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模板、反思注意事项
发布于 2021-01-13 18:01
我们过去的经历是一篇篇写满了我们的弱点和优势,写满了我们的错误假设和生活灵感的文章。只不过,只有通过精心的筛选和仔细的加工,这些经历才能变成我们生活的宝典,指引我们之后的道路,而这个加工的过程,就是我们加速改变旧假设、发现新假设的过程。这种能力的培养就是在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
那具体应该怎么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呢?我最常用的方法有三个:反思、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
一、反思
每天快结束的时候,静静地坐下来回顾一天:今天,有什么事情,让我开心?为什么?今天,我有什么事情没处理好?为什么?假如我没有这么做会怎样?我还能有其他的做法吗?
反思不是总结,至少两者的侧重点非常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或者,换个说法: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反思可以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反思可以督促我们检查学到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从应用的角度看:
做事的顺序: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我们经常会推测现象背后的假设,但我们总把我们的假设当作事实。没有能力区分假设与事实,我们也就无从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改进。
反思示例1:
2012年6月9日星期六
每日精进:昨天我做得不好的事情是什么?我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如果我重新来做会有哪些改进?坚持每天按照这个标准,对照我的行为!
日记:
反思示例2:
每天照着《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要求一一对比,进行反思,并根据自己的情况增加为八个习惯。
每日反思之八个习惯
1.积极处世:我们有选择的自由
□越是在逆境的时候越需要积极
□只有了解事实才有真正的积极
2.先有目标后有行动:以终为始
□要让自己看到目标实现的样子,要谈论目标最终的样子
3.要事第一
□保持思考想要取得的目标才能知道什么重要
□学会拒绝才有时间做要事
□拖延或者委托不重要的事情
4.双赢思维
□只有坦诚,才能建立双赢的基础——信任
□不被自己的观点和直觉反应控制,才能耐心地理解对方
□双赢的前提是信任,信任的前提是沟通事实、描述愿景、共同为目标努力
5.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
□只有自己先有空杯心态,悬挂假设,才能增进理解
6.协作增效——第三种选择
□让别人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共同找到解决方案
7.不断更新
□“刻意练习”理论对我的启迪就是要用新的方法训练自己、培养团队
8.请教达人,知识迁移
□举一反三,就是学习、记录、思考、实践、反思、总结、链接、实践的过程
经验:
(1)每日反思对标,其实是一个“打卡”的过程。记录每天对标的结果,让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更加积极地坚持反思、提升自我,这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因此,坚持对标记录,能够通过正反馈,加速习惯的养成。
(2)每天反思对标同样的内容,是一个自我催眠的过程。就像心理学中讲的,我们可以通过自说自话来与潜意识对话,影响我们的思考和认知。
(3)参考现代企业管理中“对标管理”的方法,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对标的过程标准化为“对标——对表——对照”三个步骤,让反思日记在对表环节,更加精细和易于比较。上面这些内容就是反思这一方法帮助我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方面:发现误区、从旧知识中产生新知识以及检验是否掌握了新知识。
训练反思能力的三个方法:
一、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反思日志不一定要记录大事,从日常的小事、小习惯入手,从思考问题的过程入手,我们就能找到改进的办法。
还有一个建议,那就是要记录自己的情绪和思考的过程,而不仅仅记录事情的结果。只有把思考过程,甚至身体反应和当时发生的事情结合起来记录,再回过头来看的时候,才会有更多的启发和触动。
反思示例:
1. 今天遇到了什么问题?
(1)表面问题:搞不清“做一个规划方案”和“帮助客户系统地解决问题”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2)实际问题:如何从客户角度探讨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场景还原:在XX项目的前期构思讨论中,我对项目的推进思路是“做一个规划方案”,而准确的思路应该是“帮助客户系统地解决问题”。
(3)我的错误假设:a.认为“做一个规划方案”就是在“帮助客户系统地解决问题”。b.如果有区别,就是“帮助客户系统地解决问题”是把“做好的规划方案”整理成“客户可理解的方案”。
2. 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
我之所以会模糊两个概念,一是没有以客户思维去审视整个项目的情况;二是在沟通的过程中,没有仔细地听项目总监介绍这两个概念背后的区别。
在本次讨论中,张总提出她担心如果用“做一个规划方案”的思路去推进,会导致不能全面地帮助客户解决问题,至少在帮助客户看清解决问题的方向和行动计划层面,可能会有遗漏。
3. 在这样一个矛盾出现、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我的心理表现怎样?
