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苏东坡》
发布于 2021-10-06 19:53
各位书友,大家好我是悠然。本次我们解读《苏东坡》。
第一次读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就写了读后感,对苏东坡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最近又读了康震老师在《百家讲坛》上的《康震评说苏东坡》还是没忍住,就再写点对苏轼的认识。
康震老师是陕西人,认识康震老师在《百家讲坛》,熟悉康震老师在《中国诗词大会》。
于是带着乡情乡音,阅读该书。
借着林语堂先生的书、康震老师的书,让我们再来了解苏轼是怎样的一个人。
历史上,“三苏”的文学造诣让人钦佩,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
先来说说双苏名字的由来,“轼”指车厢前端供手扶的横木,“辙”指车轮碾过的痕迹。
苏洵是北宋文学家,他对孩子成长寄予厚望。
苏轼、苏辙也的确没有让父亲失望。
他们是同科进士。
他们科考这年,在历史上有“千年科举龙虎榜”一说。
因为一起参与考试的除了苏家兄弟还有其父亲苏洵、曾巩和弟弟曾布、程颐、章惇等一群名家。
可见当时竞争之激烈,不亚于现在的高考,就这苏洵依然没有考上,可见当时北宋文学的兴盛。
本来苏轼和弟弟相约:成名后就返回家乡。
但是王安石变法后,苏轼不同意王安石的观点和做法,他希望进行和风细雨的政策改良,不能接受疾风暴雨般的变法,他这样的观点对王安石变法影响比较大,因为对变法积极性认识不足,苏轼的观点引起王安石的不满。
为了避免自己与王安石冲突,苏轼申请去外地做官。
在地方做官时,他除水患、灭蝗虫、修堤坝,做到为官一方,政通词美。
在西子湖畔他写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
这首诗把西子湖的美,用寥寥数语刻画得细致入微。
此时,也是苏轼写词的开始,他词的飞跃阶段是在密州任职期间。
他因为思念弟弟苏辙写下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i 三声)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由此可见兄弟情深。
现这首词被谱曲,已经成了经典老歌,被邓丽君、王菲、张学友等人传唱,成了一首中秋望月思念亲友的名曲。
让我们再听王菲唱的《水调歌头》,这词,这调如兄弟两人在相互宽慰,又如互诉衷肠,更如夜半时分苏轼一人的喃喃自语。
或许在这背后,有对自己境遇的不甘、命运的不公、生活的无奈的叹息和抱怨……
苏轼在地方管理得法,文章受皇上宋神宗喜欢,朝臣都知道只要皇上正在吃饭,停下来看文章,就一定是看苏轼的。
但是这种情形让苏轼的反对派忧心匆匆,于是就制造出了“乌台诗案”。
苏轼因之入狱,虽然“乌台诗案”是反对派给他莫须有的罪名。
但他吟诗作文给全家带来的灾祸,他的夫人一气之下,一把火烧了他百分之七十的手稿。
“乌台诗案”苏轼保住性命,但被降职到黄州,也就是现在的黄冈地区。
因为生活窘困,经过申请得到五十亩荒地,该地位于黄州城东门外,他给该地取名“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他发明了东坡肉和东坡羹。他还学习酿酒,并做《蜜酒歌》一首。
东坡肉一般选用半肥半瘦的猪肉,切成约二寸许的方块。
小蒸架垫底,先铺上葱、姜块,然后将猪肉整齐地排在上面,加冰糖、酱油、绍酒、再加葱结,砂锅蒸,随后用小火焖,再开盖,将肉块翻身,再焖。肉块入碗,灌上汤汁再蒸,最后撒上葱花。
成菜后,皮薄肉嫩,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
东坡肉现在全国各地大街上还有店铺在卖,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苏东坡在当地也学酿酒,虽说他酿的酒被儿子称作为“泻药”,但是东坡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在艰苦的环境中,他没有忘记博览群书,“雪屋”是他书房的名字。
在黄州,他得知百姓常因生孩子难以养活而将其溺亡,他让当地官人捐钱捐物,支持育儿会。
在救济婴孩方面做着不懈的努力。
苏东坡爱读书,遇到挫折不怨天尤人,在艰苦条件中苦中作乐,表现出坚毅和豁达。
在黄州他自诩为井底之蛙,因为“乌台诗案”的影响,他远离政治,做美食、酿酒、交友、作诗、耕作、念佛、锻炼,把自己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虽有“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感慨。
