因此失去了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尤其是失去寻求了几百年的东北亚不冻港和出海口,这让斯大林难以释怀,把目光投向了朝鲜半岛的仁川和釜山港,希望老金去抢回来,顺道顺水推舟帮老金实现统一半岛的梦想。
4月中旬,斯大林同意了老金武力统一朝鲜的计划。6月25日拂晓,朝鲜战争爆发。
3中国出兵
朝鲜战争爆发后,北朝鲜基本上是碾压式的优势。到了第二天,李承晚就认为他的部队无法守住汉城,准备撤退。国会经过1个多小时的激辩,投票表决,多数人将留在汉城,“同人民在一起”。但李承晚执意要走,深夜仓皇向南逃离。
开战三天后朝鲜攻陷汉城。
而为了迟滞北朝鲜的进攻,南韩在还有2个师未过江的情况下,提前炸掉汉江大桥,且当时桥上还有500到800名士兵和平民,直接被炸死,造成惨绝人寰的汉江惨案。
战争爆发的时候,是美国周六晚上,杜鲁门刚回老家休假,接到电话觉得可能第三次世界大战就要开打了。午夜,美国人超常规直接给联合国秘书长打电话,召开联合国会议,鼓动联合国出兵朝鲜。
当时有否决权的苏联正在抗议联合国不让新中国取代中华民国,几个月前其代表就不去开会了,美国的提议瞬间获得通过。6月27日,美国第七舰队从菲律宾开进台湾海峡,28日联合国军参战。

中国这边,因为老金事先没有和中国商量,毛还是在外交部翻译的国外报纸上得知朝鲜战争爆发了,再加上战争初期朝鲜人民军战事进展顺利,中国没有考虑正式出兵朝鲜的问题,仍然集中精力处理内部事务,不过军事上还是将驻防河南的第13兵团改编为东北边防军,沿鸭绿江布防。
此时,朝鲜军的后勤补给线长达几百公里,随时有被切断的风险。事实上,光现在查到的电报,中国就有四次警告朝鲜要小心仁川,但未引起苏、朝的足够重视。

9月15日,麦克阿瑟指挥美军海军陆战队,成功登陆仁川,切断了朝鲜军的后方补给线,战事急转直下,联军无视中国不要越过38线的警告,一路直扑鸭绿江而来,皮球踢给了中苏。


9月下旬开始,中国开始正式考虑出兵朝鲜的事情。当时绝大多数人都反对,觉得出兵没有道理,而且根本没有硬抗美帝的把握,但是毛坚决要出兵,“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新中国成立后,是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国,毫无工业基础,虽然确立了对苏联“一边倒”的政策,苏联也答应援助,但是迟迟没有动静。再加上毛比较强硬的要回了大连和旅顺港,让斯大林一直都不相信毛,认为毛和铁托、蒋介石是一类,是个民族主义者。中国出兵朝鲜之后,苏联156个项目就来了,并且派了大批专家过来手把手的教,这直接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另外,当时中国的国际形象就是个弱鸡,当时中国通过印度大使给美国递话,美国打过38线的话中国绝不会坐视不理,被美国直接无视。
再有,中国不出兵,让朝鲜的军队撤退到中国东北,并在东北组织流亡政府,无法断定美国就不会借口追剿朝鲜残余部队,把战火烧到中国境内。既然中美之战一定会打,御敌在国门之外肯定是首选。

最后,美苏冷战的边界从38线移到鸭绿江,苏联在东北集结重兵集团和美国对峙,美军距离沈阳240公里,机械化部队四个小时车程,且战时旅顺港还要继续归苏联使用,东北作为中国唯一的重工业基地,中国还能有心思去处理其他的国内事情?

所以毛选择了出兵。
没想到前三次战役非常顺利,一度又重新攻陷了汉城,连苏联都震惊了。这个时候联军提出停战协议,各自在38线停战别打了。中朝当时没有答应,这招致了很多指责。其实不能光从军事上判断,战争永远是政治的延续,当时斯大林需要中国在远东拖住美军,使美国在欧洲分身乏术,而且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士气空前高涨,后来援助了大量的武器装备。
战争后面互有来往,打成了拉锯战,打到上甘岭战役的时候,双方都觉得实在打不动了,最终停战,朝鲜战争结束。
5 总结
朝鲜战争中国无疑是胜利者,把16国联军从鸭绿江硬拱回了38线,而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全世界一扫中国曾经的弱鸡形象,重新认识了新中国,并在最需要的时候拉来了苏联156个项目,也为后来美国总统上门来拉业务埋下了伏笔。

所以说抗美援朝是中国的立国之战并不为过。
(作者敏捷力)

