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素材
广告素材
海报素材
展板素材
展架素材
宣传单页
画册素材
手抄报模板
邀请函模板
电商素材
电商主图
电商首页
详情页素材
活动页素材
Banner素材
移动端素材
元素素材
漂浮元素
装饰元素
边框元素
卡通元素
图标元素
艺术字元素
花边元素
背景素材
简约背景
古风背景
风景背景
H5背景
电商背景
VIP
登陆
注册
严肃文学改编剧,到底应该怎么拍?丨国剧新观察
发布于 2021-10-08 19:54
文_马二
前不久,我们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为主要案例,分析了严肃文学改编风潮的复归。(
改编大风刮起,哪些严肃文学作品要起飞?
)阐述了严肃文学改编剧的存在价值,整理了待播已播的新旧剧集。总的来说,严肃文学改编仍是一片蓝海,值得影视行业去持续深耕。
还有些问题值得讨论。比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诞生了那么多的佳作,为何偏偏是它们被改编?这些小说是否存在部分共通之处?同样改编自严肃文学,为何有的作品成为爆款,有的声名不显?“破圈”者又有哪些特点?想要拍好严肃文学改编剧,还要注意些什么?这篇文章,就围绕上述问题展开。
“客”从何处来
被改编的严肃文学主要有三个出处。
第一,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等知名文学奖的获奖作品。
作为国内最具盛名的文学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只为长篇小说授勋,入围的标准是13万字以上。鲁迅文学奖则对其进行了补充,旨在奖励优秀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的写作。老舍文学奖主要奖励京籍作者的创作和在京出版、发表的优秀作品,长短篇幅皆有涉及。
这类作品往往具备一定知名度,自带IP属性。在被翻拍成影视作品之前,它们由于奖项的加持,聚拢了一批有粘性的粉丝。其人数或许没有网络小说受众多,但作品本身质量过硬,传播度也不会太小。
相比起网络小说,其长尾效应更为明显。十年前的很多“经典网文”,在如今的读者看来,就有点跟不上时代节奏了。比如唐家三少赖以成名的《狂神》,当年人手一本的《坏蛋是怎样炼成的》,如今都不再有改编价值。
像陈忠实的《白鹿原》,1993年出版,1998年获得茅盾文学奖。而电影版2012年上映,电视剧版2017年播出,中间隔了一二十年,热度仍然很高。
第二,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的作品。
比如,鲁迅的《孔乙己》《药》《阿Q正传》《祝福》《伤逝》《铸剑》,巴金的《家》《春》《秋》《憩园》《寒夜》,茅盾的《林家铺子》《春蚕》《子夜》,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钱锺书的《围城》,沈从文的《萧萧》《丈夫》《边城》,老舍的《四世同堂》《我这一辈子》《茶馆》等作品,都曾进行影视化改编。
第三,是《收获》《当代》《人民文学》《小说月报》等主流文学期刊上发表的作品。
这类期刊主要发表广义的严肃文学作品(包括严肃文学和纯文学),很多大众耳熟能详的小说都出自它们。比如苏童的《妻妾成群》、刘恒的《伏羲伏羲》、余华的《活着》和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都来自《小说月报》杂志;王安忆的《长恨歌》、谌容的《人到中年》和路遥的《人生》都来自《收获》杂志。
当然,这三
者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互为补充。
发表在文学杂志上的长篇小说可能获茅盾文学奖;
知名作品多了也就成了名家,就容易被全链开发。
为什么是这些小说被改编?
每年出版、发表的严肃文学作品那么多,为何偏偏是它们被改编?
如果我们仔细比对两者,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
通常来说,被改编的严肃文学常常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它们一定会有传奇性、故事性和跌宕性。
《平凡的世界》
严肃文学不会如此套路。但若能提供一个传奇故事,那拥趸自然会更多一些。《百年孤独》就是比《追忆逝水年华》有趣,《白鹿原》就是比《平凡的世界》耐人寻味。拍成电视剧,也是如此。戏剧性是影视作品的永恒基调。
其次,被改编小说的“块头”一般不会太大。传统观念里,超过10万字的就是长篇小说,比如路遥的《人生》就只有13万字。
武侠小说兴盛的时候,大部头不断出现,《天龙八部》长达150万字。网文滥觞之后,破百万字的小说更是数不胜数。
但原著并非篇幅越长越适合改编,长篇小说更适合被改编成剧集。就像《白鹿原》,三个小时的电影根本承载不起原著的宏大体量,电视剧整整拍了77集。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剧中,原著最长的是路遥百万字的《平凡的世界》。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也很长,但只被改编了第一部。张玮的《你在高原》,估计近年来是很难被改编了。没办法,450万字的原著,谁都得掂量掂量。
电影版《活着》
说到底,长篇小说但凡二度创作必然要拍成鸿篇巨制。否则,不仅很难完整地展示原著的史诗气质,甚至还会被观众吐槽。相对来说,块头没那么大的作品可选择性就多了,既可以拍成剧,也可以拍成电影。余华的《活着》只有12万字,张艺谋拍了部132分钟的同名电影,朱正拍了部33集的电视剧《福贵》。
最后,被改编的作品往往与时代的调性契合。
严肃文学虽然具备长尾效应,但不是所有的都有被改编的必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一代观众有一代观众的审美喜好。老舍的《茶馆》是经典,北京人艺的话剧一演再演,一票难求。可如今再去翻拍《茶馆》,却也无甚意义。反倒是《装台》《繁花》这种能体现城市文化的小说,如今更容易得到观众青睐。
严肃文学改编需要注意什么?
