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电影海报会说话.

发布于 2021-01-13 08:01

小慈有视频号啦!
 

   一月十三日 小诗兄说
小海报,大人生。
——小诗兄

来源 | 谁最中国(ID:shuizuizhongguo1)
编辑 | 慈怀诗会(ID:cihuaishihui)

古琴禪修 巫娜 - 天禪
忽而新年,电影院,好久不见。
好久不见大银幕前一群人的欢笑和一个人的流泪;好久不见混着可乐的爆米花味道;最好久不见的,还是那一张张电影海报。
电影海报像是电影的一个引子、一个信号。有时对着电影海报和朋友眉飞色舞地讲电影剧情;有时在某一电影海报前看了一眼,便冲动买一张电影票;有时路过电影海报的墙面,回忆起一场场电影,路过一场场人生,时空被交错。
好久不见电影海报,但脑海至今还是挥散不掉一些电影海报的美感与话语:《黄金时代》在墨点之上静默的萧红;《邪不压正》里与蝙蝠同形的李天然;《海上钢琴师》上“天涯共此时”的城市虚幻……这些惊艳过时光的海报,都出自一个设计师之手——黄海。
有人说黄海凭一己之力,把中国的电影海报设计拉到了世界水准。也有人说,他设计的海报挽救了多年单一电影海报的“审美灾难”。
一张张好作品的问世,也不经意流露出电影幕后者的专注与情怀,像黄海设计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那句话一样:“小工匠,大历史”,同样的,小海报,大人生。

《海上钢琴师》海报

01
在东方美重,行进。

黄海的海报为人们津津乐道,还是始于《黄金时代》的惊艳。
当初海报给导演许鞍华看的时候,导演毫无犹豫一稿过。电影也仅凭一组海报,就被BBC直接列入威尼斯电影节最值得期待的影片,未播先火。
海报有几个版本:中国版,萧红站在寒风凛冽的“墨点”上,她足下的土地,既是生逢乱世的悲凉,又是住在文学的黄金时代;美国版则用烫金的笔头,笔尖中复刻出萧红的侧影,坚定安然;法国版以作家杜拉斯为灵感,一支烟,烫伤了无边的孤寂,一支笔,写出了无尽的人生场;日本版萧红拉着萧军,笑着奔跑,带出一段段水墨往事。

《黄金时代》海报  中国版

《黄金时代》海报  美国版

       《黄金时代》海报 法国版
 
《黄金时代》海报 日本版

但无论哪个版本,萧红淡然的力量与节制的东方美始终贯彻其中,这是黄海在电影中感受到的力量。他这样解读萧红,“她处在那样一个乱世之中,文字是她的力量,在文字的世界里,她强大而纯粹,所以那一片泼墨象征乱世,而汤唯静立其中,那种坚定的安静非常有冲击力。”         
坚定而安静的东方美,正是黄海所追寻的。很早以前,黄海就收藏了《功夫》珍藏版海报,画面上周星驰托掌而立,背后似乎有一双巨大的蝴蝶翅膀。这与黄海想要的东西不谋而合,手法和技术上虽然都是好莱坞的,但思维却是很东方的。
东方美必须基于东方思维,东方思维大概似竹一样有清气,不显山露水,又恰到好处。是王家卫在《一代宗师》里想要的一幅婆娑的影,黄海留了宫二和叶问的剪影,空留树的婆娑。是张艺谋想要的《影》一阴一阳的如影相随,黄海以竹子为底,虚实相生,人在“旋”中走,“道”者何存,跃在纸上。

《影》海报 

《一代宗师》海报 
             
这些年,黄海也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竹也”,当问及“竹也”的来源,黄海只是笑称,“因为梅兰竹菊里我最喜好竹,竹的特质几乎包含了所有中国哲学思想,也就是之乎者也的也,本是个虚词,没有特别意思,但竹也谐音足也,寄寓知足者、足够也。”
以“竹”节制的、委婉的、柔逸的、知足的东方思维为引,在东方美中行进,做中国自己的海报,中国美,很美。

《罗曼蒂克消亡史》海报

02
讲故事的一瞬。

从前的太多海报,明星按名气排了排,毫无美感可言,看电影大概是因为明星的噱头。但黄海的海报不同,皆是讲故事的一瞬。
当年姜文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海报惊艳戛纳,也是黄海的作品第一次惊艳电影圈。姜文对海报的要求简单粗暴,只看感觉。几百个创意被毙掉后,黄海找到了电影的眼睛——一双鞋、疯妈、在太阳照常升起的地方,隐晦而又光明,带出了整个故事。 

