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村镇供水工程初步设计要点
发布于 2021-01-12 19:36
陕西省村镇供水工程初步设计要点
陕西省水利厅
批 准:孙平安
审 定:程子勇
审 核:黄兴国 杜小洲 田进
编制单位:陕西省城乡供水建设管理处 陕西省水利水电工程咨询中心
主要编写:郭勇军 苏关健
参加人员:李 瑛 吕峻 刘安强 赵杨 田养军 赵静 赵建宇 吴昊
目 录
总 则
总 则
5. 供水规模大于1000m3/d(含1000m3/d)的村镇供水工程应遵照本《要点》,供水规模在300~1000m3/d的村镇集中供水工程参照本《要点》执行,供水规模小于300m3/d的村镇供水和分散式供水工程,初步设计可适当简化。
6.初步设计报告应按本《要点》第1~12章内容编制。
(附表: 工程特性表)
(附图1、工程地理位置图)
(附图2、供水工程总平面布置图)
2 项目区概况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 项目区自然概况
2.2 项目区社会经济概况
2.3 供水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4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5 项目区供水规划及供水范围
3 工程建设条件
3.1项目区自然条件
3.2区域水资源概况
3.3 工程地质
3.3.1区域地质
简述区域地质状况,明确工程场地的地震基本烈度。
3.3.2工程地质
概述厂(坝)址、输水线路及主要建筑物地段的地形、地层岩性,河床及两岸覆盖层的厚度与组成物质,岩体风化情况、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现象等。
说明坝(闸)基、输水线路及主要建筑物地基工程地质条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评价选定坝(闸)、厂(站)址及输水线路和主要建筑物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岩体质量分类或围岩分类。提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的初步建议值,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处理的意见。
3.4建筑材料
4 工程规模
集中供水工程的供水规模,应分别计算供水范围内各村、镇的最高日用水量。需水预测应充分考虑已有供水设施的利用和群众的用水习惯,实事求是地反映对水的需求,避免采用定额过高,导致设计规模与实际差距过大,造成投资过大、成本过高和难以正常运转。
4.1设计范围、供水对象及设计水平年
4.2需水量预测
①时变化系数Kh,建议按下表采用:
供水规模(W)(m3/d) | W>5000 | 5000≥W>1000 | 1000≥W≥200 | W<200 |
全日供水 时变化系数Kh | 1.6—2.0 | 1.8--2.2 | 2.0—2.5 | 2.3—3.0 |
②日变化系数Kd可在1.3~1.6范围内取值,建议采用Kd=1.5;建议采用全日制供水,每日供水时间为24小时。
4.3供水规模的确定
应根据村镇居民用水的实际情况,考虑现状供水工程已有供水能力,必要时可考虑分质供水,合理确定供水规模。对严重缺水地区,应以解决生活用水为主,一般不考虑村办和乡镇企业、畜禽用水量。工程供水规模(即水厂最高日的供水能力)按最高日用水量计算。村镇供水工程供水规模原则上在百位或十位“四舍五入取整数”。(附供水规模计算表)。
4-2 供水规模计算表
项 目 | 计算说明 | 用水定额 | 用水量小计 | 备注 |
居民生活 | ||||
村镇工副业 | ||||
公共建筑 | ||||
。。。。。。 | ||||
管网漏失及未预见 | ||||
合 计 |
5 水源选择
5.1 水源选择的原则和要求
水源水量充沛可靠。用地表水作水源时,枯水期流量的保证率应不低于90%;以地下水作水源时,其取水量应小于可开采量。
水源水质应符合国家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利用现有水源工程作为工程水源时,如改变工程原设计任务,应取得原工程主管部门书面同意,并作为初设报告附件。
水源选择应考虑安全、经济以及便于水源保护等因素。
有多处水源可供选择时,应对其水量、水质、投资、运行成本、施工和管理条件等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比较后择优确定。