选定了篇目,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虽说比起第一梯队的头部网文来说,严肃文学的性价比更高,但真金白银买来的版权,谁都不愿轻易浪费。拍出来的过不了审、播出的观众不买账,根本原因是没把住严肃文学改编的命脉。
严肃文学改编安全性是第一位的。
类型剧里,安全度最高的无疑是甜宠剧。这几年,还没看到过有甜宠剧被过审问题为难的。毕竟,全世界都不会拦着别人谈恋爱。
最危险的当是涉案剧,不说那些拍完后再无消息的“典型”,单翻看五大卫视和三大平台的片单,就能发现不少稍有风吹草动就延档的剧。
周梅森擅长反腐剧,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忠诚》《绝对权力》《国家公诉》等剧,在过审时几经波折。而爱奇艺“迷雾剧场”中根据紫金陈小说改编的《沉默的真相》和《隐秘的角落》,排播上也不是一帆风顺。
由于文学作品的尺度比影视剧要大,所以很多在文字上能呈现的东西,放到屏幕上就成了敏感点。题材敏感、描写敏感、故事敏感,都有可能是严肃文学改编剧前行的陷坑。这也是资本更愿挑选网络小说的原因,相对安全。
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的《将军吟》,就不曾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没办法,它的故事过于特殊,只能留存在文字之中。其故事围绕着十年动荡展开,通过对三个将军不同命运的描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复杂的、尖锐的矛盾斗争。
即使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原著中的很多描写可能也要被删干净。《白鹿原》便是如此,原著中怪力乱神和性描写的内容,无论是剧版还是影版都少有涉及。
关于这一点,还要说说莫言的《红高粱家族》。
张艺谋将之改编成了电影《红高粱》,在中国电影史上声望颇高。对比影视和文学,我们可以发现,原著很多尸横遍野、血肉横飞的残酷血腥描写都被摘离干净。电影中保留的“罗汉剥皮”情节,也被匆匆带过,只留下一个镜头。
《红高粱》
其实,严肃文学在当下改编影视剧,最大的问题不是如何把它拍成观众喜欢的模样,而是如何让观众看到严肃文学本身的美学价值。上文说,文学和影视的呈现尺度不同;
事实上
,观众对两者表达疆域的接纳程度也各有不同。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价值观表述。如果说通俗文学呈现的更多是一种大众认同的美好,那么有的严肃文学甚至连“美”都不曾展现。严肃文学之所以严肃,本质上是基于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对人性进行深度反思和探究。它反映的是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关系、社会处境、社会变迁以及命运发展背后的时代脉搏。
正因为如此,它存在自身受众局限性。电视剧本身是一种大众艺术,尤其是国产电视剧,更是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视为金科玉律。可大多数严肃文学,很难做到这点。客观来说,严肃文学与普罗大众之间,有着普遍的割裂和断层。改编剧也不能置身事外。就像第五代导演,早就不是电影市场的宠儿。
《福贵》
更不消说,当下的文化环境,道德保守主义、文化激进主义和舆论女权主义几乎同时兴起,主角的任何轻举妄动,都会牵扯出“三观不正”的提法。
基于此,就要聊到第三个问题,严肃文学改编如何挑选适合的编剧。
作家本人能参与自然最好不过,他们或许不懂戏剧结构,但懂如何讲好一个故事,懂如何权衡前后逻辑。现在的网文改编也多数依循这一原则,至少能保证原著粉的满意。如若不能,须得请文学素养高深的成熟编剧,切莫为了迎合观众、追求“网感”,而做出穿插网络段子、时兴包袱和热门话题的行径,得不偿失。
资本热钱落地,影视市场逐渐趋稳。在这个大众期盼现实主义复归的节骨眼上,严肃文学的回暖无疑能填补中国影视作品缺失了许久的文学气质。
-End-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
文学社动员广告图片
文学社海报图片
文学社动员广告图片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