抗美援朝《长津湖》电影写作素材


金句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2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3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战狼》
4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
——余光中《欢呼哈雷》
5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辛弃疾
6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7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8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9 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10 凛冬已至,激情燃烧的青春舍生赴死。
11.所谓英雄,就是能打破逆境的人啊。
12岂曰无碑,山河为碑;何用留名,人心即名。
13去时少年身,归来甲子魂。山河亦无恙,巍巍葬忠魂。
14峥嵘岁月,永不褪色;热血山河,赤诚赞歌!
15愿你我努力而向上,不负时光不负己心,不负英雄不负祖国!
16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高分题目      
《祭奠英烈忠魂,弘扬英烈精神》
《让理想之光不灭让信念之火永存》
《铭记长津湖血战,以拼搏之姿告慰英烈》
《崇尚英雄模范弘扬英雄精神》
《心中有信仰 脚下有力量》
《踏着先辈足迹勇敢前行》
人物素材    
(一)《长津湖》被专家称为新时代战争影片标杆之作。它以恢弘的笔调,史诗般地呈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讲述了一个志愿军连队在极度严酷环境下坚守阵地,奋勇杀敌的感人故事,塑造了将青春、热血与生命化作守护祖国的铜墙铁壁的志愿军战士的英雄群像。饰演男主角的吴京说:“影片中有一句台词:‘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这凝聚了先辈们的心声。”抗美援朝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家卫国,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影片传递出的精神和信仰,就是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我们的军队才能激发出无往而不胜的强大力量,战胜强敌。观众通过影片也记住了这些为了后辈而牺牲的先烈。(人民网)
高考角度:崇敬英雄,青春奉献。
(二)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是为了不忘英烈们的追求与遗志,不忘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伟大牺牲,不忘他们用热血与赤诚铸就的崇高精神。今天,我们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信心和能力。传承英烈精神,汲取奋进力量,书写新的恢宏英雄史诗,正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伟大使命。(人民网)
高考角度:奋进力量,伟大使命,民族复兴。
(三)《长津湖》电影海报上的这几个字,就已经点燃很多人的泪点。这是对英烈的崇尚,是对英灵的致敬,更是对抗美援朝这一“立国之战”的不忘。对于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而言,在“内卷”“佛系”“躺平”等字眼流行的今天,观看一场主旋律电影,不仅是一次振奋人心的文化体验,也是让整个国庆假期“燃起来”的重要载体。中国在百年之间发生了巨变,在这个长河之中,国庆假期的繁华如斯正是其中一个精彩的“浓缩”。当更多人在电影院的光影叙事中看懂了我们如何从“筚路蓝缕”走到“玉汝于成”,我们更会对“国庆”二字有触动内心的震撼与共鸣。(光明网)
高考角度:致敬英雄,奋斗为国。

经典习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50  10 月,为保家卫国,为和平正义,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志愿军在装备极其落后、物资极为匮乏的条件下,与装备精良、不可一世的以美军为首的十六国联合国军血战三年,迫使其签订《停战协定》。
上世纪 60 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 1500 公里的、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工天河”——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为什么志愿军能不畏强敌,打出军威、国威?为什么普通农民能创造人间奇迹?当物质条件不足时,精神意志就更加重要!
上述材料激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作文。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 
人无精神难自立  国无精神难富强
 古往今来,在物质条件不足时,精神意志总能激荡起催人奋进的无穷力量。从志愿军战士饮冰卧雪、血战三年却能不畏强敌,打出军威、国威,到河南林县百姓,仅靠一锤、一铲、两只手却创造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奇迹,无数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人无精神难自立,国无精神难富强。
人无精神难自立,心怀壮志方可成。精神意志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是什么支撑着红军将士击退了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走出了艰难绝境?正是红军将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坚强精神意志。坚定的理想信念锤炼了他们的精神,鼓舞了他们的士气,他们才能排除千难和万险,谱写了革命理想的浩气长歌。时序轮转,今日我辈青年,更需传承这坚定意志的精神。
国无精神难富强,意志可助谱新章。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于一穷二白的艰难处境,但中国航天人坚守航天精神的坚强意志,最终换来了遨游九天的累累硕果: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墨子传信、北斗探路、天问启程……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航天精神的坚定支撑。中国想要建设航天强国,也必定离不开对航天精神的弘扬。其实何止是航天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疫精神……雄健的精神意志支撑着伟大的中华民族越过急流险滩,闯关夺隘,国有精神,方能富强。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不管物质条件充足与否,精神意志的力量泉源都必不可弃。坚定的精神意志既可助力每一个普通民众个人小我的事业成就,更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势不可挡的蓬勃力量!
在新的长征路上,愿我辈青年都能坚守精神意志,谱写时代新的华章!
 (资料来源于网络)

往期推荐



七上第一单元押题卷
八上第一单元押题卷
九上第一单元押题卷
《老子》名句积累,翻译赏析
《<老子>四章》同步习题(含答案)
为什么孟晚舟回国引发广泛?这场博弈我们没有输!(写作素材整理)
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深入分析扩展
必看!有答案!2021上海高考(秋考)语文真题卷来了!
2021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卷汇总与分类汇编
还在乱背?3招掌握文学常识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