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创作背景

发布于 2021-10-10 11:14

1.历史创作背景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产生在一个极其特殊的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共和国,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特殊的背景,以及在这一特殊背景中的一些特殊人物,包括作家自己的特殊经历,使得它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文学作品,它被赋予了自己独特的时代内涵和阶级内涵。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加速了苏联的现代化进程。奥斯特洛夫斯基自1927年开始写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到 1932 年《钢铁》正式出版,这段时间正是苏联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是一个对社会和经济实行根本性改造的时期。“建设者们的空前热情,正是社会主义恢复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制度,与之相伴的是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在这样一个崭新的国家诞生之后,它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为了国家建设的需要,尽量完成对整个国家意识形态的统一。在这种局面下,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自然也要为国家建设、为意识形态的统一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2.作者生平背景

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活经历和众多与他同龄的人相比,显得比较特殊。根据他的自传,他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参加过国内战争,参加过抢修一条运输木材的铁路支线的紧张劳动。

由于在国内战争时期受过重伤,加上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他的身体受到严重损害,1926 年奥斯特洛夫斯基被迫离开了工作岗位。这是他生活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于是他开始寻找一种适合于自己的、可用来继续进行战斗的新武器,为争取继续为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而努力,最后决定从事写作。后来,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完全瘫痪在床。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他除了治病外,就是用各种方式进行学习,他在病榻上读完了共产主义函授大学第一学年的课程,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苏俄文学。 

奥斯特洛夫斯基作为青年党员,又长期从事共青团的工作,塑造青年一代的英雄形象来教育青年成为了他的创作目标。于是有了保尔·柯察金。

作家本人一再表明,这本书不是他的自传,而是小说。他利用了想象和虚构的权利。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这部小说,在很多方面是以真实材料为基础的。但绝不能把它看作是一部文献……我要说,这是一部小说,而不是共青团员奥斯特洛夫的自传。”

尽管作家自己不承认《钢铁》是一部自传性作品,众多的评论家仍然把《钢铁》看成一部自传性的长篇小说。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