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焦虑不如成长——王冶老师告诉您怎样读书

发布于 2021-10-10 11:26

与其焦虑不如成长

——王冶老师告诉你为什么要读书和怎样读书

10月10日上午9时,吴老师读书会第二周期线上启动会召开。

吴老师首先介绍了读书会从2021年3月7日以来27周读书开展情况,对读书会成立的缘起,思考和实践、活动效果和存在问题几个方面进行了回顾。并对新一个周期读书会的章程活动安排进行了说明。最后提出三点希望:读书要有真心,在读书过程中找到自我;读书不要有功利心,读书是慢功夫是一点点的沉淀;不要有攀比心,不要和别人比,追求自我成长。

新一周期读书会启动,又有几十个成员加入到读书行列之中,读书的队伍不断壮大,多好。
接下来红旗小学王冶老师就如何读书进行了讲座,看看她怎样说,相信一定会给您深深触动。


END

关于读书王冶老师对您说
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
首先自我介绍。我叫王冶,是红旗小学一名语文教师,2年12班班主任。多年来,我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上,是农安县语文专家型教师,长春市小学语文名师,吉林省优秀教师。我叙述我的种种荣誉不是为了炫耀我自己,而是想用我近30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大家:一个爱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读书习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孩子,才有真正的未来可言。
而一个孩子怎样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受用终身的读书习惯呢?家庭、学校、家长、教师互相配合,缺一不可,共同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是极其重要的。现在,我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谈谈我们作为家长,应该如何读书,如何实现自我成长和提升。
前几天我读钱穆先生的《孔子传》,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孔子的家族之前可以追溯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孔子之后大家更为熟知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家族传承,也就是说,孔子的家族延绵生息四千年之久。是什么在维系这个家族繁衍生息、不断壮大?是怎样的精神力量让一个家族根深叶茂、代代相传?我想,一定有教育的力量。一代代人秉承孔子“学不厌、教不倦”的宗旨,把孔子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弘扬光大。
所以,我们作为家族的传承者,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是纽带,我们有责任把教育孩子作为家庭最为重要的事来做,做好、做实、做得越来越好。我们家长自己就是一面镜子,每一个孩子身上都影射着我们家长的思想。怎样把孩子带好?其实很简单——作为家长,多读书,营造读书的氛围,在家里形成一个书香家庭,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每当有家长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询问我怎么办,我常常反问一个问题:你自己读书吗?不出所料,家长往往很尴尬地摇摇头,给一个否定的答案——作为父母,你自己不读书,凭什么要求孩子读书、爱学习呢?
所以加入到吴老师读书会的爸爸妈妈们,我再再强调:最需要读书的是我们家长。只有我们自己通过读书自我成长,才会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孩子,才会帮助孩子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让孩子更有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我常常遇到那些焦虑的家长(这其中也包括曾经的我自己),总是在担心,担心孩子学习,担心将来考不上好的大学,担心找不好的工作,担心找不到好的对象,担心养不活一个家……其实这些焦虑这些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用呢?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用呢?与其焦虑,不如行动起来,读书成长,自我提升,成为孩子最坚强的后盾。我们无法预判生活中会突发哪些始料不及,但是我们成长锻炼自己,让自己成为越战越勇、无坚不摧的战士,从而从容应对生活的种种考验。这,就需要我们读书。
这次非常荣幸加入吴老师的读书会,作为最基层的教育者,吴老师带动和指导家长读书,活动开展如火如荼,非常让人敬佩。这也我带着家长进入读书会的初衷——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只有我们的家长读书,深入读书,才能带动我们的孩子的读书。我相信,在我们所有人的努力下,我们大家都会有进步。
我想读书的目的我刚才已经阐述完毕,吴老师也已经把读书的活动章程和细则以文稿的方式发到群里,我们细致读一下就可以了。下面我还要就读书的内容和方法再赘述一些。
有很多家长也有着强烈的读书愿望,只是在读书的内容选择上比较茫然。我有这样一些建议。
一是跟孩子同读一本书。
孩子读什么,您就跟着读什么。这样您对孩子读的内容有所了解,你就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内部成长情况,你就可以帮孩子把握正确的价值观。