当地下水、地表水均可满足要求时,宜优先采用地下水和泉水水源
采用地表水源时,应优先采用有一定调节能力的水库供水
供水区周边没有可供利用的水库,且地下水无法利用,若有水质较好的地表径流时,可在适当位置修建引水工程供水。设计应对小河、溪流枯水流量、洪水进行调查分析,论证水源可靠性
当现有城镇和村镇集中供水工程水源充沛、设施可靠、技术可行时,周边村镇供水宜采用现有工程管网的延伸供水。
5.2地表水水源
工程一般应根据水文基本资料进行径流计算,评价计算结果,确定成果采用值。无实测资料,可采用地区水文手册推荐的相关方法,推求径流成果。对受人类活动(治水,用水)影响较大的实测径流资料应进行还原计算;对影响较小的,可直接引用实测径流代替天然径流。对水库应进行水库径流调节计算。根据径流调节、洪水调节计算,确定正常蓄水位、校核水位及调节库容、总库容等水库特征参数;径流调节、洪水调节计算应符合有关现行规范要求。对于无调节的低坝自流引水工程,应根据相关保证率年份最枯日流量进行调查分析。
洪水计算应说明采用的资料,推算方法及成果可靠性。设计断面不同频率洪峰流量及洪量值,给出洪水过程线。
对多泥沙河流应说明泥沙来源、统计和估算悬移质和推移质的特征值,分析论证对工程建设和运行的影响。
5.3 地下水和泉水水源
5.4 水源水质分析
5.5 水源论证及水源的确定
6 工程总体布置
6.1设计依据及原则
项目所在县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中有关村镇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村镇饮水工程项目的有关规划等;
涉及该项目供水范围、饮水不安全人口等有关成果及批复文件(项目应列入供水工程规划);
相关的规范、规程。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保证村镇居民安全饮用水的可持续。保证水源、工程、管理运行的可持续性。
以解决生活供水为重点,充分利用已有水利工程,有效降低工程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
认真调查供水区现状,找准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供水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宜改造则改造,能集中则集中,需延伸管网则延伸。
综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情况,合理确定用水标准和供水规模。以解决当前群众饮水需要为主,同时兼顾长远发展的需要。
以县自来水公司或乡镇供水站为依托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监测体系,加强水源、出厂水和管网末稍水质检验和监测。
坚持群众自筹和政府扶持相结合的投资政策。
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农村供水工程长期有效发挥效益。
水质
饮用水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要求。在水源、技术和管理等处理条件受限制的地区,其水质应符合《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中的要求。
取水方便程度
经济较发达地区,建设集中式供水工程宜供水入户。经济欠发达,农户居住分散,建设集中式供水工程在村组设公用给水栓,给水栓间距以人力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20分钟为准布设。
服务水压
Ⅰ—Ⅲ型供水工程的主要建(构)筑物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50年一遇洪水校核(相当于“防洪标准”供水工程4级建筑物防洪标准上限)
Ⅳ型,Ⅴ型供水工程的主要建(构)筑物,按10年一遇洪水设计,30年一遇洪水校核(相当于“防洪标准”供水工程4级建筑物防洪标准下限)。
Ⅰ—Ⅲ型供水工程的主要建(构)筑物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度采取抗震措施;
Ⅳ型,Ⅴ型供水工程的主要建(构)筑物,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采取抗震措施。
6.3 总体布置原则