但他知道“江海寄余生”的感慨只在诗词中,他在家中可以做到鼾声如雷。
黄州几年,也是苏东坡具有烟火气的几年,虽是东坡政治生涯的低谷,却也是精神历程中的一次沉淀和再升华。
在黄州,“东坡、雪堂、赤壁”是他在黄州的三个精神象征。
“东坡”是自给自足的体现;
“雪堂”是勤奋苦读的思想淬变;
“赤壁”是他超逸洒脱的文学风采。
他三游赤壁,三写赤壁。
其《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苏轼豪放词的巅峰之作。
在当时兴盛的是婉约词,以柳永为代表的占了半壁江山。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苏轼对当时文风的革新,让诗词的境界走向宏阔开放。
如果说黄州成就了东坡,东坡也成就了黄州。
赤壁也因此为黄州带来极大经济效益。
东坡笔下的“赤壁”并不是三国时期的“赤壁”。
从此中华大地有两个赤壁,一个是上游的“武赤壁”,一个是下游的“文赤壁”。
苏东坡通过几年对变法的观察,看到新法给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对变法有了新的看法,他适时的调整,让他有了东山再起的可能。
苏东坡再次被朝廷任用,他专门去看望了已经不问世事居于钟山的王安石。
这两位为大宋江山励精图治的政治家,相逢一笑泯恩仇。
他在王安石家住了一个月,两位老人已经执手相看。
苏轼写下“骑驴渺渺入荒陂(bei 一声),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该诗写出了两位政治家惺惺相惜的互相理解。
此时王安石63岁,苏东坡47岁,两位势不两立的政敌,经历风雨后成了学术、文学和思想上难得的知音。
苏东坡本与司马光是多年好友,但是对于变法的态度两人还有不同。
再次被重用的苏轼与司马光一派意见分歧,而且矛盾并没有因为司马光的去世减少。
因为一次朝堂上苏轼与理学代表程颐的口舌之争,爆发了苏轼一派即祖籍为四川的“蜀党”和程颐一派即祖籍为河南洛阳的“洛党”之间的——洛蜀党争。
后续“朔党”也加入到反对苏轼“蜀党”的阵营。
苏轼为了避免再次陷入“乌台诗案”的境地,向朝廷请辞去地方。
得到批准后,他任职杭州。
到了杭州,他为了百姓生活,首先进行西湖的改造,进行清淤、建堤、植柳、养荷、修桥、育菱,让西湖造福一方。
他每天巡视在堤坝上,做“东坡肉”犒劳大家。
此时修建的“苏堤”与唐代白居易修的“白堤”相映成趣。
如今历经千年,在苏轼年代修建的“苏堤春晓”和“三潭映月”依然是引人入胜的西湖美景。
当赏识苏东坡的高太后去世后,朝廷再次陷入派系之争。
苏轼被一贬再贬,他在人生轨道上又转了一大圈,在朝廷第五道贬令下发后,他被贬到琼州岛。
琼州岛就是现在的海南岛。
贬到“天涯海角”的琼州岛,已经贬无可贬了。
据说第五次被贬是因为其在惠州写下“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的诗句。
当朝宰相其政敌章悖(bei 四声),也曾是他昔日好友,看到他活得如此潇洒,就出现了第五次被贬的结果。
由此可见政敌对他的憎恨,同时也看到宋哲宗对自己昔日老师的态度。
此时的苏东坡已经62岁,宋朝有“不杀文官”的制度,于是就将他驱往“生不如死”的琼州。
苏东坡写到“生还无期,死有余责”,可见他是以抱死之心前往蛮荒之地的海南。
他让家人留在惠州,自己和幼子去琼州。
一到琼州他写下“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的遗嘱。
在海南,语言不通,度日如年。
此时,苏辙也被贬到雷州,境况与苏轼差不多。
苏轼为此写诗和弟弟开玩笑,虽然条件艰苦,但是苏子胸中仍是“超脱自然,不改其度”。
此时的苏轼更加平和,有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释然洒脱。
他虽洒脱,但也有宋代知识分子普遍具有的忧患意识。
北宋范仲淹就发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慨叹。
也呼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儒家思想是忧患意识的根源,这种心系百姓的思想是宋代士大夫的心声。
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是关学领袖,其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气魄。
这24字也被称为“横渠四句”。
张载祠现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城东的横渠镇。
张载创设了“横渠学派”,因其讲学在关中,故又称其学派为“关学”。