比如我们孩子从一年级就开始读的米小圈系列,我觉得就不错。这些故事短小精悍,生动活泼,贴近孩子的生活,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比如教育孩子不说谎,团结同学等,而且幽默生动,孩子们非常喜欢。我们平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不用长篇大论讲道理,就可以用书上的故事引导他们。就像作家谢华良创造的人物陈土豆一样,书里总会有一个孩子们觉得喜欢、敬佩的榜样,就鲜活地生活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默默地指引着我们的孩子。在孩子们困惑的时候就会想起他,不自觉地效仿,这不是正是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吗?
我给大家讲讲我跟我女儿读书的故事。我们母女都是“哈迷”——哈利波特的迷恋者。这系列书我们俩反反复复读过好几遍,对我们的影响比较大。无论是作者的构思、写作方法、人物情节,我们俩都探讨过很多。前几天我问了女儿一个问题。我说我不明白赫敏这个学霸为什么要喜欢罗恩这个学渣。她发给我这样一段文字,深深震撼了我——
格兰芬多们不是鲁莽的狮子,他们勇敢、团结、重情义———小天狼星鲁莽吗?哦是的,那是因为他唯一一次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却害死那个把他从黑暗中拉出来的人。我们不是无脑的狮子,我们有赫敏;我们不是低能的狮子,我们有邓布利多;我们不是开挂的主角学院,我们学院也出过恶人,比如虫尾巴
斯莱特林,也许他们的先辈犯了许多不可饶恕的错误,这真代表他们的后代也全是食死徒吗?我想不是的,一个人的出身并不能决定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斯莱特林也有勇士,雷古勒斯•布莱克,他甚至比邓布利多更早发现魂器。
永远别把学院下死定义。
这段话如果您没有读过《哈利波特》,您是读不懂的。我来解读一下。在女儿的观念里,没有所谓的“学霸”和“学渣”,只有为正义而战的勇士。永远不要用学习成绩来定义一个人。我是从一个家长和一个教师的角度来评判人,所以我轻易的用到成绩来化分人的等级。而孩子的世界里,没有那些复杂的评判标准,他们更注重个人内心感受和个人成长——只有我们在路上,在不停地探索这个世界,那我就是有收获的。就像这本书教给我女儿的,勇敢,正义,面对危险临危不惧,这可不是简单的用成绩和分数就能让孩子拥有的优秀品质。
这就是我的孩子教会我的。所以,请不要再嘲笑孩子们看的书,也许你认为很幼稚,那只能说明你没有真的用心去关心自己的孩子。哪怕是一本漫画,哪怕是一个童话故事,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个新奇的世界。
跟孩子同看一本书还有一个好处,你可以帮孩子甄别。以前我教过的一个女孩,有一段时间迷恋《斗罗大陆》,严重影响学习,幸亏发现得还算及时,我和她的家长做了很多工作,帮助她把思想纠正过来。所以我们要及时跟进孩子读书。
像我们班家长跟孩子同读一本书,分角色扮演,促进了亲子关系,对于我们的家庭氛围也是有很大好处的。孩子会觉得你关心他,父子母女之间有共同的话题,家庭氛围融洽和谐。
第二,家长毕竟是成年人,读书要有高度和深度,才能更好指导和教育孩子。所以我们要多看心理、励志、成长方面的工具书。比如《思维的囚徒》《活出生命的意义》《自驱型成长》……
年纪小的时候,我喜欢看文艺类的书,尤其是一些外国作品,像屠格涅夫、欧亨利的小说。很多世界文学名著给了我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使我在语文课堂上挥洒自如。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发现教育孩子比上一节语文课要难得多,这就使我捧起了更多工具书。心理学告诉我,恰当地赞美一个人比批评要难得多。《正面管教》《恰如其分的自尊》《高能量姿势》《不管教的勇气》……这些书教会我去肯定孩子的优点,让他们在老师的表扬和肯定中提升自信,更有勇气去战胜困难,战胜自己。我带的几个青年教师也学会了从正面去肯定孩子的优点,从而激发孩子的积极向上的动力,他们惊喜地发现,自己的课堂越来越有魅力,孩子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所以,我建议家长朋友多读这样的工具书,我们自己有底气了,教育孩子也就有底气了。我比较推荐樊登老师讲的书,如果我们时间紧,可以每周听一本书,仅仅是听,收获也是很大的。而且樊登读书里育儿方面的见解非常独到,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启发。
前一段时间我带我们学校青年教师读《思维的囚徒》和《活出生命的意义》,书中的观点“人只有在不断进取的工作状态下,才能发挥出最好的自己”,引起我们的共鸣。的确,一个人总要有所追求,有所奋斗,生命才有意义。如果我们家长能通过读书明白这一点,能从实际的工作和生活去诠释这一点,这将对我们的孩子有多么大的影响。他会认为:我爸爸妈妈是个了不起的人,他为单位做出了很多贡献,他很棒。他就会向你学习。
第三,天文地理,天南海北的知识不妨杂一点。孩子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烈的,我们家长博学多闻,孩子就会对你有崇拜感,会认为我的爸爸妈妈真了不起。你在教育他的时候就不用空洞说教,他就会自然地信服你。
总有家长或青年教师问我:你读哪本书了?这个问题真的不好回答。就像我回忆是哪顿饭让我胖起来的。不是哪一本书让人豁然开朗,而是一本本的积累,沉淀,升华,构成逐渐丰满的人生。少刷手机,除了带给你短暂的视觉愉悦外,没有太多的好处。这种感官刺激多数是因为缺乏安全感造成的。多看书,书给人带来的思考是源源不绝的,这种思考让人逐渐成熟,具备更多的安全感。
人类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教育的问题。从几千年前的孔子游学,到今天社会的高度发展带来的新型教育,我们始终在不断进步。推动进步的,是无数人的努力。更多的是我们父母、教师对孩子的教育。加油,各位家长。

红旗小学——王冶
      2021年10月10日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