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打磨师”是怎样炼成的?

发布于 2021-10-11 08:47

【得到高研院校友读书会·第125期】
我是来自得到高研院深圳5期2班的曾立丹,三个标签介绍自己:
01刑辩律师,从事刑事实务工作十年之久,累计1000+刑事案件经验值,坐标深圳福田区。
03读书会策划人自从2017年创办公益书吧以来,不间断策划、运营读书会,致力于打造“真实、平等、友爱、开放”的线上、线下读书平台。得到高研院校友读书会主办的精读社正是其中一份宝贵的实践经历,在此感恩所有参与贡献的运营伙伴们!
其实,我还有第四个标签——打磨师


“打磨师”这个标签想必大家觉得陌生,我第一次听到并深刻体验到,是在2019年10月加入得到大学(现称“得到高研院”)后,我选择的是案例日分享,登台前必须通过多次打磨的“折磨”,实话说,当时真的泪崩过,但也正是这段经历,反而让我懂得了“打磨师”存在的意义。

在此特别鸣谢7组组员们、打磨教练刘哲涛老师、杨阳班主任。

2020年1月11日,正式登台分享《诉讼律师思维模型——如何化解极端冲突?》,18分钟分享结束后,获得了罗振宇老师的现场好评,为了表示谢意,我送上了“小悟龟”一枚作为生日礼物。

这段经历一直激励着自己,努力挑战各种“不可能”。

譬如,2020年5月20日至今的打磨团工作,大家肯定很难想象,每周至少1-2场的打磨是如何做到的,也会很好奇,打磨师是如何炼成的呢?
在回答这些问题前,很有必要说明,为什么得到高研院校友读书会要增设“打磨团”?

因为,我们认为高质量的分享,是参与者获得成长的大前提,是读书会长青的基石,如果不能做好品控,那么分享的意义必将大打折扣。

事实上,每一次的分享都是成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时间投资”,这是大家生命的投资,我们不希望支持读书会的朋友们“输”!

每一次高质量的分享,是一份成长,更是一份对于生命的尊重与回馈!

在做这场分享的前一天,我@常任打磨师任文青学长,问“你认为,打磨是什么?”,他引用了米开朗基罗的一个故事【如上图所示】,让我醍醐灌顶,是啊,其实每一位勇敢的分享者,或者说“被打磨者”身上已有“大卫”,打磨师的工作是帮助他们排除干扰,找到属于自己的“大卫”,这种“本自具足”的思维,真是令人豁然开朗。

相比多数的听众,打磨师,更像是面镜子、挑剔的听众,但也很像是“陪跑者”,如何定义这个角色,因人而异,欢迎留言区回答“打磨师是什么?”
因为经历、见证过打磨的“残酷”,其实更多的是知道“打磨不是什么?”
譬如,打磨不是吹毛求疵、鸡蛋里头挑骨头,更不是故意的打击、打压、贬低,也更更不是溜须拍马、越俎代庖……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打磨师”呢?
我根据打磨团成长的经历,标注如下,且听我步步解锁。

这个地图,充分参考了艾伦·范恩《潜力量》中的核心GROW教练思维模型,以及史蒂夫·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结合一年多的打磨实践,汇聚而成,七步大循环1.0版,它还在成长、它还在迭代。

赖声川说,创作者必须有两个视线,一条视线盯着正在进行中的局部,知道自己在做的这个片段本身是好是坏;另一条视线要能看到完成之后的整体,知道这个局部的片段对于整体的影响。

想必,打磨师的成长之路也是同理。

第一步:向自己发问。

我想成为怎样的打磨师?

我愿意为此贡献多少时间、精力、智慧?

其实还有很多问题,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来提出的,大家可以自己向自己提问,自问自答,会有很多惊喜。

当然,也欢迎找我或打磨团的其他伙伴对话,尝试潜在能量被问题挖掘出来时的惊喜感。

第二步:找到目标。

经过第一步的问题“捶打”后,如果你还没有改变成为一名打磨师的念头,那么可以顺利抵达第二步,找寻属于自己的目标。譬如我当初的目标是,每周至少参加1场打磨会,至少深度打磨1位分享者,每周至少贡献1小时,今天回顾时,我惊喜地发现,已远远超过了当初的目标至少一倍。如果刚入门,建议在明晰现状后再来制定,切忌“好高骛远”。

第三步:明晰现状。

这里的现状,主要指自己的能力现状,譬如,倾听的能力、提问的能力、即时反馈的能力等必备的能力,在各项基本能力上,我们对自己必须要有尽可能客观的认识。

第四步:制定方案。

在知道自己的优势、劣势之后,需要思考如何在日常强化自己的优势,改变自己的弱项呢?这个涉及目标拆解,这里推荐大家看一部电影《印度合伙人》,一方面学习主角屡败屡战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学习他探索、实践过程中的“拆解力”。