(1)会感觉因为自己的误解和理解慢,增加了团队的沟通成本,有亏欠感。
(2)会内心着急,开始自我防卫,言语上有攻击人的冲动。
(3)会觉得团队里经验丰富的人很多,他们会帮我把问题分析清楚的。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觉得我的亏欠感、自我防卫和依赖性导致上午的沟通效果不好。
4. 怎样解决,有什么启示?
(1)调理情绪、回到终点: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自我调理情绪。我觉得那些心理变化以后再出现时,不必恐慌。只要思考终点的样子,思考目前的状况到终点之间需要现在的我做什么就可以了,就不会被情绪左右了。
(2)审视矛盾:把上午的冲突理了一遍,我认为大家都是在往终点推进,但不在一个层次。我上午没有把同事的担心和我自己的问题关联上。
(3)找共同点:想明白后,我试着按照“帮助客户系统地解决问题”的思路梳理,发现之前自己的思路真的遗漏很多。这时,我跟张总就项目的思路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共识。并且我发现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我向张总阐述想法时,把她当成甲方,会不自觉地加入一些语气和词语来表达我们是在帮你系统地解决问题,会让思维很连贯。
二、把生活案例化处理;
我们读书就是读别人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而最好的书,其实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
《一分钟经理人》里面有一个观点却非常吸引我:“人之所以会改变,是因为他得到了反馈。”很简单的一句话,却触及了最关键的问题——我们之所以不改变,常常因为我们没有得到正确而及时的反馈。生活每天都在生产未经加工的经验素材。我们的判断来源于经验,而有效的经验来源于对判断的反思。反思,让我们把生活的素材重新解读,成为洞见。
从前有个人卖的鱼肉叫卡奈森鱼肉,而另一个知名公司也叫卡奈森(这有点类似百度和百度烤鱼的关系)。卡奈森公司为了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就想要收购这个鱼肉品牌。每次卡奈森公司的人跑过去跟那个家伙说给他20万美元,他说他要40万;4年之后说给他100万,他说他要200万……就这样一直讨价还价。卡奈森公司一直没有把那个商标买下来。最后,卡奈森公司的人无奈地跟那个卖鱼肉的人说:“我们打算派我们的质量检查员到你的鱼肉厂,以确保你生产的鱼肉都是完美的,所有的费用我们自己出。”那个人非常高兴,很快就点头同意了,他的鱼肉厂得到了卡奈森公司免费提供的质量管理服务。这是查理·芒格了解到的一段生活经历。类似的事情,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解读这件事情,而这决定了人和人的差别: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解读深度,就形成不同的认知差别。
就这个故事,你可以停下来想想,从中收获了什么?
查理·芒格对这个案例是这样解读的:这段历史让我明白,如果你给某人一个他能够保护的商标,你就创造了巨大的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对文明社会来说是非常有用的,正如你看到的,卡奈森公司为了顾惜自己的声誉,甚至不惜去保护那些不属于它的产品。你有没有发现,查理·芒格从这段经历中抽象出一个规律。
他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尝试构建了一个模型:如果你给某个公司或某个人一个他能够保护的声誉,这本身就是激励机制。换句话说,你激励一个人(公司),不一定需要给钱,你也可以给他一个名誉,这便能成为激励他的动力。
三、培养记反思日记的习惯。
经常有朋友问我,怎么才能养成写反思日记的习惯呢?感觉写几天之后,很容易放弃。是啊,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做一天很容易,可坚持做一年就很难。坚持反思和复盘,它就会成为持续产生复利效应的工具;不坚持,就什么都不是。只有坚持,才能有惊人的威力。
阶段:
1.流水账阶段
2.假设与初步反思
3.通过分类让自己思考生活
4.自定义最适合自己的日记方式
我觉得坚持记反思日记,有两点非常重要。
第一,就是最初的假设。假设,记日记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有问题,那就一定在自己身上,是自己的方法不对。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我后来的一切尝试、改进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假设,我很可能半途而废,也就没有后来的一系列进化了。
第二,写日记能持续,是因为获得了正反馈。人坚持做一件事情,一定是从中受益的。如果一件事情只是煎熬,只有痛苦的反馈,那很难坚持下去。
我从最开始单纯地记录事件,到记录感受和情绪,然后能够深入思考和反思,再到后面通过反思来锻炼自己的基础思考能力,这一切都让我看到自己一点点在进步:写反思日记成为自己的隐形竞争力。
当我和其他人花了同样的时间、经历了同样的事情时,自己的收获和成长却和他人完全不一样。我慢慢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二、以教为学
这部分大家全看,这里不做多介绍了。
三、刻意练习
1. 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
划小圈的内容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对基本概念、临界知识、知识阻塞等关键地方进行反复的探究和思考,直到把这个问题吃透,弄明白。
2. 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能力单元
我们把掌握的核心知识彻底吃透,就能够和其他相关知识组成一个新的知识能力单元,整体使用。
3. 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四、纪录:
为什么要记录这么多内容?因为任何一件事情的发展,都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累加作用。我们当时思考不周全,除了自己对问题理解不透彻以外,可能自己当时的情绪状况、周边环境给的压力,都会加剧问题的严重程度。所以,如果要复盘自己当初的决策,就不能仅仅记录事情的结论,更要记录可能影响判断的所有因素。
除了记录这些影响因素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
所谓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一般而言会记下面几个问题:
1. 当时思考时,我考虑这件事情的目标了吗?如果考虑了,当初的目标是什么?