总体布置根据水源与供水区(范围)之间的平面、高程空间关系,充分利用地形条件,拟定供水方式及工艺流程组合,合理拟定供水线路走向,确定建(构)筑物工程位置。做到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条件,缩短供水线路,优化建(构)筑物布置,节约土地资源。
节约投资原则。工程布置应考虑尽可能与现有工程设施相结合,避免不必要浪费,节约投资。
运行经济原则。水源取水方式、线路及建筑物布置应有必要的方案比较,合理采用分区、分压供水,尽可能大的供水范围实现重力供水、减少加压供水范围和供水量,降低运行费用。建(构)筑物位置尽量靠近公路,方便施工和运营管理期交通。
6.4供水系统
6.5水源及取水工程
6.6输水线路选择及管材选择
6.7 净配水厂位置及工艺确定
供水规模小于1000 m3/d的净水设施宜选用一体化净水器或慢滤池方案。
6.8 配水系统和管材选择
6.9 征地、拆迁范围和数量
6.10 总体布置要求
水厂、抽水站布置等需要有1:500~1:1000平面布置图;取水建筑物、水塔、水池等构筑物平面布置需要有1:100~1:200平面布置图。
7 工程设计
7-1 供水系统中设计流量
序号 | 构筑物 | 基本情况 | 设计流量 |
1 | 一级取水泵站 | 取水泵站至水塔或水池或净(配水厂) | 最高日平均时流量加输水损失和水厂自用水量 |
水质无需净化,经消毒直接供水入配水管网 | 最高日最大时流量加输水损失 | ||
2 | 净(配)水厂 | 混凝、沉淀过滤常规工艺 | 最高日平均时流量加水厂自用水量 |
3 | 输水管道 | 水池、水塔、净(配)水厂之前的管道 | 最高日平均时流量加输水损失和水厂自用水量 |
净(配)水厂至水池、(水塔) | 最高日平均时流量加输水损失 | ||
4 | 配水管道 | 二级加压站后管道入配水管网 | 最高日最大时流量 |
水塔,(水池)后管道入配水管网 | 最高日最大时流量 | ||
5 | 二级加压站 | 二级加压站后管道直供配水管网 | 最高日最大时流量 |
6 | 配水管网 | 直供用户 | 最高日最大时流量 |
7.1 取水构筑物设计
7.2 输水管(渠)道设计
7.3 净(配)水厂设计
根据原水水质分析和出水水质要求,确定净化工艺流程。
净(配)水厂位置,平面布置及竖向设计,土方平衡计算,占地面积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构筑物选型及主要设计参数、尺寸、主要设备型式及主要性能参数、数量、采用新技术的工艺原理和特点。
净水药剂的选择及用量、投配方式、计量设备,加药间的尺寸、布置及其所需设备类型、台数与性能,卫生安全措施。
消毒剂的选择及其用量、投配点、投配和计量设备,消毒间的布置和安全措施。
排泥水及冲洗水的排放或回收措施,对排放水体的环境影响,污泥处置方法。
辅助生产建(构)筑物及附属建筑物的建筑面积及其使用功能。
厂内给水、排水管布置及雨水排除措施,道路标准、绿化设计。
7.4 加压泵站设计
7.5 调节构筑物设计
7.6 配水工程及入户工程设计
7.7 建筑设计
根据生产工艺要求或使用功能确定的建筑平面布置、层数和层高。对室内热工、通风、消防、节能所采取的措施。
建筑物的立面造型、装修标准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辅助建筑物及职工宿舍的建筑面积和标准。
7.8 结构设计
工程所在地区的风荷、雪荷、工程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冰冻深度、地震基本烈度、对场地的特殊地质条件(如软弱地基、膨胀土、滑坡、溶洞、冻土、采空区、抗震的不利地段等)应分别予以说明。
根据构(建)筑物使用功能、生产需要所确定的使用荷载,地基土的承载力设计值、抗震设防烈度等,阐述对结构设计的特殊要求(如抗浮、防水、防爆、防震、防腐等)。
阐述主要构筑物和大型管、渠结构设计的方案比较和确定,如结构选型、地基处理及基础形式、伸缩缝、沉降缝和抗震缝的设置、为满足特殊使用要求的结构处理、主要结构材料的选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的采用等。
必要时应概述对重要构筑物、管渠穿越河道等特殊工程的施工方法。
7.9 供配电设计
说明设计范围及电源资料概况
电源及电压:供电电源、电压等级、厂内设备的电压选择
负荷计算:说明用电设备种类,并以表格表明设备容量,计算负荷数值和自然功率因数,功率因数补偿方法,补偿设备的数量以及补偿后功率因数结果
供电系统:根据负荷性质及可靠性的要求,确定的高、低压一次系统图、运行方式、变电所平面布置、变压器容量和数量的选定及其安装方式(室内或室外)