以我个人为例,我的优势是表达力、想象力、提问力强,劣势是倾听力、换位力较弱。

于是我制定了如下长期计划

01每日朗读。

02录制1分钟以内的讲书分享视频。

03每天至少默读30分钟。

04每天至少输出300字读书笔记。

05每月至少主持读书分享1场。

06每月至少贡献一场6分钟讲书分享(18分钟分享每年至少贡献2场)。

07每周尽全力参与线上打磨或异步打磨。

08搭建专属认知体系,思考每一次打磨活动带来的启发,绝不让经验浪费。

09……(未完待续)

第五步:落地执行。

制定行动计划后,关键还是执行,但很多人会发现,计划容易,掉链子更容易,这里涉及一个策略性的问题,即,我们并不可能马上抵达终点,也不会有终点,我们冷启动后是“一步接着一步”前行的,是新习惯代替旧习惯的过程,而不是活生生多出一个或多个陌生的行动模式。

另外,做好长期积累的心理准备后,建议大家勇敢把握挑战自己的机会,譬如参加讲书分享或18分钟“未来之书”的分享,这是成为打磨师必经的涅槃。欢迎报名哟!

第六步:获取反馈、及时复盘。

每次分享结束后,我们会组织分享者进行复盘,分享者与打磨师在此环节可以获得双向反馈,但这个闭环还不是终点,相反,它更像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如果对打磨复盘感兴趣,欢迎每次结束分享后,回到会议室,旁听感受。

第七步(至关重要):以终为始,反复迭代。

每一周,我们打磨团都在经历着内外的“碾压,无论分享者的认知段位、分享领域为何,我们其实都知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打磨是场“无限游戏”,成为一名打磨师的道路和打磨师精进的道路,都是没有尽头的。

衷心期待,更多优秀的伙伴加入打磨团,成为发现大卫的米开朗基罗。

也许很多人并没有想过成为一名打磨师,但没有关系,打磨“三宝”绝对能够帮助你,迁移到日常沟通,同样可以让你获益匪浅。

第一宝:有效提问。
问对问题比给对建议更能挖掘对话者的“宝藏”,开启高质量的对话。
第二宝:积极聆听。
虽然我们有两只耳朵,但其实很多人是用嘴多过用耳的,日常有意识地选择闭嘴,积极、专注地倾听他人完整的表达,理解他人真实的情绪、意图等,对于高效沟通至关重要。
积极聆听,带动的是更加有深度的思考,更加高品质的聚焦。
第三宝:及时确认。
如果体验过“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尴尬,就很容易理解及时确认的习惯是多么重要。譬如日常约会、上下级或平级之间的沟通等等,及时的确认,可以减少很多“麻烦事儿”。
有效提问、积极聆听、及时确认,如果能够反复使用,形成日常习惯,你将收获更加宝贵机遇。
回望来时路,转眼又一年,和打磨团伙伴们累计64场192人次的打磨经历(不含二次、三次打磨的场次),至少让我收获了四种关键能力。
收获一:快速解构的能力。
以前我听分享、看视频、看文章等从来不会去想,创作者用了什么方法,结构是怎样的,我可以从中学到什么,还可以如何迭代,品质会更好等等,经过打磨团志愿工作一年多的反复锤炼,现在仿佛有“职业病”了,聊个天、看篇文章、短视频都在解构,这个能力,相信可以迁移到很多地方,譬如自己创作专业课程、公益分享等方面,自然而言,换位思考的能力就有了。
收获二:高敏聆听的能力。
因为要及时反馈,所以,倒逼自己要更加积极地倾听,久而久之,对于分享的感知就愈加灵敏,这对于我律师工作帮助也是极大的,庭审、谈判、庭外沟通等等。
收获三:即时反馈的能力。
日常打磨几乎是线上同步进行,即分享者模拟分享后,打磨师需要即时与之对话,准备时间几乎是没有的,即便分享者提前把逐字稿和分享录音发到筹备群中,同步打磨时也可能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立即做出反应。所以,久而久之,我们也养成了即便0准备时间,也要能够给出反馈的能力。
收获四:精准提问的能力。
这个在前面也有多次阐述,在此不赘述。关于“提问”,建议大家对标资深记者的一些现场访谈节目或书籍,我们不是为了学习如何犀利地提问,而是学会更加精准提问,我们提问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分享者难堪,而是让分享者发现盲区或新大陆。秉持这份善良,我和伙伴们慢慢积累了常用的问题清单,并荟萃成讲书选题清单表,帮助更多分享者快速找到价值锚点,并开启创作、分享的旅程。
今天的分享,仅仅是一年多的打磨师经历的1.0版复盘。
我相信,我和打磨团的伙伴们将在这份总结的基础上,愈战愈勇,不断自我超越并见证更多分享者的自我超越!
期待和您的不期而遇!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