《太阳照常升起》海报

自此,讲故事成了黄海设计海报的出发点。每一次设计前,他都会做大量的减法,去研究剧本,和导演交流,试图把电影本身所想表达的那个“核”给找到,挖掘出来。
与姜文的后续合作包括《让子弹飞》,他以一根羽毛拖着子弹飞,分不出是赞美还是嘲讽理想主义的飘渺,与电影的黑色幽默不谋而合。随后在18年合作的《邪不压正》,海报里有刚有柔。
“柔”的是,主角李天然的影子与关巧红偶遇在红墙上,诠释了偶遇的必然:“不如不散不聚,相爱无痕迹,相忘得无忧无虑”。


“刚”的是,正与邪交织难分。
主角李天然或如幻影穿梭在屋檐之上,或与夜鸟同形,隐藏在黑夜里;或“倒挂”在月亮之上,埋伏在“邪”里,等在着正气;或一顶礼帽在暗黑的夜里,荒芜的草上,公公正正地放着,诠释着电影的立意“邪不压正”。

《邪不压正》海报

在18年爆火的电影《我不是药神》的海报同样出自黄海之手,也有着讲故事的经典,无限的意味。
主角们乘在“药”的孤船里,等待着被救援,但同时药也有溶解的危险,宣示着困境的无望。
而另一张海报,佛祖拈花一笑,只是手中不是莲花,而是一颗药,普济人间。但这颗药在佛祖手中变得遥不可及,映射着药在电影中的“天价”。

《我不是药神》海报

黄海的海报,好似将电影浓缩成一瞬间的故事,海报也可以是艺术创作,而非简单的宣传工具。
对于自己的海报会讲故事,黄海很是谦虚,他感谢电影的创作者们,通过他们的电影、一次次与他们的沟通,不断挑战自己,也不断积累了自己。
小海报,一瞬间的故事,一次次的感悟与沉淀。就像黄海自己所说,“每部电影都有一个世界,海报就是开一个窗口去看这个世界。

《我不是药神》海报

03
小工匠,大历史。
最近《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刷遍了全网,尤其是它的海报被人们津津乐道,它们风趣幽默,它们同样是出自黄海之手。
每个国宝对镜子自言自语很是呆萌。黄海自己解释到镜子内外的创作初衷,“‘生前’,辗转更主,无不被悉心以对、护若珍宝;‘生后’,一入厚土,与世隔绝;‘重生’,虽见天日,但世事沧海,或馆藏或入库,成了被仰视、有距离的国之珍宝。对镜自语,一件文物,一句自白。”
镜中的文物代表着“生前”,而镜前的文物则代表着“重生”,过去与现在对话,国宝们又活过来了。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海报

更令人惊喜的是还有动态海报,曾经故纸堆的古字画,活灵活现地动了起来。
花树状金步摇的万花筒似的绽放;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的一气呵成之感;敦煌的壁画飞天的绮丽与流动……不得不让人赞叹,国宝在几千年里越久远越发光彩的灵动,国宝们不再是几千年前的,而就是与我们生活在同一时空的、同呼吸的,和我们共创造共同记忆的。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海报

国宝得以焕发,离不开那些责任与情怀、技艺与审美共存的修复师们。
18年的《我在故宫修文物》,黄海抓住了的电影的精神——“小工匠,大历史”。每一件光鲜的大文物,都有小小的破损,而修复师们更小地在其中,修修补补,多少年如一,守护着文物,守护着历史。
其实电影海报也是如此,每一次光鲜亮丽的出场,背后都有无数的“小工匠们”,像黄海一样,用心创作着每一个细节。
                
《我在故宫修文物》海报
                             
第二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黄海为其设计海报:两个小猴揭开水帘洞的帘幕,齐天大圣在其中,立意“创生万象,幕后为王。”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同事们,他们每次设计一个小标题都有着自己的思考,尽管这样的小设计如电影海报一样只能吸引人们一秒钟。
但设计本无大小,每一次创作都该是从心出发,与所处的世界接洽融合。每一次创作都要找到事物的“核”,串联着过去、现在、将来。
其实很多好的设计就在我们生活的边边角角,无形之中美化了我们的生活,每个好的设计师都是幕后之王。
(仅以此文致敬电影幕后的每一个工作者,以及每一个为设计理想而活的设计师。)

第二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海报

来源 | 谁最中国(ID:shuizuizhongguo1)

记录丰盈人物,品味温暖人间
更多精彩人物好文
拾录人

读人如读书,阅人亦阅己。
下图【拾录人】
在他人的故事里,感悟自己的人生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