保护和控制:继电保护的设置,操作电源类型的选择,防雷保护措施,接地装置的说明等
照明:应设置正常工作照明、事故照明以及必要的安全照明装置。工作照明电源应由厂用电系统的380/220v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三相四线制系统供电,照明装置电压宜采用交流220v;事故照明电源应由蓄电池或其它可靠电源供电;安装高度低于2.5米时,应采用防止触电措施或采用12~36v安全照明
泵房电气设备的控制要求以及和变配电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关系,结构形式等
计量:阐明水厂变电所的计量方式以及电力系统中需要加以特别计量的回路如照明的要求。阐明计量柜的变比,或依据当地电力部门的要求。
7.10 自动控制、仪表及通讯设计
自动控制、仪表设计的原则和标准,厂站控制模式,控制系统图,仪表、自动控制测量的内容,各系统的数据采集和调度系统,包括带监控点的流程图。
通讯设计范围及通讯设计的内容,有线及无线通讯系统的组成,主要设备的选型、平面布置等。
7.11 机械及金属结构设计
所选用标准机械设备及金属结构的规格、性能、安装位置及操作方式,非标准机械的构造形式、原理、特点以及有关设计参数。
维修车间承担的维修范围,车间设备的型号、数量及布置。
7.12 水质检验仪器及设备
8 工程施工
8.1 施工条件
8.2 主要建筑物施工方法
8.3 施工总布置
根据所设计的工程项目,确定工程施工分区方案;
根据施工分区布置方案,规划施工道路布置;提出施工场地、施工用房、水电供应方案布置;根据总布置图计算施工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范围和占地面积,提出分期征地计划。
8.4 施工总进度
说明工程筹建期、准备期、主体工程施工期、工程完建期各阶段所需工期及其进度安排;根据各工程项目施工安排,说明控制性工程施工进度安排,明确协调要求;
提出施工进度图、表,确定各阶段工期和总工期。
9 环境影响、水土保持及水源保护
9.2 水土保持及水源保护
10 工程管理
10.1建设管理
10.2 运营管理
根据工程规划确定的调度运用原则和工程建筑物的工作条件,研究确定工程调度运用规程;
分析规模相近的同类供水管理运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说明用水的组织管理,分析提出水费的收取办法。
落实提出水源保护措施,制定水源管理保护办法。
加氯间防止氯泄露措施
沉淀池排泥水、滤池反冲洗水的回收及污泥处理措施
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对环境(或排放水体)的影响
锅炉房消烟除尘措施
降低噪音措施
景观环境的协调措施
用电设备安全防护措施
转动设备安全防护措施
防滑梯、护栏等安全防护措施
消防及其他安全措施。
11 概算投资与水价分析
11.1 设计概算
11.1.2费用标准
11.3 水价分析
11.4 初步设计概算内容
编制说明
总概算表
建筑工程概算表
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概算表
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概算表
临时工程概算表
费用概算表
单价汇总表
主要材料预算价格汇总表
施工机械台班费汇总表
主要工程量汇总表
主要材料及劳力量汇总表
单价表
其他附表
12 对下阶段工作的要求和建议
需提请在设计审批时解决或确定的主要问题。
施工图设计阶段需要的资料和勘测要求。
13 初步设计报告附录、附件及设计图要求
13.1附录
水质化验报告;
有关项目规划(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批批复文件,以及有关项目所在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发展规划批文等。
13.2 附件
附件一:初步设计概算书
附件二:地勘报告(有特殊要求的Ⅰ型集中供水工程)
附件三:水文水利计算报告(有特殊要求的Ⅰ型集中供水工程);
附件四:初步设计报告图册。
13.3初步设计图纸要求
来源:陕西省水利厅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1/2021-01-12/1_16104548689934068.jpg)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