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怎样的解脱境界?

发布于 2021-10-10 12:09

我们都知道,佛陀当年也是经过实修实证才掌握佛法的。我们自己也要通过严密的修行,才能领悟到佛法,才能得到真正的觉悟解脱。

现在我们来领悟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怎样的觉悟解脱境界。

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指无所住而生起自己的心。无所住,是指不再住于自己目前对周围世界人事物的种种反应、看法、情绪里。无所住,是彻底解脱的境界。

我们内心目前的种种反应,在佛法里就是有所住。我们总是住于自己的欲望、分别、贪嗔痴,而对出现在自己周围的所有人事物,做出习惯性的反应。这些反应,使我们内心始终处于不断变动,不断变化的状态,让自己不断地产生痛苦烦恼。

无所住,是要把自己目前对周围人事物的所有的欲望、分别、情绪、念头反应,都要止住和去除。使它们在自己的内心不再出现和生起,让自己得到解脱,不再有任何痛苦和烦恼。

这是什么样的境界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说明。

当我们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周围的人事物时,内心自然会对某些人事物生起喜欢,生起想得到的贪欲;对另一些人事物生起反感、厌恶、想躲避的情绪。

无所住,是指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自己讨厌的人,不生起厌恶。不对自己看不惯的他人的某些行为,生起反感。不对看到一辆不如自己的车时生起傲慢,也不对一辆豪车生起羡慕和嫉妒。

甚至不生起大门、公园、理发店,游乐场,火锅店、十字路口,光明街这些概念,自己只是看到它们。

当我们有了这样的能力,才是做到了无所住而生起自己的心。自己才没有住于原有的内心和情绪反应中,才不会受到这条街上的所有人事物的干扰和影响。使自己从对这条街上,原有的各种反应里得到了解脱。

 

听禅海讲故事:以德而报怨,忍辱度无极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在一户堆满稻草的人家里,一声响亮的啼声划破这万籁俱寂的长夜。「哇!哇……!」一个新生的男孩降临人世。可惜,这是一个家徒四壁,一无所有的贫穷人家,新生的男孩未曾添加这个家庭任何喜悦,孩子的双亲垂着头低声商量着:「把这孩儿送走吧!这孩子跟着我们不会幸福呀。」母亲捂着脸,泪水从并合的指间渗出、流下,哽咽地说:「好吧!那只好将他置于街道旁,希望善心人士能将他带回抚育成人。孩儿,妈不是故意的啊!只是家贫,无奈……」皎白的月光从半掩的窗户泄进房间,映照在孩子纯洁无染的双颊上,童贞的孩子无邪的面颊,尚带着一丝微笑,丝毫不觉至此将展开的乖舛人生。

  收养孩子的富豪名为四姓。然而四姓心思反复,在收养孩子的数月后,妻子有了身孕,便萌生恶念,仅以单薄的布包裹养子,将他弃置坑中。所幸,孩子的福泽深厚,竟感得羊只前来哺乳。当牧羊人早晨见到这孩童时,不禁欣喜地叹道:「上天怎会将孩子遗留在此呢?」于是将孩子带回抚养。这件事不久即传入四姓富商的耳中,四姓不禁怅然,悔恨交加,于是将孩子要回,继续抚育。

  好景不长,数月后,富商的妻子产下了男孩。富商再度心生恶念,将养子弃置于车辆往来的道路当中。隔天,一位商人驾着数百辆的牛车路经此地,由于这养儿的宿世善根福报,所有的牛就在养子被弃置的处所前停了下来。任凭商人如何鞭鞑也不肯前进,商人因而感到怪异便下车查询原由。当商人一见到孩子时,惊呼道:「上天怎么会将天子留在这呢?」于是抱起孩子,万分爱惜的将孩子带上车。途中,一位孤独无依的老妇人请求商人将孩子交给她抚育,商人便将孩子托付给这位老妇人。没想到,心思不定的四姓富商知道后,又心生悔恨,懊悔交加地以奇珍异宝将孩子换回。

  数年后,养子日渐长大,和四姓富商的孩子比较起来,养子较富商的儿子聪慧灵敏,富商渐渐地又萌生杀害养子的念头。然而,孝顺的养子从不因父亲三番两次的恶心而生仇恨,反而更加孝顺富商。再一次地,富商设计欲杀害养子,于是请养子带一封家书至冶金师处所。家书上写着:「自从这孩子来到我家之后,导致家中疾疫横生,财宝耗尽。见此书后,请遵照占卜师的嘱咐,将他投入火中。」

      养子持家书走在路上,忽然遇见富商的亲儿子。富商的亲儿子正因之前一场豪赌危及家产,踌躇门前不敢回去,一见养子,高兴地将养子手中的家书抢去,交待养子替其将赌输的钱财赢回,便急忙地替养子将家书送至冶金师处。待富商得知后,赶忙骑上快马欲追回儿子。然而为时已迟,儿子早已被冶金师投入火中,化为灰烬。富商因过度悲愤,身染恶病,日后又一次欲杀害养子失策后,便因极度气愤而死亡。孝顺的养子,反而因富商的亡逝而悲伤不已,孝顺地追慕在坟侧,并且经营产业,清偿债务,安养照顾家眷,侍奉养母丝毫不敢懈怠,他的孝行、不念养父不义的心量,因此在全国传为佳话。

禅思禅语:忍辱能除瞋恚。故事中的养子不因养父三番两次的加害而心生恶念,总能以柔软心、慈悲心来面对,因而感召后来的美誉。

  在利害交关时,一般人尚且能忍,何况修行学佛,以智慧慈悲为念之行者?「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得一时之辱,苍穹依旧云淡风轻。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