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技术规范解读 | 无人机在水尺计重中的应用规程(SN/T5314 -2021)

发布于 2021-10-11 13:26

2021年6月18日,海关总署在2021年第45号(关于发布《进口再生钢铁原料检验规程》等76项行业标准的公告)中正式发布SN/T5314 -2021《无人机在水尺计重中的应用规程》。

一、该标准研制的背景与意义

水尺计重是海关重量鉴定的工作内容之一,通过水尺计重测算进出口大宗散装固体货物的数重量,为海关征税、国际贸易结算、反欺诈等提供依据。观测船舶六面水尺的传统方法是乘坐小艇和攀爬舷梯进行,费用高,并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无人机的应用能够为船舶水尺计重提供低成本、高机动性的水尺数据观测手段。同时避免鉴定人员攀爬引水梯上下船产生的人身危险,并通过图像、视频记录现场原始数据,使得鉴定现场能够追溯,降低廉政风险。

二、该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民用无人机应用于船舶水尺计重时的相关要求、方法和程序。

本标准适用于对承载进出口矿产品、煤炭和粮谷等大宗固体散货的船舶进行水尺计重时水尺标记的观测、视频记录和数据处理等。

三、该标准的技术原理

水尺计重是根据“阿基米德定律”,测定船舶装卸货前后的排水量之差,测定货物的重量,观测船舶的六面吃水是水尺计重中的基础环节,其观测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最终计算结果。

无人机水尺计重技术是利用无人机悬停摄像代替人工攀爬舷梯和乘坐小艇观测水尺数据,获取船舶水尺图像和视频,通过人工识别或计算机辅助识别给出水尺数据用于船载货物计重。

四、该标准的特点

1.方便、快捷、可追溯、安全、环保、费用低

轻型旋翼无人机价格低廉,操控简单,大连海关首次将其成功应用于船舶水尺计重,并制定完善的执行标准。

无人机水尺计重,与传统小艇观测和攀爬舷梯观测水尺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方便、快捷、安全、环保、费用低等诸多优势。单船次无人机观测水尺约20分钟左右,极大节约水尺计重时间,提高船舶装卸效率。水尺图像和视频传输存储方便、可追溯,能够有效降低廉政风险。小艇观测费用高有污染(单次成本2000~8000元),人工攀爬读取水尺存在人身安全风险,本标准的实施,单次计重成本几乎为零,也无污染和安全风险。

2.广泛适用性

该标准适用范围扩展性强,可适用各类水域大型散装船舶水尺计重。目前该标准已经在大连、天津、南宁、太仓、嵊泗等海关广泛应用,极大提升海关系统水尺计重执法技术能力。

转自“12360海关热线”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