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推荐:《茶馆: 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发布于 2021-10-07 07:05


微观世界:《茶馆: 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在假期中,我阅读了王笛《茶馆: 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1900—1950)》这本著作,简单与诸位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悟。

看到这本书第一感觉以为是一部文学作品,因为在之前读过老舍先生的《茶馆》,随着阅读,慢慢被作者的扎实的史学功底与优美的语言折服,我主要就史料、内容及感悟谈谈我的想法。

早在1920年顾颉刚先生创立“古史辩派”,即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茶馆》书中运用的史料主要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文字资料,另一类是视觉资料。文字资料主要包括《成都省会警察局档案》《成都市商会档案》《成都市政府工会档案》《成都市工商行政登记档案》等,大多是作者实地调研于成都市发现的。在使用档案资料时作者非常谨慎,对档案进行综合分析,充分考虑到当时的历史、社会、文化环境,比对其他的文献,以此可能对事件作出合乎客观史实的解释,由此可见,运用档案资料时的独具匠心,突显了历史的求真功能。

第二大类资料主要为视觉资料,《茶馆》中使用了大量的照片、漫画、民俗风情画等视觉材料。图像可以让我们更加生动地“想象”过去的历史。历史记忆本来是有温度的、有形的,因此视觉资料的运用使得历史具有了“可触摸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字资料的不足。如,作者以春熙路为例,在20 世纪末,它成为了成都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各种茶馆也在此开办; 但在 2003 年拍摄的“今日之商业场”照片时,对此今昔的区别,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古今的对此。

本书主要研究三方面的问题。第一,这个研究对茶馆生活进行综合分析,显示人们怎样利用茶馆作为休闲、会友、娱乐的场所,各种社会集团诸如学生、劳工、社会组织等怎样利用茶馆开展活动。妇女也竭力争取使用这个公共场所的权利。政治的变化也很快在茶馆里呈现。每天清早,茶馆里的闲谈主题便是最近的新闻。

第二,揭示茶馆的经营和管理,观察茶馆的兴旺发达是怎样与其独特的文化联系在一起,考察茶馆怎样运用各种手段以求生存。我们也看到在经济恶化、社会动乱、政治不稳定之时,茶馆所遭遇的困难,每碗茶的价格总是与通货膨胀同步的,原材料上涨,茶价便升高;如有经济衰退或自然灾害发生,茶馆里乞丐数量便增加。在处理与国家关系的问题上,成都茶社业公会在政府和茶馆行业之间扮演了积极的角色,成为政府和各茶馆之间的中介。本书还探索了茶馆中的劳动力、工作条件、雇佣、工作场所等问题。

第三,本书探索了在地方和国家政治中茶馆的角色,讨论社会冲突和政府控制的问题,分析茶馆和公共政治的联系,揭示茶馆怎样成为一个政治舞台,以及大众、精英和国家怎样利用这个舞台,使其在革命、改良和战争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而,可以讲茶馆是对公众开放的,在这些地方人们追求自由,因此被视为“政治骚动的温床”。

由此看来,馆是一个微观世界方面,茶馆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变化

所以,以茶馆作为研究社会基本的单位、进入城市的内部,不会妨碍历史学家考察更宏观和意义重大的事件,反而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关于茶馆这样的社会机构的研究可以引导我们进入城市的最底层,观察到那些我们至今仍然忽视的社会现象;另一方面,对有意义的大事件的探索,将促进我们对国家政治和社会演变与地方社会日常生活关系的深刻理解。

本部分撰写大多是书中最后一章的摘抄与提炼

一是比较法的运用,研究历史问题,要将视野拓宽,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内涵,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多处中西比较,比如,茶馆与咖啡的比较,现有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从中可以看到在不同世界和地区的人们怎样从事公共生活,怎样使用他们以看到在不同世界和地区的人们怎样从事公共生活,怎样使用他们所建立的公共空间,看到其中的异同点。

二是,注意写作时候,文字的可读性,历史不是文学,但并不意味历史的书写要晦涩难懂,作者这本著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书写历史史料时,让其变得有温度,更具有可读性,这将是史学者奋斗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龙.选择与重构: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的史料运用[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8,39(09):110-112.
[2]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广告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作者:王笛

当当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