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这些细节你知道吗?

发布于 2021-10-10 11:03


国庆见证了《长津湖》的火爆

上映七天持续实现票房逆跌

至今票房已破37亿

八天打破16项影史记录

影片的一些细节

看过的朋友有没有注意呢?

还没看的朋友也可以提前做好功课


永不灭的七连


长津湖战役发生于朝鲜半岛东北部的盖马高原,是中国志愿军阻止美军向鸭绿江推进的一场战役,一路充满了难以想象的艰辛。

影片中,当美国攻向鸭绿江时,伍千里和七连再一次出发。临走前,伍万里表达了自己参军的意向,却被自家哥哥拒绝。



但在登车的最后一刻,伍千里报数,“七连应到151人,实到151人!”而其中包含了弟弟伍万里,他偷偷跟随哥哥参军,成为了七连的第677个兵。

每一个编号代表了一位士兵,而一个连只有百来号人,伍万里作为677号,表明在他之前已有数百人牺牲于残酷的战场


即使如此,七连也没有被击垮,他们继续前行,彰显了英雄精神的传承。

677号的伍万里也从起初的恐惧,慢慢成长,变得勇敢。他的眼神一步步递进,在他报出自己的编号时,眼神中透露着坚毅。他还成功炸毁了提防的火力点,蜕变为了一名真正的战士。


整个兵团在艰苦的环境下,扭转了战场的局势,歼灭了美军精锐的部队——历史悠久的“北极熊团”。

在美军撤出时,他们亮出了红旗,这是他们的荣耀,也是他们在外战斗的意义。还有一抹红,同样让人印象深刻,那便是小女孩扔给伍万里的那条红围巾,这抹红象征的是牵挂和希望,也是祖国的温情


坚硬的土豆


大家应该也发现,影片中中美两国的条件有着鲜明的对比。

中方物资贫乏,土豆成了战场上极其珍贵的食物,恶劣的低温环境还让土豆冻得坚如石头,伍万里更是啃得牙都掉了下来。镜头再切向美方,美军军营则欢庆着感恩节,吃着烤火鸡,喝着热咖啡。


这样冰冷的天气下,为何物资如此少?

其中包括这次战事紧迫,美军一直未停止北进,导致原本打算于东北短期整训的第九兵团提前直接入朝作战。这造成兵团防寒准备不够充足,甚至一些动员是在前进的火车上进行的。

● 而运送补给的卡车也多次被美军飞机炸毁,导致战士们的后勤补给严重短缺。


虽然物资不足使兵员们备受饥寒的困扰,但从时间上,他们抓住了战机,在长津湖设伏,最终击退了美军。


另外,有人也会困惑,美军武器先进,装备齐全,直观两方,中国志愿军并不占优势。

1

按照资料记录,赢的原因离不开在开进过程中,志愿军极其隐蔽。对此毫无发觉的美军兵力分散,孤军深入,态势突出。掌握这一点后,志愿军在进攻时成功将美军分割包围,割断了美军相互之间的联系。


2

后续,美军也提高了警惕,开始了反击,志愿者缺少重武器的劣势在美军火力攻击下显现。


3

但11月30日那晚,志愿军压缩了战斗领域,与美军展开了逐屋争夺,这让习惯使用炮弹、坦克的美军措手不及,被拖入巷战。最后在他们撤退时,一些重武器和粮食拱手让给了志愿军。


前前后后,历经多次战役,即使在千难万险下,中国志愿军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和战术设计,克服了寒冷和饥饿,压制住了双方装备上的悬殊差距,赢得了主动权。


《长津湖》里也有利用地形分散兵力、夜战行军歼敌等打法,对战术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在评论区聊聊。

零下40度的严寒


不少观众会被片头的锦绣山河所惊艳。影片中,在志愿者前往朝鲜途中,伍万里打开了火车门,一幅壮丽的画卷映入眼帘,长城、山川和夕阳的美景充斥了整个画面


而这也凸显了战争浓厚的悲剧色彩,让观众更能对后续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感同身受。

在片尾,影片更是重现冰雕连的历史。在1950年10月底,气温急剧下降,志愿军们迎接了朝鲜50年一遇的寒冬天气,最低降至零下40度左右,到处覆满了白雪。

多少志愿军俯卧在冰天雪地中,失去了生命。死前他们忍饥挨饿,时刻保持着战备状态,手执武器怒目注视前方。

★ 亲历长津湖战役的老军医 于芝林 曾回忆

“当时零下40℃,手捏着铁皮肤粘着了再放下就要掉一块皮···”

“战斗结束那天,医院一天就收到了2800个伤员,手指、脚趾头被冻掉的、截肢的太多了,这些战士大都是20多岁,小的只有16、17岁,但是没有一个哭的,再痛也不哭。”


片头、片尾遥相呼应,这些大好山河被无畏的志愿军所保卫,以血肉之躯换来了如今的和平美好,做到了台词所呈现的:

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完了,

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



《长津湖》并没有彩蛋,但正如观众所说:“走出影院,那些灯火阑珊、高楼林立、热闹非凡的景象,其实便是最好的彩蛋”。至此,致敬影片中那些最可爱的人们呀!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