3. 我当时为什么会这么考虑?各种因素中,哪个条件发生变化,结果可能不一样?
4. 最后的结果和我的预期之间有什么差距?为什么?
记录的过程,其实是联想、启发、归纳、演绎的大集合,是调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去重新理解过去一天发生的事情。而这种通过书写记录、调用知识来解构和重构问题的过程,才是记录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记录帮助学习快速提升的关键环节!
五、定期回顾
回顾是让我们过去的记录和反思价值增倍的过程。回顾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回顾工作具体要怎么做呢?
我将回顾分为三个层次:
周/月度回顾,主要是微观层面审视解决问题的假设和效果;
年度回顾,检视基本思维方式和灵感激发;
五年以上回顾,探寻基本规律如何影响生活。
周/月度回顾——审视问题解决思路
在每周或每月回顾时,我会结合周计划目标或月计划目标来审视关键目标的实现情况。
我会问自己:
1.本周或本月的目标与期望是什么?
2. 实际情况如何,比预期好还是不好?
3. 为什么?
•做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做得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当时我的假设是什么?)
•如果现在重新做,将会如何执行?新的假设有什么不一样?
•“跨领域经验”的类比与借鉴:思考自己遇到的问题可能与其他领域的哪些问题相类似,他们用了什么解决思路和方法?他们的假设是什么?这个假设的原理是什么?对我认识问题的方式有什么借鉴?
4. 总结经验。
•有效的假设,是在什么样的前提下有效的?我未来一定要记得避免不考虑条件地乱用这次有效的经验。
•哪些假设这次验证是错误的?哪些行为是未来要坚决避免的?
•哪些假设是这次想到或者借鉴的,接下来要尝试应用的?这个思考模板,你是不是可以借鉴一下?
此外,在月度回顾中,我还会做一个工作:将本月的新启发、新方法、新认识、新问题集中汇总起来。
年度回顾——检视基本思维方式和激发灵感
我们的年度回顾,也常常能从日常记录里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例如,我们会发现我们过去用过的好办法现在早就忘记了。而我们过去遇到的问题,现在还会换一个马甲出现。就像有句话说的:“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重复犯相同的错误,只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而年度回顾,能够帮助我们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下,更容易看清错误的根源,从而更好地集中精力解决问题。
五年以上回顾——探寻基本规律如何影响生活
如果我们站在5~10年,甚至更长时间维度回顾审视自己的生活,会有更多奇妙的发现。可是怎么回顾这么长时间的内容?
有一个方法:时间线(time line)回顾法。
这个方法分为三步:
1. 审视我们现在所处的状况。
•让我们现在骄傲的事情是什么?
•取得的成就是什么?
•遇到的困难与障碍是什么?
2. 用三条线索记录过去10年的关键事件。
•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重要事件
•发生在家庭、公司或自己所在机构的重要事件
•发生在全局(组织之外,包括国家、世界)的重要事件
3. 看看这些事件有什么关系,它们如何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哪些因素比其他因素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如果我当时采取其他行动,可能有什么不同?在类似的背景下,其他人采取过什么行动?有什么值得我借鉴的?
虽然这个方法很简单,但是却能够让我们发现当时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如何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一些基本规律,在10年的跨度中始终发挥着作用,并没有因为当时看起来无解就真的不存在了。
例如,我对自己过去10年的经历进行时间线梳理时发现,对我今天生活有重大影响的思考方式包括:
(1)我们在收入匮乏的时候,由于缺乏安全感,没有勇气投资到虽然认为正确,但是可能结果不确定的领域。
2)生命中给我极大帮助的贵人,都不是因为我帮助了他们什么,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我如何帮助别人。
回顾,其实是发现很多“短期正确、长期错误”方法的工具,如果我们把回顾这个方法运用好,对我们提升学习能力就会有很大的帮助。
知识管理工具:推荐“印象笔记”。
注:上述知识来自成甲《好好读书》,主要摘录关于反思相关内容笔记。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