可见宋代文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所以无论苏轼被贬到任何地方,他都为当地百姓的交通、生活奔走呼号。
他“无病多蓄药,不饮多酿酒。”是劳己以为人。
他超脱于中国文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境界。
陆游说他“不以一生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苏轼在海南劝告百姓爱惜耕牛,多种植稻谷,并让大家努力学习。
有这样一个典故:
琼州人姜唐佑向苏轼求学半年之久,离别时,苏轼赠诗写道“沧海何尝断地脉,朱崖从此破天荒。”
然后说,如果你进士归来,我再续写后半首诗。
等姜唐佑考中进士后,苏轼已经去世,苏辙接替苏轼完成诗作,苏辙续写的最后两句为“锦衣不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此时,“努力学习”在蛮荒之地的海南已经蔚然成风。
苏轼以为自己要在海南终其一生。
宋哲宗崩逝,由其弟宋徽宗继位。
一纸调令,苏轼在65岁时再回内地。
他写下“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的叹息。
但是心中还是喜悦的,所以有“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的欣喜。
此时的心情与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轼政治生涯的再次复苏,让章悖的儿子非常紧张,写信给苏轼希望不要报复他父亲,有机会能援救被贬到雷州的父亲。
苏轼写信给章悖之母并安慰她,雷州环境还可以,我弟弟在那里呆过。
就此,我们看到苏轼超乎常人的气度。
虽然弟弟苏辙希望苏轼从海南回来后与他住在一起,但因为暑热和颠沛劳顿,苏轼几经思考,还是决定留在常州归老……
年事已高的苏东坡,从海南回来没多久,身体每况愈下,去世时66岁。
这就是苏轼,一位超凡脱俗的文学家、美食家、一位时时刻刻为百姓着想的政治家。
苏轼一生两任妻子,一位侍妾。
第一任妻子王弗,苏轼非常欣赏她,生有长子苏迈,可惜王弗26岁时去世。
过了十年,苏轼梦见她,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是王弗的堂妹王润之。
她与苏轼生活了26年,育有两子,苏迨和苏过,她饱经苦难,始终保持朴实诚挚的品格。
苏轼的侍女王朝云与两位夫人相比,得到过苏轼提写最多的诗词,她育有一子,可惜夭折。
苏轼对三个儿子的教育,重品格修养、学业文章、做事能力。
长子苏迈很有才,是家里的顶梁柱。
二子苏迨和欧阳修的孙女喜结良缘。
三子苏过与苏轼的性格最像,苏轼被贬琼州也是苏过一直陪伴左右。
无论才学还是能力,苏过均有为父之风,被称作“小坡”。
在苏东坡眼中三个儿子都是他的“传家好儿子”
从积极意义上说,苏轼是幸福的,年少时有好父亲,壮年时有好伴侣,老年时有好儿子,一生中有好兄弟。
苏轼与弟弟苏辙在仕途上荣辱与共;
在生活上相互照应;
在文学上互通有无;
在精神上惺惺相惜。
黄庭坚对他们有“二苏上连璧,三孔立分鼎”的赞誉。
苏轼诗词清新豪健,苏辙的诗词沉稳执着,兄弟二人相互欣赏,但不吹捧,经常书信,可见情深。
研究苏轼的林语堂先生曾说:“往往为了子由,苏轼会写最好的诗”
苏家父子同为“唐宋八大家”之列,兄弟俩人政治命运基本相同,但性格不同,弟弟苏辙反而为哥哥苏轼操尽了心。
生活中苏辙更像兄长。
书友们,我们对苏轼的了解也就到这里了,那“苏东坡是怎样的一个人?”
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总结就是:
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是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词人;
他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身处逆境屡遭挫折,性格倔强、胸怀旷达的老者;
他是“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思念弟弟的兄长。
他是为亡妻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丈夫;
他是具有慈爱之心写下“两翁归隐非难事,惟要传家好儿子”的父亲;
他是为百姓立命的官员……
苏轼,苏东坡,这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北宋文学名家,吸引着多少文人墨客去研究、去记忆……
各位书友,今天的解读结束了,让我们下次再见!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